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017-05-23 01:58李后强
一带一路报道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文/李后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翟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文/李后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翟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重大会议和活动中先后70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观

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包括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小规模的社区自发组织,也可指更高层次上的政治组织,还可指国家和民族这一最高层次的总体。但如果我们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看待“共同体”这一概念,它无疑将跨越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概念。在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从上合组织峰会到第70届联合国大会,从中阿合作论坛到博鳌亚洲论坛,从二十国集团峰会到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一直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重大会议和活动中先后70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包含多要素的复合型立体架构。其涵盖多层面、多领域、多疆域,从国家间、区域间到全世界,包含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具有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共建共享五大属性。

责任共同体。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而存在,必须确立命运与共、风险共担的责任意识,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安危、共同命运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促进不同国家及其人民和谐共处、相互学习,共同担负解决国际性难题的责任。这应该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新时期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并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提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应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应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

利益共同体。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不会改变,各国之间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不会改变,各国发展利益相互交织的格局更加不会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正在尽最大努力,寻求发展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尤其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助力,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实现共同发展、互惠共存、互利共赢。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深刻论述“利益共同体”等新理念新思想,强调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也是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时代,应开启全球化时代大国之间良性互动新气象。

安全共同体。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层出不穷的挑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叉叠加,安全共同体是对过去的共同安全的发展,也是命运共同体在安全领域的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共同体”思想时尤其强调安全领域,认为世界各国和组织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推动安全对话和磋商,探讨建立区域安全合作框架,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构建以共同安全为目标的安全共同体。2016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主张强化国际合作,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

文明共同体。历史证明,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有秉持包容精神,才能实现文明和谐。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它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提出,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要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内核是和平、合作、发展、共赢,这是一种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是大系统思想、大担当精神、大气派风格、大视野瞭望的体现,为进一步完善当前国际秩序注入了新的中国动力。

大系统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为中国谋”,更是“为世界谋”。站在中国角度,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才能延续战略机遇期,才能安心谋发展图富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世界角度,中国好,世界才会好。中国的发展与强大,对其他国家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这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是在用全局观念和整体思维谋划重塑国际秩序,蕴含着深邃的大系统思想。

大担当精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主动发挥建设性作用、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重要信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道:“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越来越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心,国际社会对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充满期待。在全球经济整体疲软的情况下,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同舟共济,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大国风范,承担大国责任,作出大国贡献。

大气派风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以全球视野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的中国理念和中国力量。这一构想体现的是思考国际社会形势和人类命运走向的恢宏大气派风格。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从国际社会的反响中可以看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心声,他们代表了时代发展趋势,是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一主张始终紧扣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反复强调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谋求和平,实现发展。

大视野瞭望。当经济全球化让人们利益相互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了找到利益支点,以共同发展让70亿人共享美好未来,这是一种极具战略思维的大视野瞭望。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公平、开放、全面、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为全球发展描绘了新愿景,为全球治理规划了新路线。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创新

在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共同体的概念早已有之,欧盟的前身就叫欧盟共同体,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兰・滕尼斯在其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和社会》一书中也提出这个概念,但这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本质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前瞻性思考;是基于对人类历史及全球现实这一宏大课题的深入思考后所给出的应对答案,展示了中国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和情系全球的历史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注重多样而非单一。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如果只有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音乐、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开放包容、多元互鉴、多样一体已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大家园的主基调,那种把自己的文明作为唯一的中心或强势文明,对其他文明进行贬低甚至加以改造的意图和做法只会严重破坏文明发展成果,最终必将危及自身。日本在二战时期提出构建“大东亚共荣圈”,在殖民地推行奴化教育,实质是通过对原住居民进行“洗脑”,消除其对统治者的仇恨,进而把统治者的思想强加给原住居民,并使其后代不能认识到事实的真相。这样的共同体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天壤之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处,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多边不要单边、要对话不要对抗是双方的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注重正和而非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它强调国际交流合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正和游戏,而不是你赢我输、弱肉强食的零和游戏。美国强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企图重新主导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就是为了全面介入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阻止亚洲形成统一的贸易集团,重塑并主导亚太区域经济整合进程,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这种共同体理念的本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去甚远。有学者研究指出,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它们或强调权力斗争,或强调制度规则机制,或从认知、相互作用等方面强调建构的作用。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是共同利益、共商共建、责任共担与权利共享。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一种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注重承担而非索取。“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权责共担,坚持同舟共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国将在国际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把对外援助作为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重要体现。这种更多强调付出、奉献和担当的共同体模式,与其他共同体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有本质区别。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着力点之一就是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互利合作格局,承担国际责任义务,扩大同各国利益汇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上空燃放烟花,庆祝新年。(新华社 供图)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论是国内决策还是国际事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基本准则,从战略高度进行高起点的谋划。近几年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金砖银行、亚洲投资银行、上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二十国集团峰会、APEC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巴黎气候大会、乌镇世界网络大会等一些国际间的重大事务,中国都作为主角在推动和参与,赢得了与会国的高度赞誉。“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闪耀着东方智慧的国际治理的新理论、新观点,已经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重视。

在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方面,2015年,中俄元首相互出席对方二战胜利纪念活动,中欧合作呈现东西南北均衡拓展、“四大伙伴关系”建设全面开花的良好势头,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俄罗斯、津巴布韦、南非、沙特、埃及、伊朗等国家和拉美、加勒比等区域开展的访问及会晤,都取得良好收益。

在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方面,中国深度参与伊朗核问题谈判,积极斡旋南苏丹国内和解,提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四步走”框架思路,向世界多个热点地区派驻2700余名维和人员,促成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首轮和谈,努力为重启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创造条件。为解决热点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收获诸多肯定与赞誉。

在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是承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佳载体。“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实现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2016年1月16日,世人瞩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开业,为亚洲经济增长注入长久动力。中国还宣布开展“6个100”务实项目,在减贫、卫生、农业等领域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实际困难,受到国际社会一致高度评价。

在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出访东盟、拉美、非洲等地区时,不断提出要促进青年、智库、议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友好交流,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通过中拉文化交流年、中埃文化年、中俄媒体交流年等平等宽容多样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中华文明不断实现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实现包容性、创造性发展。

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方面,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举措,兑现减排承诺,积极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为推动巴黎气候谈判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与有关国家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方为促成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协议作出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从倡导一种意识,到发展成为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和对外行动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理解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钥匙,构成了正在显现的世界新秩序的基石。

责编:李卉嫔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