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展览形式设计解析

2017-05-30 10:48杜超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7年5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设计理念

杜超

摘 要 以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特展为例,阐述此次展览的设计理念,总结展示设计工作中的经验,研究如何从形式设计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从而达到适宜展览主题的展示效果,让观众“看好”展览、“看懂”展览。

关键词 形式设计 设计理念 上海博物馆

0 引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陈列设计定义为“依据陈列主题要求,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并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地组合陈列品的工作”。通俗来说就是要把高深、复杂的主题化解成通俗易懂的知识系统,并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形式設计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传播信息功能、提供审美欣赏功能和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服务功能等重要途径。内容指导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一个展览陈列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陈列内容与形式是否高度集中统一。好的形式设计可以把抽象的主题思想与展品个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化成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直观形象。简单地说,形式设计的任务就是既要让陈列吸引人,又要给人以启迪。

1 特展概况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是近几年高人气的世界巡展,于2017年6月底登陆上海博物馆。展览从大英博物馆甄选展出跨越200万年历史的100件物品,以物叙史,讲述了人类如何改造世界、世界又是如何塑造人类的漫长历程,浓缩了一部悠久而丰富的别样“世界简史”,让观众了解特定时期内全世界人类文明的不同历程。

此次特展位于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展厅建筑面积约760 m2,层高3.5 m。特展共有10个展示内容单元,其中包括序厅和陈列第101件展品的尾厅。在这个空间内陈列100件展品,同时需要营造良好的观展氛围,给形式设计带来不小的挑战。

2 设计理念

上海博物馆的陈列风格一直追求大象无形、大道至简的意境,讲究“少而精”。正如谢晋导演的名言“最好的成功电影,是不见导演痕迹的”。因而最佳的形式设计要不见设计的存在,弱化所有的装饰手段,烘托展品本身。越简单越难,越困顿越美,越温柔越强。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对陈列内容留下深刻印象,经久不忘,便是一项成功的陈列。

3 形式设计

3.1 空间设计

空间局限是本次设计遇到的最大挑战,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在设计中将10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内容串联展示

序厅和尾厅是此次设计的重点,亦是难点。既要首尾呼应,又要大气沉稳。序厅是一个与反映展览主题密切相关的空间,需要设计师将陈列主题浓缩于此。如图1所示,步入序厅,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两馆前言设计在两侧好似翻开书册的展墙上,展厅中央摆放佘盆梅海特内棺。因层高的局限,此次佘盆梅海特内棺的展示形式有别于其他馆陈展。我们将棺和盖合体,让观众能看到完整的棺外侧。而为了弥补内棺展示的不完整,我们将立体的高清图放大展示在两侧的展墙上。尾厅则展示第101件展品,设计立意源于展览内容又高于展览内容,既是总结又是延续,是设计师对陈列内容理解深度的诠释与表达。展品选择二维码的油画喷绘悬挂于展墙(见图2),在有限空间中浓缩时空的概念,诠释展览主题。

展厅分为8个单元,由于层高较低,我们选用竖向条纹材质拉伸视觉;利用空间排序弱化柱网的存在;设计最适宜尺寸的展柜,最大程度利用展厅空间;合理规划每一个单元的空间布局,各单元展示之间设计一段近3 m长的过渡空间作为单元说明(见图3),方便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同时融入了中国园林“藏”和“露”的设计元素,借助空间的“围”和“合”,通过隔断和漏窗等设计让展区与展区之间可以相互穿透,做到“围而不闭,疏而不透”。在每个区域重点展品的摆放和组合上仔细进行空间排序。比如衔接第一、第二单元的双面看壁柜,展出的是王后的里拉琴(见图4)。观众由两边的门洞自然地从第一单元“开端”过渡到第二单元“最初的城市”,两侧还为呼应展品的主题,设计了两幅挖掘现场的油画布灯箱,让文物融入单元划分中,做到不着痕迹的承上启下。

(2)如何打破空间突围合理布置裸置展品

展品布置应把握好“适”和“度”。“适”即平面合适的位置,“度”即每件展品“量身定制”。根据展览大纲要求,奥古斯头像和索福克勒斯半身像两件雕像在展陈效果上能够两两相望,我们利用柱间距的宽度,搭建一个假柱子,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独立空间(见图5),从而解决了问题。

第四单元的密特拉屠牛像作为重量级的裸置文物,处于整个展厅的中心。我们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设计展墙(见图6),实墙用于展示展品,而旁边则用栏杆将原本闭合的空间打破,做到透而不漏,使得第四和第八单元展厅空间相互穿插,形成了一道亮丽的互动观景线。

