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7-05-23 00:29王秀清
中文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改阅读教学

王秀清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章文质兼美,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才能入情入景,在脑海中活灵活现地再现文本的世界。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因此,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改 学生朗读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153-01

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我们的阅读教学重讲轻读、重问轻读;朗读目标不清,要求不清;朗读指导无方,效率低。面对三大现状,我们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激发情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朗读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量少,注意力和思维等特点的影响,要想顺利完成读书任务,困难不少。因此,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是朗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儿童都有与人交往、探究问题,爱听故事的本能要求,教师可以把这些心理需要迁移到读书上来,告诉他们读书就是和许多有智慧的人交朋友,能带你到神奇之地去玩耍,给你讲最有趣的故事。

二、加强认读训练,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认读基本功

认读能力是朗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认”是“读”的基础,“读”是“认”的熟化,认读训练就是把读书和识字融为一体,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得益彰。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要强化认读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切实过好认读关。

1.识读同步,寓识与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集中把全课生字的音、形、义解决好,然后再开始读课文。而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遵循随课文识字的特点,主张“识读同步,寓识与读”,是以读为本,随着读书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对生字的音、形、义学习逐步深化。

读书先要认字,学会拼音,有了注音,学生就能独立识字,教师指导阅读时,主要处理好识和读的关系。对不认识的字,不要全都集中在白板或卡片上完成,而是要放在课文中学,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识字的自动化水平。试想一下,如果用20分钟集中识字、学词,再读书,恐怕书是读不好的;如果用20分钟“寓识与读”,多数学生可以把书读正确、流利,这样,生字的音和义可能也不会存在多大的问题。低年级四本书的课文是全文注音,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汉字上,遇到不认识和记不准的字,再快速扫视一下拼音。教师如果注重教给学生这样一些“认读”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大大缩短识与读的距离。

2.加强增大视幅的训练

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注意力分配能力,且视幅太窄,读书时即使没有生字也可能会一字一顿地读、重读、回读,这就把词语读破,句子读断,难以形成连贯的语流,影响语义的理解。

针对这一现象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和专注的品质。其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意义整合与分配能力,帮助他们从看一个字读一个字,变成一次看清两三个字甚至五六个字,并能借助插图和已有经验进行意义整合,尽快达到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来朗读。第三要培养学生的断句能力。引导学生借助口语经验逐步提高断句能力,预防两字一顿、齐读中整齐划一的唱读。第四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模块”的积累。对课文出现的新词语,要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强化其信息刺激,整合认读单元。

3.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解决学生朗读难点,提高朗读效率,范读是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如《三个小伙伴》等。尤其是一年级上学期,第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教师先范读。通过慢速的范读,让学生边听边看课文,或边听边小声跟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语言和内容,为自读扫除一些障碍,作必要的铺垫。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当然,范读不是教师的专利,充分发挥优等生的示范作用则更具激励性。如果认读不过关,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会碰到种种障碍,直接影响他们情感表达。另外,低年级如果不打下扎实的认读基本功,到了中高年级,有些学生认读仍有障碍,甚至小学毕业还不能过好“认读关”。因此,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既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保底要求,又是难点之一。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注重语感的培养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应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感的培养上来。决定语感生成与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表象,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对词语的理解要与相关的事物表象联系起来

利用课文插图帮助阅读,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同时还要激活學生生活经验,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来理解词意。教师如能善于用课文中的词据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鲜明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2.用课文中的语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

朗读时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头脑中“过电影”,呈现表象和画面,通过国课文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画面,使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场景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3.用课文的意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

能边读书边在头脑“过电影”呈现课文的表象和画面,是读书的一个层面。能把直接摆进去,走进课文情境,又是一个层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边朗读边走进课文的画面和意境,甚至可以把自己化为文中人物,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四、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一旦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自然会读得更精彩。教师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更高。

五、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

总之,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猜你喜欢
课改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商务活动策划与组织》项目化课改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