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2017-05-24 14:24王俭朴田生奎苏继威代丰绪吕志录
魅力中国 2016年37期
关键词:立德核心学科

王俭朴 田生奎 苏继威 代丰绪 吕志录 周学元 雷有昇 刘园园 何国良 白冬梅

【摘 要】公民的“素养”高低是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国家与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素养是人在接受教育、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创造,更要注重公民素質的提升。【关键词】学科教学;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跨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这个基础之上,在高中各科课程标准修订过程当中又制定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把“立德树人”这样一个总的要求变得可操作,变得更加具体。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不仅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相衔接的重要环节。一、认识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意义1、领会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新课程在立德树人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课程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基础。2、领会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意义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切实改变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⑵解决“三维目标”的割裂问题,将宏观的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⑶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⑷通过核心素养带动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考试评价方式的根本变革。二、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1、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2、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研究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共同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测试平台建设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素养和教师培训研究等方面,开展集体攻关,力求取得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三、理论与实践困惑核心素养本质上是“三维目标”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也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它比“三维目标”更具关键性、情境性、情感性、动态性和终身性。相比素质教育,也突出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各种素养的后天培养作用。学科核心素养依旧是一个模糊的顶层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其合理构建的途径依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如何通过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依然困惑着很多教育实践者。四、核心素养的的定义(1)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它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而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3)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核心素养是一种品格与能力,且是自身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它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随着不同学段动态发展的,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整体综合性素养。五、学科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1、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方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各个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六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素养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基本要点。其中,人文情怀的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学会学习”素养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三个基本要点。其中,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责任担当”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个基本要点。其中社会责任的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2、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确定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各学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学科特质而又含有跨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能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集中体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各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要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学科课程应该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结合学科的内容特点制定契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需要具备认识、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学科观念及思维模式,需要原则性地了解学科学习和研究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孕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所构成的学科群,都要按学科教学目标权重形成如下序列的核心素养: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从学科哲学和教育哲学的视角,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分析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的社会性,可以帮助我们从具有学科特点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方法中提炼出跨学科的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品格、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要素,确定学科的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创新意识”体现“立德树人”的方针和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利于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总之,“素养”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公民的“素养”高低是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国家与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素养是人在接受教育、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创造,更要注重公民素质的提升。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和变化,要求教育要培养能适应全球化社会信息时代的、有创造性、有个性、具有高素养的人才;教育、教学不能仅仅是传承知识,还要创造知识,把知识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参考文献】[1] 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4-1(7).[2]辛涛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作者简介:王俭朴(1966.3),男,汉,河南洛阳人,大学本科,教育学学士,青海师范大学毕业,高级教师,课题组组长;田生奎(1973.3),男,藏,青海西宁人,大学本科,理学学士,青海民族学院毕业,高级教师,课题组副组长;苏继威(1985.2),男,汉,河南周口人,大学本科,理学学士,青海民族大学毕业,二级教师,课题组全面实施协调管理;任教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第一中学分校。研究方向:高中学科教育教学。本文是教育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学校教育最优化研究》子课题《学科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CF130028-QH0002)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该课题经总课题组专家评审,荣获教学成果一等奖。endprint

猜你喜欢
立德核心学科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