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烘焙处理对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影响

2017-05-30 03:22庞月兰杨春黎敏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品质

庞月兰 杨春 黎敏 刘晓东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烘焙处理对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影响,为乌龙陈茶烘焙提供参考。[方法]以常温放置了2年的白芽奇兰颗粒乌龙陈茶为原料,研究电焙笼烘焙、炭焙2种不同烘焙方式对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影响。[结果]电焙笼100~110 ℃烘6 h或120 ℃烘3 h,有利于乌龙陈茶品质的形成;炭焙对样品的品质提升明显,陈茶经相对低温(80~85 ℃)炭焙后,汤色变深,滋味变醇厚,含炭香,随炭焙年份的增加,茶汤变得更加顺滑、甜醇、有活性。 [结论]烘焙是改善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有效途径,炭焙对其品质提升更明显。

关键词乌龙陈茶;烘焙;品质

中图分类号S5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05-007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effects of different curing treatments on granular Oolong tea qual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ing of Oolong tea. [Method] With Baiyaqilan granular Oolong tea stored under room temperature for 2 years as raw materials, effects of different curing treatments on quality of granular Oolong tea were studied with two curing ways of electric cage and carbon. [Result] Electric cage 100-110 ℃ curing for 6 h or 120 ℃ curing for 3 h was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quality;The quality of the samples was obviously improved by carbon baking. After carbon baking under relative low temperature(80-85 ℃), quality of samples was obviously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arbon baking years, tea had become more smooth, sweet, active. [Conclusion] Cur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olong tea. It is more obvious to improve its quality by carbon baking.

Key wordsOolong tea;Cure;Quality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桂科能14123004-3-9,桂科能1347016-2-15);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茶叶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庞月兰(1984—),女,广西合浦人,农艺师,硕士,从事茶叶研究。*通讯作者,高级农艺师,从事茶叶研究。

收稿日期2016-12-23

烘焙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之一,对形成茶叶特有的色、香、味、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4]。不同的烘焙处理对乌龙茶的品质有显著影响。林永胜等[5]以武夷水仙、肉桂毛茶为原料,采用烘干机、电烘箱和木炭焙笼烘焙3种方式进行武夷岩茶精制烘焙试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最低的木炭焙笼烘焙的岩茶品质最佳,生产效率最高的烘干机烘焙的岩茶品质接近于炭焙岩茶,电烘箱烘焙的生产效率介于两者之间,所产岩茶品质较差。罗学平等[6]以四川早白尖茶树的开面二、三叶新梢为原料制作成颗粒形乌龙茶,并以电焙笼为焙火设备,设置不同的焙火温度(70、90、110 ℃)和焙火时间(2.5、3.5、4.5 h)处理,探讨焙火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90~110 ℃的焙火温度可促进四川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发展,并在90 ℃焙火3.5~4.5 h或110 ℃焙火3.5 h可获得最佳品质。江山等[7]设定高温(140 ℃)、中温(130 ℃)和低温(120 ℃)3個不同的温度研究焙火温度对条形乌龙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中温焙火处理的条形乌龙茶香气高长,品质最优。钟秋生等[8]采用九龙袍品种颗粒型乌龙茶的毛茶样为材料,在120 ℃(高火)、100 ℃(中火)和80 ℃(低火)3个温度下分别烘焙2 h。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低温烘焙(80 ℃)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且香气和滋味最好。

白芽奇兰是乌龙茶优良品种,制作的颗粒乌龙茶具有外形紧实匀称,深绿油润,汤色橙黄,香气清高,滋味清爽细腻,叶底红绿相映的品质特点[9]。笔者以白芽奇兰颗粒乌龙陈茶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烘焙处理对其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乌龙陈茶烘焙工艺提供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原料为常温放置了2年的白芽奇兰颗粒乌龙茶。主要仪器设备为60型电焙笼,60型炭焙笼,托盘天平,审评杯等。

1.2方法

1.2.1烘焙处理。

设计电焙笼烘焙、炭焙2种不同烘焙方式。电焙笼烘焙采用60型电焙笼进行焙火(每笼茶叶重量2 kg,厚度3~4 cm),设计100、110、120、130 ℃ 4个温度梯度,其中,100、110 ℃烘焙3、6 h,120、130 ℃分别烘焙3、4、5、6 h。炭焙采用精选无烟实木炭燃烧进行焙火(每笼茶叶重量2 kg,厚度3~4 cm,温度80~85 ℃),每年炭焙1次,每次2遍,2遍之间间隔14 d左右,目前样品已连续炭焙2年,每年取样。

1.2.2感官审评方法。

按照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中乌龙茶的审评方法进行密码评审。评定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按每项满分100分计,总分采用加权法,品质总分=外形×20%+汤色×5%+香气×30%+滋味×35%+叶底×10%[10]。

2结果与分析

2.1电焙笼烘焙温度100和110 ℃对陈茶品质的影响

由表1可知,放置2年的对照茶叶陈味明显,滋味杂,经过电焙笼烘焙以后品质改善明显。100 ℃烘3 h,陈味去除,香气纯正,滋味变醇;110 ℃烘3 h,香气表现为有品种香,滋味醇;100 ℃烘6 h或110 ℃烘6 h,香气品种香显,微带火功,滋味甜醇。

