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导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2017-05-24 15:27李海霞
魅力中国 2016年37期
关键词:整组传统课文

李海霞

【摘 要】语文教学正逐步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组教学,教材的每个单元是围绕同一个人文主題编写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无论是从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特点看,还是基于系统论教学的思想看,语文教学都应以整体的思想进行,突显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单元导读课作为单元整组教学的先导,以其特有的形式推动着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那么如何设计小学语文单元导读教学呢?我以冀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简单介绍单元导读教学的设计理念与大家共勉。【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导读;思维导图 单元导读课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对教学进程产生合理的心理预期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期待,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单元导入,激发学生喜欢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与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兴趣被激发了,就如发动机进入了最优的工作状态,事半功倍。单元导读课让学生对整组课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尤为重要。唯有感兴趣,才能让其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接触了解并感悟深入。本次导读是针对冀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幽香》整组课文设计。这一单元包括有《碧螺春》《京剧》《用奇谋孔明借箭》《安塞腰鼓》《我和春联》五篇课文。包括艺术、民俗、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节日等文化元素。主旨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中,在京剧优美的唱腔和华美的脸谱中,在孔明借箭的神机妙算中,在安塞腰鼓雄厚的鼓点中,在工整而又意蕴深远的对联中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们很容易把文化理解成文化艺术,很容易忽视身边的风俗、习惯、行为、举止、服饰、饮食等,这样对文化的理解就趋于狭隘。要想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清晰的认识,必须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事物,通过举例的方式,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方能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我们以“知道哪些传统文化”为话题展开谈话,借助民族服装、冰糖葫芦、筷子等图片适时提醒,为学生打开思绪的大门,他们饶有兴趣地谈论这个话题,使他们对过传统文化有一个广义的理解。二、整组浏览,指导学生学什么一个单元犹如一座景色优美的公园,蕴含在其中的知识点,就像那些分散的景点,通过导游精彩介绍,势必激起游客对游览景点的欲望。整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就像一个导游,可以采用以读激读、以点带面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有效整体感知单元文本内容。在“传统文化吐幽香”这一单元中,《碧螺春》我只选了“品茶”一个段落,让孩子们对茶文化稍有了解;《京剧》是一篇说明性散文,我采用快速浏览找问题的方法,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并以京剧视频选段刺激学生对京剧的感知。《用奇谋孔明借箭》是一篇古文,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所以干脆在课堂上不读,而是以奇妙的故事情节来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安塞腰鼓》代表着生命、气势和力量,所以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一段以读激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我和春联》里边其实有两个传统文化主题,一是对联,另一个是节日习俗,所以这篇课文我也没有用读的方式处理,而是用突出文化主题的学习形式(比如对对联)来使学生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在以读激读的形式下,学生的阅读期待被充分调动,那么读吧,挑最感兴趣的读;看吧,选最吸引你的看。可以读课文,可以看插图,可以浏览全局,亦可细看品评一处。三、分析脉络,指导学生怎么学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一组课文的学习,总有一种适合学好它的方法。学语文重积累,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积累一种学法尤为可贵。鉴于本单元内容,确立了教学目标:1.理解文化,感受民族文化。2.以读激读,激发学生阅读期待。3.以点带面,整体感知本单元文本内容。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突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以预防后边分节教学时的支离破碎。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进行:一是理解文化;二是感知文化;三是品评文化。并通过一些当代文化名人对传统文化看法,如辜鸿铭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化重道德,讲礼仪,是心灵与情感的升华,是成熟的文化,优于西方文化。还有李一氓认为古代的灿烂文化,只证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的存在,古代文化不能代替现代文化。而我们是生活在现代文化之中,我们民族的伟大责任,在于创造一个伟大的现代化的中国,也在于创造一个比古代文化更为灿烂的现代文化。通过这些对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也许在导读课之后,学生还不能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这种思考会持续整个单元的学习。四、阅读链接,激励学生拓展学学习一组课文如进行一次远足旅行,为了能用心灵去旅行,收获一路好风景,需做足准备,做好铺垫。有了兴趣和方法双铺垫,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收。学生在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辉煌后,很有可能内心充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容易让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妄自尊大的心理,那么如何正确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呢?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深层次思考,我适时引入辜鸿铭和李一氓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资料,通过对比、思考,让学生尝试全方面地看问题,逐步清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基于此,我布置了两个实践作业,一是更广泛地搜集传统文化内容,二是在这些内容里选出你最喜欢的和你最不喜欢的,并说明理由。所谓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我们正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判断传统文化价值的能力。单元导读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铺垫,上好单元导读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阅读期待,让学生了解单元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阅读方法,真正起到了“先导”的作用,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组传统课文
基于单元整组 用好习作支架 落实语文要素
紧扣单元双线,凸显主题教学
树立整组观 凸显单元要素 关注联结点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少年力斗传统
让群文阅读在单元整组中生根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