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2017-05-23 15:35何玉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3期
关键词:语感学科语言

何玉娟

人们平时阅读文学作品,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品味、赏析的,倘若如此,一本大部头作品,非得花上一年半载方能“啃”完它。

阅读能力较强的人在进行阅读活动时,能以比较快的速度进行阅读,有时甚至“不假思索”,但往往能对其中精彩的句、段,乃至字、词,能“心领神会”,并报以“会心的微笑”,这就是“语感”起了作用。

所谓“语感”,当指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一个阅读能力较弱的人会踌躇于书山峭壁之前而苦于无路可攀,不知“路在何方”。由此可见,语感的强弱决定了阅读能力的高下,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语感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

现在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普遍不浓,这是摆在每位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曾经有一个对高一新生做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A,你最感兴趣的学科 B,你比较感兴趣的学科 C,你最不感兴趣的学科”。结果选A的只占9%,选B的也只占40%,而选C的却占了51%。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落后也是有目共睹的。就连上海师大的教授也无奈的说到:“现在的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整个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令人叹息”。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中小学生呢?难怪说:“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学过几百篇的课文,却居然写不好一张假条,看不懂一首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正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想使学生把语文这门学科学好,除了从教学的结构、方法去进行改革外,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教学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语感大致可分为逻辑语感和艺术语感两大类。

例如,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要求学生分析这样一句话“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发现有的学生这样理解: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实在的、肯定的,表明了作者确实超脱了现实,拥有了这片自由的天地。

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其实这句话是不肯定的,虚构的。“好像是我的”、其实不是“我”的,“像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实际上却是想超脱而不可得。学生之所以理解失误,是因为对“好像”、“像”等词的逻辑含义感受不到,这就是逻辑语言感有欠缺。

有这样一道语文试题:

为划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悬崖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黛青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如果是语感较强的学生,当会首先否认A,D两项。因为这两项的文字表述显然与题干所提供的那段话的意味不协调。题干所给材料有一种凄清的意味,而A项表述显得色彩浓烈,D项表述又显得轻松愉快,故当排除A,D。

这种对语言色调意味的感受,就叫艺术语感。

由此可见,敏锐的语感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对于正确理解作品,从而展开深入思考有着重要作用。“冰冻三天,非一日之寒。”这种语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之必需。教学应指导学生平时对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认真下功夫去诵读、赏析,反复咀嚼品味,以教材作例子,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不断积累丰富语言词汇,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恩格斯说:“我们各种不同的感官可以给我们在质上绝对不同的印象。我们靠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经验到的属性,因而会是绝对不同的。”我们应在学习语言的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感官,对作品中的形象獲得完整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指导学生调动多个感官的功能,去感知课文中形象的不同属性,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认识作品的形象,体会语言的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因而书面语言便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我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注重点拨、提示。学生课后说:“面对东去的大江,刹那间只觉得眼前景物壮美,有“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触。学生们的共识是:赞叹、仰慕、向往、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凭借着一种“不假思索”的艺术语感获得的学习效果,它的作用远非空洞的“分段”、“归纳大意”、“分析写作特点”所能比拟的。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呈现于学生面前的系列典型形象都使学生产生直接感受。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人物形象,体会语言魅力,就会实现文学作品形象的熏陶和感化作用。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一文时,抓住文中最精彩的两处细节描写:一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二是“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样,学生直接感受到朱自清笔下那个无微不至关爱儿子的父亲形象,透视到作者和父亲的“父子情深”——父疼子,子爱父。

诚然,我这里提出语感教学,绝不是要排除已有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段意的理解和中心的归纳等,而是要将这些教学与语感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增加学生语感的教学贯穿于其他教学之中。换言之,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哪怕是词语的理解,选择与应用,舍掉了一定的语境去进行感受,是不行的。而段意的理解,中心的归纳,更是需要从该段,该篇的语言中去感受。语感既能帮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加深和巩固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迅速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要真正地从文章中品出情味,领会到读者的意图,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语感力,绝对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学不容忽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语感学科语言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超学科”来啦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我有我语言
语言与言语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