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意义

2017-05-19 09:25李均珊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思想政治特点

李均珊

【摘要】本文介绍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其课程目标,通过文献搜集、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实践总结等途径,从三维角度方面分析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 课程目标 特点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46-01

2003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它的实施给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推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正确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特点,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方式。

一、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牢牢把握本课程特有的性质(思想性、政治性)和价值,目标设置与实施的基本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教材要切合高中课程的阶段特点,合乎高中课程方案对本课程的定位及其模块式建构方式。

二、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特点

课程标准包括了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教育宗旨)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1.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

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并试图为确定课程目标提供一套操作程序。具体化、可操作性强的课程目标有助于课程的具体实施及反馈。思想政治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都被划分为“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每一个维度又被细分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如分类目标下的知识目标有“知道、了解、理解”等动词,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要达到什么层次都做了明确的要求。

2.注重人格的塑造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由过去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显示了思想政治课程融合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做到既传授科学知识,锻炼学生技能,又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学生身心的发展。

3.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结合

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到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征。如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既要求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求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即要求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过去的经验与当代的要求相结合。

4.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现实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知识目标中的“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中的“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等都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着眼于高中生成长的需要。再如“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目标都在强调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实践。

5.强调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产生的。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目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课程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做出了要求,力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其价值和着力点在于人的长远发展,在于基本素质,在于奠定基础。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等均意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为其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三、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对教学的意义

1.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的特点启示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时事教育,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凸显思想政治课程的时政性和实效性。

2.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依据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等特点启示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参与、验证、研究与交流等活动,从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给予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每个有差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为课程评价提供依据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等特点要求我们坚持生成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取向,在教学评价中,坚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途径结合起来,避免一试定终生;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避免一切往分数看;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怀章翠.回顾与展望: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研究,2009(16):30-33.

[2] 王鹃.思想政治课教师重构课程目标:命题内涵及意義[J].基础教育研究,2015(23):66-69.

[3]戴慧.思想政治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目标的提炼与凸显[J].中小学德育,2014(2):48-50.

[4]祝国强.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体系中的几个关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1):17-21.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思想政治特点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