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中医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

2017-05-18 10:01俞铮铮邬晓婧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4期

俞铮铮 邬晓婧

【摘要】主题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通过广泛的主题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机理与方法掌握的新型教学方法。笔者将该教学法运用于中医药膳与食疗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能很好地解决授课中知识点多、应用欠灵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欠缺等不足。本文从主题教学法的优势与核心,教学法的具体设计、实施,效果反馈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注重中医思维培养的优势。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 中医药膳与食疗 主题设计 中医思维

【项目来源】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201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39-02

中华食疗文化源远流长,其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医药膳与食疗学是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和服法以及食物与健康关系的学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食,同时运用药膳加工工艺和烹调技术制作常用药膳的能力。近年来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深化,针对药膳理论知识繁多、概念抽象难懂、应用灵活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的問题,采用主题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主题化,按照主题组织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经过尝试与实践,与先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效果显著,学生评价较高。现将教学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主题教学法与中医药膳与食疗

“辨证施食”和“药膳制作”是本课程学生需具备的两个重要能力,前者侧重于中医思维的训练,比较抽象化,后者侧重于设计与实操训练,达到用具体药膳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这也是教学难点,根据以往的教学反馈,学生往往对“怎么辨证、怎么选材”等产生诸多疑问。学生如何突破从辨证到施食的思维屏障,教师如何把抽象理论融入于具体的案例分析,如何通过启发、体验拓展学生思路,直至药膳作品的效果表达? 这是该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采用主题教学法,便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

主题教学法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通过教师设定好的一个“主题”,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构建起以主题为核心的认知结构。这是一种启发式、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方法,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不是直接传授,而是以预设问题的方式包含在特定的主题中,强调学生在开展学习过程中体验、了解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1]。它把更多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其过程性大于目的性,最后帮助学生能够解决“学什么、如何去学”这些关键问题。

主题教学法的这些优势非常符合本课程“辨证施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其应用于课程最大的优点是集成性与系统性。学生立足焦点设计的主题教学内容,可以将散落的中医理论知识点统一成“集成块”,比如由疾病出发,探究其证、其因、其治、其食、其制,从而形成具有立体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使理论融会贯通,并最终落实到实践作品。

二、主题教学法的核心

主题教学法基本可分成几个步骤:确定课程的主题结构设计、设计主题结构的教学内容、设计主题结构的教学方法、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评价与反思。其核心是主题结构设计[2],首先教师需将整个课程结构进行梳理,通盘考虑、全面规划,设定好若干主题,即形成“集成块”,然后进行特定主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通常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以设置案例分析、预设问题等多种方式包含在特定主题中,然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独立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知识和技能逐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

因此,在主题设定前,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的整合、知识点引入方法的选择等等都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此方法对教师的课程主导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中医药膳与食疗的整体主题设计

要实现整体主题设计,首先要深度挖掘教材,通过教材内容的再组织来提炼课程体系中符合认知规律的特定主题,其次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确定重要主题。

原有教材中“中医的基本理论、食物的性能、疾病与人群食疗”是相对比较独立的三章节内容,三者看似各自为营,其实存在非常密切的前后联系。而之前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学生无法很好地运用前两者的中医思维去分析问题,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打破以往教学程序,将“中医药膳与食疗”知识体系整体设计为“常见病药膳食疗”、“特殊人群体质药膳食疗”、“四季养生药膳食疗”三大板块,每个板块下又包含若干单元主题,如“常见病”主题整合了高血压、慢性胃炎、糖尿病、咳嗽等单元,“特殊人群”主题整合了小儿、孕妇、产妇、老人等单元。如此教学结构清晰,反映了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

四、中医药膳与食疗的单元主题设计与实施

围绕着特定主题这条主线,划分出更细的具体教学目标(见表1),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辨证、施食中的食材选择、药膳方的配制与烹饪制作三块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推进。

在单元主题教学过程中一般步骤如下:

(1)主题设立:教师根据主题将预先设置的案例或系列问题提前2周布置给学生,创设探究性主题教学情境,特别是设置针对中医辨证和施食原则的分析。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问题设置要由浅入深,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引入载体也非常重要,可以是临床个案[3],也可以是角色扮演或情境导入,可以是文字资料,亦可以是影音资料,目的只有一个,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

(2)主题研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并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共同解决主题教学中搭设的探究性问题,在这个步骤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不自觉地深化对知识的认识,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本课程目前采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建立沟通交流平台。

(3)主题呈现: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对重要问题、基本问题进行强调,使学生加深印象,对较难的问题则需要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启发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最后学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展示出符合案例要求的药膳食疗方,并通过烹饪实践环节将药膳作品最终展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五、教学效果与评价

中医药膳与食疗的“辩证施食”思维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汲取知识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将之前章节用中医思维联系,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而主题法教学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以知识点或章节为单元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内容通过实用的主题串联起来,它可以启发学生对“主题”关键词以及系列问题产生联想、生发,让学习融于此主题情境,学生追思问题的来源,探究问题的去向,从而把握要点,梳理了前后逻辑关系,逐渐培养起中医思维。这一过程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学生的能力本位,并同时培养了小组协作意识、交流与沟通能力。

六、结语

中医药膳与食疗的理论来源于中医药理论,如食药同源、调理阴阳、辨证施食、食物的性味,这些理论是实施食疗的指导思想。在主题法教学模式中,我们把中医药理论运用于具体主题,设置问题情境,以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应用能力,真正学以致用。同时也将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潜在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文玲.主题教学法在《形态构成》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与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41.

[2]孙厚良,江秀娟,等. 生物化学主题教学法的主题设计[J].高校医学教育研究,2015,5(3):41-43.

[3]曹音,赵英,等. 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食疗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3,6(29):91-92.

作者简介:

俞铮铮(1975.02-),女,浙江湖州人,硕士学历,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医学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