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县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推广应用效果

2017-05-30 04:42王崇林毛林昌廖登兵陈军桥蹇国友安贵向东海陈勇华柳太卫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烟蚜防治技术推广

王崇林 毛林昌 廖登兵 陈军桥 蹇国友 安贵 向东海 陈勇华 柳太卫

摘要 [目的]评价贵州省石阡县2015年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为烟草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在石阡县进行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调查烟蚜和蚜茧蜂的繁育情况以及还苗期、旺长期、打顶期田间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区有蚜株率和蚜情指数在旺长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1.3%和0.87,此后逐渐降低,呈抛物线趋势,对照区有蚜株率及蚜情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24.5%和2.94,试验区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分别达57.8%和73.13%;試验区和对照区蚜传病毒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打顶期试验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5.3%和4.52,对照区分别为16.6%和4.84,试验区病指减退率及防治效果呈U型趋势。[结论]虽然通过释放蚜茧蜂较好地控制了田间烟蚜的繁殖和迁飞,降低了烟田蚜虫虫口基数,有效地控制了因蚜虫繁殖迁飞危害烟株和传播蚜传病毒病,但由于人为因素及降雨的原因,导致试验区蚜传病毒病防治效果较差。

关键词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4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05-0158-03

Abstract[Objectiv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ntrolling Myzus persicae by Aphidiidae in Shiqian in 2015 was evalua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rol of tobacco pests and diseases. [Method] We applied the controlling technology of Myzus persicae by Aphidiidae in Shiqian in 2015, and then investigated breeding situation of Myzus persicae and Aphidiidae as well as the occurrence of aphid transmission virus disease at seedlingrecovering stage, vigorous growing period and topping stage. [Result]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the rate of aphid and aphid was the highest in the long term, with 11.3% and 0.87 respectively, since then gradually reduced, and showed parabola trend;in control area, there was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aphid and aphid, and reached the peak at topping period, with 24.5% and 2.94 respectively.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the rate of the insect mouth drops and the control effects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reached 57.8% and 73.13% at topping period. In the test area and control area, aphid borne virus disease rate and disease index showed an upward trend, and the incidence and disease index were 15.3% and 4.52 in test area at topping stage, while it were 16.6% and 4.84 respectively in control areas.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and the control effect was Utyp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release of Aphidiidae, the breeding and field population migration is controlled better, the number of aphids in tobacco field reduces, to the aphid re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obacco harm migratory aphid borne virus ar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but due to manmade and rain, the control effect of aphid transmitted virus in experimental area is poor.

Key wordsAphidiidae;Prevention and cure;Myzus persicae;Technology promotion

作者简介王崇林(1978—),男,贵州晴隆人,农艺师,从事烟草绿色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2016-12-05

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1]。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并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2]。烟草吸食安全越来越受到工业企业和消费者的关注。近年来由于烟草病虫害防治用药单一,病虫害抗药性增加,导致烟农用药量增加,化学农药滥用情况严重,造成土壤及烟叶农残逐年增加,如何解决卷烟原料农药残留,提高卷烟吸食安全是烟草商业乃至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物防治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防治烟草病虫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是烟草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通过生物防治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保障烟叶吸食安全,提高烟叶内在质量,突出以虫治虫防病,做到及时有效、经济安全地控制病虫对烟草的危害[3],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叶损失,提高防治效益,确保烟叶增产增值、烟农增收。根据《2015年铜仁市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示范推广实施方案》要求及推广面积,石阡县进行了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期为烟草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示范地概况

根据《2015年铜仁市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示范推广实施方案》要求及推广面积,石阡县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推广以石固基地单元为主,全年推广面积1 230 hm2,占全县种烟面积的49.6%,占石固单元种烟面积的900%,主要推广区域为石固、青阳2个主要种烟乡镇,并辐射周边乡镇。主要推广方式为田间二级繁蜂小棚持续放蜂、简易自动持续放蜂装置放蜂、投放僵蚜苗和收集成蜂释放等。其中二级繁蜂小棚推广面积150.00 hm2,简易持续放蜂装置1533 hm2,僵蚜苗投放1 026.67 hm2,收集成蜂释放800 hm2(释放成蜂区域因释放成蜂效果不明显,后又投放僵蚜苗,因此成蜂释放面积未计入推广面积)。示范烟区全部种植K326品种。烟蚜茧蜂试验区设在石固乡桂花村杉树坳,海拔980 m,在本庄镇狮柳村、聚凤乡马屯村、五德镇地印村和花桥镇梁家屯村选取相应地块作为对照。