3.2 展线设计

“展线”是指展览中观众参观的动向流线,设计时保证空间的流动性和节奏是关键。如图7所示,大英百物展力求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参观路线,使观众在流动中完整地、有效地参观展览,尽可能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线。在保证大体参观路线按时间顺序前进的前提下,设计几个兴趣节点,如文物手绘照片墙等(见图8),这样的处理方式使整个空间更为灵动,以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导向,使展示形式更为流畅,有节奏、有秩序,让人们在不断变换的节奏和视觉构图中欣赏整个展览。

展线设计要体现人性化,让人确实感受到展览内容的独特魅力和空间设计的无限趣味。在展线设置前期规划时,除了要保证展览作品前有足够的观看距离,在前言、重点展品的展区,也要留有足够的流动空间,因为观众若需仔细阅读就会在此处长时间停留,这势必会造成观众滞留,形成拥挤。也可尽量减少文字性的展览内容,像导言等必备说明,尽量做到简短精练,易于阅读。在整个参观路线上,可通过调整展品位置,适当留白,或调整照明、降低区域照度等方式设置视觉缓冲区、休息区,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缓解观展的疲劳,得到适时的休息。这些细节可能是我们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但与展览展线设计息息相关。

3.3 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是形式设计中重要的环节。一般会根据展品内容和展陈方式来选择不同的灯具、光源,以及灯光的照射间距、高度、角度、照度和色温等,并进行精心地计算和调试,避免炫光、干扰光,过滤紫外线,从而达到真实还原文物风采的目的。

展厅的照明准确表现陈列主题是经过反复比较和谐统一的。由于上海博物馆特展不设环境照明,展柜内文物展品表面的亮度要高于周边环境。因此通柜和壁柜的柜内光源选择83系列色温为3 000 K的滤紫外线直管荧光灯;为了保证展品能均匀受光,同时避免直接照射对展品的影响,在每个展柜的顶部用5 mm厚的磨砂玻璃将灯具安装空间与文物展品空间隔开,并在每个灯具边均开散热孔;再在近展柜吊顶处安装调光器,可根据展品照度需求进行调节,保证文物安全和光照效果。

中心柜和陈列展墙则采用德国ERCO的轨道射灯,搭配紫外滤镜,光源为50 W低压卤素灯,色温3 000 K,显色指数100,光束角有9°、15°、31°。高处安装射灯要尽可能地避免直射眩光和展柜玻璃面的反射眩光,以营造良好的观展效果。

本次特展展品门类涵盖众多,对于展品照度的要求从50 LEX到600 LEX,同一展柜的几件展品要求不同照度应如何解决?例如放置苏族儿童服饰的立柜,由于织物类照度要求在50 LEX,而同一柜内的铜铸毛利人棍棒则为金属类,照度要求在600 LEX。我们选择先调光至50 LEX,对铜铸毛利人棍棒再靠外打光补充照明,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光照明的组合运用,为参观者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以达到文物展品观赏的最佳效果,服务于展品并且做到保护展品。

3.4 展柜设计

展柜设计是陈列结构设计的一部分,除了外观的形式设计要实用创新、符合展览主题外,还涉及开启方式、灯具位置、密封结构、空调系统、防火防盗措施,以及结构计算、材料运用等问题。不断地创造和探索,才能使陈列形式和结构体系和谐统一。

一个好的陈列必定需要一套完整的文物保护和设备维修等配套措施。在此次展览中展柜分为两种样式,即壁柜和中心柜,在材质上选用防火的竖向条纹饰面板。壁柜选择前置玻璃开启的模型。考虑壁柜的进深和展品与观展视线上的最适距离(46~56 cm),根据展品的尺寸壁柜进深统一调整为50 cm,以75系列的轻钢龙骨、石膏板作基础结构。除玻璃外,壁柜内侧用防火胶板贴铝塑膜分隔基板,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从文物保护考虑,每一个壁柜都设有温湿度调节仪,根据柜内容积确定功率,柜壁内侧将调湿机的出风口和回风口上下对角安装,有效地形成了对流风的循环。中心柜尺寸为700×700×1 900 mm(长×宽×高),外观的设计立意来源于折纸,线和面的有机组合,可根据展览氛围的需要,灵活调整角度变化成另外一种形式。中心柜的玻璃开启采用上海博物馆专利的起吊车,进行文物的陈列与调换。与壁柜不同,除了个别中心柜需要安装调试器外,根据实验计算和展品需求,大部分中心柜展台面板下预留10 cm的立体空间,上口四周预留了1 cm的缝,内置硅胶调湿剂或高分子调湿片,安装玻璃罩前,所有接缝处粘贴铝箔密封条,让整个小环境内达到良好的密封性。