2.2电焙笼烘焙温度120和130 ℃对陈茶品质的影响由表2可见,电焙笼烘焙温度为120或130 ℃时,可去除对照陈茶的陈杂味,但也易带火功,而且滋味刺激、苦涩,必须要把握好时间。当温度120 ℃时,烘3 h品质表现为香气有火功甜香,品种香显,滋味醇,品质改善明显。烘5 h后,香气火功稍重,滋味涩,不利于品质的形成。当温度130 ℃时,即使只烘3 h,香气也表现为火功稍重,滋味尚醇,随着烘焙时间延长,滋味苦涩明显,不利于品质形成。综上所述,电焙笼烘焙白芽奇兰颗粒乌龙茶,120 ℃烘3 h,对品质有利,超过120 ℃不利于品质的形成。

2.3炭焙对陈茶品质的影响

由表3审评结果可看出,炭焙对样品的品质提升明显,样品经相对低温(80~85 ℃)炭焙后,汤色变深,滋味变醇厚,含炭香;随炭焙年份的增加,茶汤变得更加顺滑、甜醇、有活性。陈茶经过炭焙后,陈腻味可去除,转变为独特的令人愉悦的炭香,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用炭焙方式每年烘焙1次,经过年复一年的反复烘焙,茶叶在炭火作用及后熟作用的不断推动下,将形成茶汤通透明亮、香气高纯、口感厚重、甘润不涩、有活性、持久耐泡的独特韵味。

3结论与讨论

3.1烘焙是改善品质的有效途径

在烘焙过程中,茶叶内含物发生一系列热化反应,从而改善茶叶内质。该试验用的材料为常温放置了2年的白芽奇兰颗粒乌龙陈茶,通过电焙笼烘焙及炭焙均可使品质得到有效改善。其中,电焙笼100~110 ℃烘6 h或120 ℃烘3 h,有利于品质的形成,香气品种香显,微带火功,滋味甜醇。炭焙对样品的品质提升更明显,样品经相对低温(80~85 ℃)炭焙后,汤色变深,滋味变醇厚,含炭香,随炭焙年份的增加,茶汤变得更加顺滑、甜醇、有活性。

3.2炭焙可形成独特的品质风格

通过试验可知,电焙和炭焙会形成不同的茶叶品质风格,木炭结构独特,吸附能力强,燃烧产生的远红外线对物体有像针一样的穿刺作用,能将茶叶焙入深层,渗透到叶茎里面,使水分及杂质从内向外排除干净;而电焙靠热风传导进行烘焙,因热气流在茶叶表面上的导热效应,茶叶里面水分及杂质无法排出,难以将茶叶焙透。因此,电焙茶在冲泡时很香,喝时则淡而无味;炭焙茶留香持久,耐冲泡。此外,据文献报道[2-3,11],木炭结构独特,可自动调节湿度,对硫化物、氢化物、甲醇、苯、酚等有害化学物质起到吸收、分解异物和消臭作用,而且木炭燃烧释放CO2跟茶叶内含物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而电焙时电热丝加热热空气(主要为O2和N2)。正是木炭的这些优点,可以形成炭焙茶茶汤口感、香气均具独特风韵的品质风格,质量远优于电焙茶,而且耐贮藏。

综上所述,烘焙能有效改善品质,而不同的烘焙方式会形成不同的品质风格,“茶为君,火为臣”,掌握好烘焙技术,看茶焙茶,发挥烘焙重要性,使茶性充分表现,是品质形成的技术关键。

参考文献

[1] 游小妹,陈常颂.乌龙茶烘焙技术之我见[J].茶叶科学技术,2007(4):54-55.

[2] 张燕忠,张凌云,王登良.烘焙技术在乌龙茶精制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探讨[J].茶叶,2008,34(2):75-77.

[3] 曾國渊.精制乌龙茶烘焙作用的原理与要求[J].福建茶叶,2004(1):33-34.

[4] 成子龙,庞月兰,杨春.不同烘焙方式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66.

[5] 林永胜,罗婵玉,陈忠林,等.不同精制烘焙工艺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38(4):7-10.

[6] 罗学平,李丽霞,赵先明,等.不同焙火处理对四川乌龙茶香味与化学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6,37(17):104-108.

[7] 江山,宁井铭,方世辉,等.焙火温度对条形乌龙茶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2):221-224.

[8] 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等.烘焙温度对九龙袍品种乌龙茶生化品质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4(1):9-20.

[9] 温天海,林坤彬,何锦能.白芽奇兰品种特性研究[J].福建茶叶,1999(1):19-2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 杨君,李细荣.基于炭焙-电烘焙技术的武夷岩茶烘焙机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8):70-71,139.

猜你喜欢
品质
不同砧木对油亮型黄瓜品种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从《品质》教学看品质
平凡的伟大的执着
用心为每个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氯化钙处理对鲜切萝卜生理与品质的影响
“鄞红”、“巨峰”、“红富士”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品质分析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让中国企业成为“品质”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