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是“深”

2017-05-23 07:48徐颖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3期
关键词:意境

徐颖

摘要:古诗词是一种艺术,每一句都值得推敲琢磨。唐诗《山行》在意境上耐人寻味,在语言上更是画面感极强。从古至今,对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还是“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争议一直以来没有停止。本文从这个“生”还是“深”这个角度去思考,品析,希望从中获得些许收获,与读者分享,探讨。

关键词:异文;意境;心境

G633.3

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在人教版几经改版之后,仍被选入教材。每每教学这首诗时,总有孩子们对这首诗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生疑,孩子们总是不能理解“生”在此处的意义,总会误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不少家长也质疑,是不是教材中的“生”是错的呀,似乎也见过不少读本用的是“深”,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学者认为:诗句说山非常高,白云正在山腰处,在茫茫云深掩映之处忽隐忽现一些房子,该是白云的深处才对,应作“白云深处有人家”。也有专家说这是古诗文异文现象。

我个人也曾理解这是其中的通假现象。比如: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人教版语文课本用的是“最喜小儿亡赖”其注释为“亡”读wú,通假字,通“无”。所以有苏教版也有写作“无”。又如岑参《叹白发》中“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交”通“教”等。

不少书籍上认为这类现象可能是古时候人们没有印刷技术,手抄是进行古诗文传播的最直接方法,而传抄的过程中,因为古人的用字规范性不强,也就出现了一个字想不起来时,用另一个同声异形的字代替的现象,而且古人也不认为这是一种错误,觉得这样很方便,况且当时也没有一本汉语言规范化的大辞典。如此一传十,十而众,有意无意的就出现了现代人不能理解的用字现象。直到我国第一部能够规范汉字正字学著作许慎的《说文解字》诞生了,才对文字规范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深深影响后世的文字学,现如今我们的文字越来越规范,当然就不能再随意代替了。其实严格地说,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是没有定义标准的,他们是互相依存的,地位也是相对而言的。那到底“生”和“深”,谁更贴切点呢?

王力编写的《古代汉语》一书算比较权威的了,书中该诗写作“深”。而《唐诗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一部有关唐诗的比较全面而详尽的代表书籍,书中认为应该是“生”,注解中也说:“生处”一作“深处”。看来这“生”和“深”一直以来就引起很多争议了。

究其原因,我们先从字音上看,一个后鼻音,一个前鼻音,韵母近似,古人的发音不太准确的时候,是不是就把“生”误读成了“深”呢,又或者是相反,原本是“深”读成了“生”呢?是不是原作“深”呢?云雾深处隐约可见几户人家,从意思上看孩子们也还是可以理解的,看不出明显的错误呀。

那为什么我们翻看教材时,人教版教科书选入的是“白云生处有人家”?仔细想想,从诗句的意思上看,我有了新发现。

诗文一开篇,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在读者眼前展开,诗句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山、白云、石径、人家构成了一幅和谐幽美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读者的目光随诗人指向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顺着高而缓的山势,山路绵延深远。一同向山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处屋墙的影子。这里的“上”与“斜”对应,“人家“与“石径”对应,景物间巧妙地融为一体。

“生”用在这里合适吗,我查看了“生”的原意,它是指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是滋长的意思。“生”的词性变化很多,可以作动词,如它的本义;可以作名词,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可以作形容词,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也可以作副词“很”来用,如:生疼。而“生”在本诗中应作动词,可以理解为“生起,产生”的意思,就是说云雾在山腰生成,瞬息万变。这样理解就比较合情合理了。

如果换成“深”,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深”可以作名词,表示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比如: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又可以作形容词,表示距离大,比如:遥闻深巷中犬吠,或是表示幽深之意,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还可以是副词,如:面深墨。——《孟子·滕文公上》;也可以作动词,表示深挖,如:决河深川等。而倘若在这句诗里用“白云深处有人家”,则“深”应当作形容词理解,表示云很厚,在地面上看不透。那么“深”字只能表达云雾浓厚的意思,而云雾的缥缈,升腾,乃至于它的动感就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换言之,一个“生”字正写出了这高山之间白云缭绕,变幻莫测的灵动景象,更给人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而这中景象我似曾相识……

记得我们南方很多山岭,每每春秋之际,山野间游人如织,我们也经常加入游客的队伍,行车循路而上,静观徽州蜀源雾中的一抹抹油菜花黄,或玩赏那被秋霜染红的片片黟县塔川红叶……晨起,云盘雾绕时,更是别有一番景致。那山间的云雾时而升腾,时而缥缈,时而游走,正所谓“白云生处有人家”。你若不是亲眼所见,怎知那是凡间平民?莫不是仙境桃源?云雾似乎从山间,由某人或是某物吹起而生,继而腾起,继而飘散,继而无形……空灵而玄妙。

这“生”起白云的地方,是仙人的居所吧,不是正写出了诗人的心情和感受吗?一个“生“字,不仅传神地表现了种种云雾的动态美,更让人感到深山虽然寂静但充满生气的景语,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和无尽的向往。

而诗人的心境也正蕴含其中,诗人孤孤单单在寒秋来临之季,进入深山,却没有触景伤怀,而是以白云、人家、山林铺平垫稳,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枫林晚景,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顾不得驱车赶路,这惊喜之情油然而生。诗人不仅是写景物,更是咏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融入迷人的大自然中,借寒山中的秋色之美,抒发自己豪爽向上的精神气质。一个“生”字,为下文绘出的火红秋叶图埋下伏笔;一个“生”字,是秋意盎然、勃勃生机的写照;一个“生”字,诗人油然生发的精神状态溢于言表!寒山,云起,红花,层次感迭起,色调的搭配妙不可言,一幅写意的山水画逐渐展开,特别是那一抹火红的枫叶渲染于寒山云雾之间,这别样的诗情画意怎么令人心醉?怎不令人留恋?而这样的诗句又怎不令人叹服?

试想,如果换成“深”岂不是少了大半的情趣,如同我们说话太平实了,也不太符合诗的语言,更不符合这首诗戛然而止于“霜叶红于二月花”却又意犹未尽于“白云生处”的意境。

写到这里,儿子过来补充一句“云深不知处”白云深深的,太厚了,怎么看得到人家?是呀,也许“白云深处”,深邃杳霭,真的看不到房屋的影子。一语惊醒,豁然开朗……

猜你喜欢
意境
谈高三古典诗歌意境教学
意境民族
春色满园
试论唐代诗歌的意境美
创意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刍议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