3.5 平面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如何在展览平面设计中突破固有思维,成为此次展览最下工夫的设计环节。从构思、创意、方案、选材、制作到成稿,每一环节相互联系,其间吊旗、会标、海报、单元说明牌、专业的水彩手绘墙、第101件展品的平面设计背后都是凝聚了团队的精神。对我们而言,这次的平面创意既要兼收并蓄,又要求同存异。

首先,从颜色着手,展厅的主色调为白色,并选择象征陆地的棕色和象征海洋的蓝色来划分各單元,隐喻了大英博物馆所讲述的全球化的故事。所有的平面设计延续主色调展开,会标通过蓝色和棕色大块面区分,将100件展品统一用单色底纹映衬在背景上,通过有序的组合排列,对展览带有提示作用又隐喻着一种激发探寻的视觉冲击。我们又邀请专业画师为部分展品绘制精美的水彩画,并制作了一整面手绘展示墙。单元说明牌在主色调基础上融合穿插,通过将每单元的重点文物作5 mm厚UV数码立体打印贴于展板下方,丰富整个版面的视觉层次。

最值得一说的是我们关于第101件展品“二维码”的设计创意(见图9)。接到命题时,我们就希望能做出别具特色的设计。展品所处的位置是7.1×4.5 m狭长的空间,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人流的疏散以及展品形式,最后确定是将100件展品设计成二维码的形式,并以当代艺术画来展示。我们通过不断的试验设计出最适宜观众的扫码距离,从而确定画的尺寸。这个创意既满足了现场的条件,又在整个展览结尾烘托了主题,观众在尾厅看到这个创意能够会心一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对我们所有参与设计人员最大的鼓励。

3.6 文物安全

任何时候我们都把文物安全作为首位考虑。在搬运大件文物时,事先要做好运输预案和辅助结构的搭建,包括现场布展的工作安排、开箱点交的顺序,事实证明合理的分工能够提升布展的效率。比如重约半吨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在现场布展时,我们首先根据展台的高度搭建了可供升降机平行位移文物的木基座,再利用滑条将文物平移到事先固定好的尺寸位置,最后用金属配件固定文物底座。

此次特展开展期间正好是暑期,大人流可能会对展品造成影响。我们在与大英博物馆协调后,将原本裸置展览的展品在不影响观看的前提下用玻璃罩半封闭,根据人机结构合理设计展台、展品和玻璃罩的高度,确保带给观众最佳的观赏角度。展厅内所有裸置的绘画作品都置于长0.85 m高0.25 m的展台中,并设有0.65 m高的扶手栏杆(见图10),安装红外触动报警器。这样既不影响观看又能保证文物安全。

3.7 柜内设计

柜内设计是在既定的展览风格下对展品陈列最佳的形式,根据展品尺寸、内涵、角度等有层次的排列展示出来,在遵循艺术构图的法则下,使柜内展品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让陈列组合更具审美价值。

每个单元的柜内扪布上用棕色和蓝色来间隔,与此相对应的是将两个色调融入辅助地图的展板设计上,让整个展柜颜色和谐统一;亚克力的支架选用磨砂质感,根据不同的文物量身定制。例如鸠摩罗笈多一世的金币(见图11),采用转动托盘的设计,让观众可以360°欣赏这枚金币,且在说明牌旁边佐以金币两面的局部放大图,旨在让观众更清晰地观赏展品;为了展示霍克森胡椒瓶的底部,我们设计了U型的亚克力基座(见图12),将展品置于基座上,基座下放置一面以45°角摆放的镜子,在不影响正面展示的情况下,又可以看到底部造型。

3.8 细节设计

细节决定展览的成败。在整个形式设计中要观察入微,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比如序厅正立面导言墙的下侧设计立体的金字塔造型,观众的视线如果水平观察佘盆梅海特棺,会发现一个隐约的立体金字塔塔尖(见图13),一下子把观众的思绪拉到古埃及时代;展厅的出入口示意运用Logo灯投射指示箭头方便引导;考虑到每一件展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如度母像和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见图14)分别来源于佛教和印度教,因而背板的造型也根据文物代表的信仰而设计不同的造型。

4 总结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特展在内容设计的指导下,将光、色、形、材诸种形式要素在特定的空间中突破与创新,满足实用、美观、经济、创新、文物保护等多方面的需求,让观众在有限的展览空间中得到最佳观展体验。希望此次特展的设计工作能为其他展览的形式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克里斯平·佩恩.博物馆基础[M].郭卉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费钦生.探索者的履印:博物馆陈列艺术论集[M].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设计理念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上海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经验谈(英文)
浅谈上海博物馆展陈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自然和生态理念在扬中市郊区城南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茶叶包装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