青少年抑郁研究进展

2017-05-18 10:01王钰莹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4期
关键词:抑郁研究进展青少年

王钰莹

【摘要】青少年群体的抑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正确认识青少年抑郁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机制本文主要对青少年抑郁的主要理论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地概述,有助于对青少年群体的抑郁做全面的了解,并对未来的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 抑郁 研究进展

【课题项目】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级别: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基于日常压力事件下情绪的调节机制研究 (ydbksky2016153)。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25-01

近年来,抑郁已经逐渐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巨大威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抑郁不仅影响着自我归因和认知等心理行为,还影响青少年的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研究青少年的抑郁问题能够有效地预防抑郁的发生。本文主要从青少年抑郁、其主要理论以及影响因素出发,为青少年抑郁的防治提供证据,有助于今后的教育干预工作。

1.青少年抑郁

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比较,具有隐蔽性和缓慢性的特点,因此较成年人抑郁的风险也增加很多。青少年的抑郁的表征有很多种,比如学业下降、同伴关系恶化、对周围人与事较敏感、社交活动减少、睡眠质量差、失落感等,在青少年时期表现的抑郁不仅能够影响儿童自身的心理健康,还影响其在校表现以及同伴关系,增加药物滥用的风险,严重抑郁症可导致自杀的发生[1]。

2.青少年抑郁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2.1人格理论

关于抑郁的人格理论的提出有很多,其中在1974年Blatt与Beck提出的理论最具影响力,他们将人格特质分为自我批评人格和依赖型人格,认为自我批评型人格与自主型人格一样都具有人格的独立性,注重个人成就,因此当环境产生巨大变化或者经历重大失败时容易导致抑郁;而依赖型人格与社会奖赏型人格一样重视与他人的相处,若被他人拒绝或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不高时容易导致抑郁。

2.2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源于1988年由Abramson提出的绝望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风格表现为稳定和整体两个维度,不存在内部和外部归因,只要与消极事件有关,即为抑郁的诱因。在1989年Abramson再次完善了该理论,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和外部归因与自尊和个人特质存在间接关联。

2.3自我认知理论

自我认知理论最早由Elkind提出,该理论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倾向和自我意识提高是致使抑郁症状增多的重要诱因。随后Higgins提出抑郁的自我差异理论,认为个体自身对于所处环境的评价是致使抑郁的重要原因,尤其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理想和愿望的失败导致抑郁情绪。也有学者提出完美主义也会导致抑郁。Beck在其提出的自我图式理论中认为,个体存在的自我图式能够引发个体的歪曲知觉,并且對负性信息赋予个人经验,从而引起原有图式的抑郁因子产生循环偏差。

2.4心理应激理论

应激是指在生活中个体经历突发的创伤性事件或者慢性的紧张引起的反应,包括应激源、中介变量和应对方式,J.C.Coyne提出这三个部分都是导致抑郁的诱因。

2.5抑郁素质与应激理论

该理论是在抑郁素质和应激的交互作用模型上提出来的,认为抑郁素质由应激源引发,将个体的隐藏抑郁倾向变成抑郁症状。Monroe和Simons也运用此方法提出抑郁的应激模式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抑郁产生更加多元化,使抑郁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变得更加全面。

3.研究工具

抑郁的研究工具主要是自我报告,最常用的是Beck的抑郁量表(BDI)、Kovacs的儿童抑郁检查量表(CDI)和Reynolds的青少年抑郁量表(RADS)等。我国的常用量表是抑郁量表(CES-D)以及中学生抑郁量表(王极盛),这两个量表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也有父母、老师对个体评价类的形式,比如Quay-peterson的行为问题量表,Louisville行为核查表等,而青少年个体自我检测的量表主要有Wiliian(1965)的自评抑郁量表、抑郁状态问卷(SDS)、MMPI等。

4.影响青少年抑郁的相关因素

4.1生物遗传

研究表明父母的抑郁与孩子的抑郁具有显著相关,因此生物遗传是抑郁的一个影响因素。在双生子研究中发现,除了轻度抑郁之外,都具有中度抑郁的遗传,Mirowsky的研究发现,父母的生育年龄会影响青少年的抑郁,出生时间过早会导致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的转变产生消极影响。

4.2依恋关系

婴儿在出生之后对于抚养着产生情感依赖,婴儿由于抚养着的互动产生自我与客体的区分,这就是依恋关系。抚养着提供环境的安全性会影响依恋关系,重大生活事件会致使依恋关系受到严重损害,这就可能直接导致抑郁的发生。因此,安全型依恋有助于青少年的自主能力和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在之后遭遇生活事件时能够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抑郁的产生[2]。有研究表明,不安全型依恋会导致个体回避问题、不善沟通、自卑,其表现形式多是愤怒和行为失控,甚至导致自杀行为。

4.3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抑郁处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方面的研究证据也很多。综合来看,应对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尝试解决问题的行为,一种是内心活动,比如尝试转移注意力降低紧张感。Hans Steiner的研究结果为,逃避型的应对方式会引起更加危险的行为发生,若青少年遇到可以自我控制和估计的问题努力试图解决,其应对方式会更加有效,个体在遇到问题时,采用积极的解决方式会在应激事件发生后的时期表现的焦虑和抑郁更少。

5.青少年抑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1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研究方法方面,有关青少年的抑郁研究提出的问题较多、较全面,但是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仍然采用量表和自我陈述的方法,但是很少使用实验法、个案法等。在统计上大多数都是相关和回归的方法,没有新的尝试。

其次是系统研究建立较少,目前的研究基本是将应对方式、人格、应激等因素探讨他们单独与抑郁的零散关系,但是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对于其内部关系的解释没有过多的探讨。

最后是研究结果的一致性较差,多个研究者研究同一问题时,有些研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有些研究虽然结论一致,但是随着年代的增加并没有得到验证。

5.2研究展望

随着人们对于抑郁的关注的增多和抑郁知识的多方面获得,在建立抑郁的理论时将多种因素整合到一个模型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具体而言,要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运用具体的实证研究建立适合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测量工具;全面观察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产生的初始阶段,建立与抑郁素质的变量关系;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抑郁的性别差异研究,并且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开展教育;加强抑郁的研究意义,将理论研究更加充分地使用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徐馨琦,方平,卫海燕.青少年抑郁研究理论及研究展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19-123.

[2]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抑郁研究进展青少年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