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国学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7-05-23 00:51石明远张应辉
中文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学传统教育

石明远+张应辉

摘 要:国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继承和发扬国学精神是每个炎黄子孙肩负的重要责任。但是有关国学的定义仍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学的概念给出简单界定,然后就我国中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中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供学校老师和教育部门参考。

关键词:国学 国学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187-02

引言

我国的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华夏文明优秀智慧的结晶,学习并发扬国学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必然使命。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门的不断开放,民众的传统价值观正遭受冲击,拜金思想、未富先奢、人情冷漠等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强烈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在这种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国学的教化意义被人们重新认知,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新课改以来,国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中小学国学教育中,却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针对目前中小学国学教育之现状,对中小学国学教育采取行之有效之举措显得尤为必要。

一、什么是国学

随着当前 “国学热” 的日渐兴起,冷静、客观认识自己的传统,准确定位国学概念尤为重要。章太炎于上世纪初给“国学”下的定义是“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1]。张岱年也提出了类似的“国学”定义。“国学是中国学术的总称。总起来说,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2]。当前纳入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国学教育,就是指与上述阐释之国学相关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民族技艺的传承发展。

二、我国中小学国学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国学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力图用国学经典来重塑中小学学生的人格,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优秀传统,这是一种正确的抉择,但当下中小学的国学教育之乱象,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课程选材不尽合理,课程内容安排随意性强目前的教育体系尚未正式纳入国学教育,课程选材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有的学校直接把《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经典原文直接拿来作为教材使用,这种零散化、随意性地实施国学教育的方式很难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传统价值观。此外,从学理的角度出发,国学教育不仅应包括传统经典阅读,还应该包括更为丰富的中华民族的民粹类内容。但调查发现,不少学校在课程安排和内容的选择上比较随机、随意,由语文教师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国学课程资源就是“儒家经典”,于丹讲述《论语》,学生就跟风赏《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学生就被安排读三国,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映射出了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弊端,指出了其症结所在。2.对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结合起来国学到底该教什么,该如何教,这不仅仅是教学层面的问题,还关乎人们对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根本看法,也就是传统之于当下和未来意义何在[3]。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及其家长,老师和校长们并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因此,制约我国中小学国学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国学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不足。将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尽可能烙印在学生心灵深处,熔铸于日常行为之中,这是国学教育的目的之所在。但部分学校仅仅让学生咿咿呀呀诵读文句,忽视对文句的精神实质进行适当点拨和教化,忽视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最终没能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结合起来。

3.师资水平限制发展,没有细分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就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实际情况而言,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对于国学经典内容没有一个深入精辟的理解,有的教师甚至将国学中的精华和糟粕混为一体,比如有的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和筛选就让学生去诵读,结果里面的一些宣扬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的东西也成天让学生挂在嘴边;也有一些教师自己对国学经典内容相当熟悉,却不知该如何向学生传授,这 样的师资力量一定意义上就限制了国学教育的发展,而师资是小学国学教育的主导因素,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成败。

4.对国学经典的曲解或附会解释导致失去本真国学教育能否很好的施行,国学的注解是否合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分国学经典因缺乏相关资料,教育者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往往缺乏必要的深入考究,经常會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对材料做出解释,而这样往往导致文章被曲解或附会。如《论语·里仁》有,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有必有方”。有很多人仅按前半句理解为“父母健在,不出远门”。正确完整的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去处和理由”[4]。这里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还有“床前明月光”里的“床”,并非指睡觉的床,而是井栏;“天子呼来不上船”,船指“衣襟”,上船就是见驾前系好衣襟。

5.对国学教育缺乏深入研究及政策支持,教育主体之间未形成教育合力

国学教育要收到良好成效,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但也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目前的国学教育有关部门在原则上是提倡支持的,但却无相应的制度措施,各部门或学习各自为战,由此造成中小学国学教育在人力、财力的重复和浪费。家庭对国学教育是持赞成态度的,但是家长们鲜有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深入精辟理解的,更不用谈如何能向孩子们讲述清楚、塑造孩子们的人格,从而是成中小学国学教育主体之间不能形成教育合力,造成国学教育的单向化倾向。

三、我中小学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之对策

1.合理选材,内容准确定位

首先应将国学课程从语文课程中独立出来自成一门体系,使国学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变得清晰,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才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系统、具体。然后根据国学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编制和选择相应的课程,要让中小学生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和精深智慧,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的国学教育,就是要从横向上精选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为类主张,从纵向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以此达成既健全又系统,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

2.深化对国学教育价值的认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

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国学大师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就明确告诉我们,决不能简单甚至粗暴地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错误的思想必然導致错误的行动,最终必然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鲁迅先生的这种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今天的国学教育依然有指导意义。因此,去掉虚无和媚俗心理,放远眼光,以科学的精神对待国学教育,是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态度。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而应在学生诵读经典,熟记名句同时,让他们逐步了解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问方法,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在辩证学习、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做一个有君子风范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人。

3.加强国学教育的师资与培训,国学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专任的教师是授课质量得以保障的必要前提,加强国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刻不容缓。培训内容应该根据学校中教师的原有基础、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来选择,必须与教师从事的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必须在让学生诵读前剔除。如孔子说君子要“非礼勿视”,意思是“不合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但对现代人来说,什么是合礼教的东西呢?教师应结合现代理念,让学生超越孔子所说的“礼”,从“礼仪、规范”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也就是在“视”的时候要注意必要的礼仪规范,以彰君子的德行和作风。

4.贯彻本真性原则,阐发国学本真意义之所以某些专家学者提出删减国学典籍,原因之一是经典中有些东西确实过时,缺少与时俱进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更多的是,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看问题的视角过于现代。如学者提出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有功利主义取向,应该删掉,还认为《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暗示了“环境决定一切”也应该删掉,这便忽视了人应适应环境,做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国学经典的产生总是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的,对国学的解读,应当以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基础之上,用现代的视角来看待,再结合当代现实情况,以辩证的思想对国学经典做出最恰当的解读。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教育主体之间形成合力

历史上,由政府组织设立机构选拔人员来整理传授中华文化,有着优良而久远的传统,汉唐清三代最盛,成就最大,《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经典,都是那时结出的硕果,今天的国学教育应当加以反思和借鉴。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也要为中小学国学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育部门应制定中小学国学教育相关的制度措施,编制国学专业教材,安排专业的国学授课教师和专项的资金投人。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要以“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继往圣绝学,扬时代新风”为基本理念,将国学教育与语文课教育结合起来,同时动员学生的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尽一切努力改变教育的单向化倾向,从而形成教育合力,确保中小学国学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

结束语

当今时代,技术促动之下的现实世界建构,一方面成就惊人,一方面危机重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无以回避的价值矛盾。在探讨社会价值、自我价值、道德尺度等等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经典中寻找智慧,尤其是需要从充盈着包容性和系统性思维的国学经典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国学教育就是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做人明理之本。面对国学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吸收和利用。只有让职能部门、学校和家庭一起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国学,促进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未来能够为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成之才。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巴蜀书社.1987:3.

[2]张岱年.国学丛书·序[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40.

猜你喜欢
国学传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