1.2试验方法

根据烟蚜及蚜茧蜂的区域适应性,为确保有足够的烟蚜及蚜茧蜂种源按时进行扩繁,石阡县于2014年底就自行对烟蚜及蚜茧蜂采取棚内移栽萝卜苗和烟苗寄主进行循环保种。2014年12月22日和2015年1月23日、2月11日、3月13日、3月17日分5次播种扩繁烟苗;2015年2月21日、3月19日和4月8日分3次播种僵蚜苗;2015年4月3日、4月21日、5月1日、5月19日和6月3日分5次对一级棚扩繁烟苗进行接蚜;2015年4月27日、5月8日、5月17日、6月3日和6月15日分5次对扩繁烟苗接蜂;2015年2月21日、3月19日、4月8日分3次播种僵蚜苗;2015年4月27日、5月9日、6月7日开展僵蚜苗接蚜,5月14日、5月27日、6月24日分3次接蜂;田间繁蜂小棚于2015年4月8日第1次接蚜,4月15日接蚜结束,于5月6日第1次接蜂,5月11日接蜂结束;自动持续放蜂装置于5月18日开始放蜂,5月27日放蜂结束;田间繁蜂小棚于5月24日开始放蜂,6月2日放蜂结束;僵蚜苗于5月26日开始第1次投放,7月8日投放结束。

1.3调查方法

1.3.1烟蚜和蚜茧蜂繁育过程調查。

根据方案要求结合石阡县实际,从2014年12月22日开始,每天记录一级扩繁棚天气情况、棚内温湿度变化、烟蚜及蚜茧蜂生长(正常、发病、死亡)情况、农事操作。

1.3.2田间蚜虫及蚜传病毒病调查。

共调查3次,第1次调查在移栽后15 d;第2次调查在第1次放蜂后7~10 d;第3次调查在第2次放蜂后7~10 d或大田烟蚜在打顶前,蚜传病毒病第3次调查在打顶后5 d左右。

设置烟蚜茧蜂试验区和常规种植区。试验区和对照区各选取5块有代表性的地块,每块地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点6株。第1和第2次调查时,大田烟蚜和烟草蚜传病毒病调查同步进行。

调查每片叶的烟蚜级别、蚜情指数、有蚜株率、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和蚜传病毒病每株烟病级、病株率、病情指数、病指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气象资料与病虫害发生结果

由表1可知,整个烤烟生育期平均温度20.7 ℃,其中最高温度为6月下旬的28.4 ℃,最低温度为2月上旬的6.1 ℃;全生育期总降雨量1 021.5 mm,月平均降雨量127.7 mm,其中6月降雨量最多,为404.8 mm,最少为2月的24.0 mm;生育期总日照时数为725.9 h,月平均日照时数为90.7 h,其中7月最多,为150.7 h,2月最少,为31.8 h。

根据蚜虫发生、迁飞规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自4月下旬开始,日均温稳定超过19 ℃,达到蚜虫最适发育温度[1],

而3月中旬至5月上旬温度基本稳定在12~22 ℃,适宜

有翅蚜迁飞[4],在还苗期对烟蚜调查时,常规种植区已发现蚜虫繁殖、迁飞现象。由于适宜的温湿度为蚜虫繁育、迁飞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5],因此,2015年石阡县蚜虫发生、迁飞较2014年早,虫口基数较2014年高。而自5月下旬开始至7月上旬,由于降雨量多、降雨强度大,田间烟叶因降雨造成伤口多,病毒病原菌侵入量大,导致大田烟叶自团棵期开始病毒病大量暴发[6]。

2.2蚜虫发生调查结果

在5月11日(对照区5月6日,还苗期)、6月6日(对照区6月8日,旺长期)和6月22日(对照区6月18日,打顶期)3次对试验区和对照区蚜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由表2可知,试验区还苗期未发现蚜虫发生,旺长期有蚜株率达11.30%,蚜情指数为0.87;打顶期有蚜株率达10.00%,蚜情指数为0.79。3次调查结果显示,试验区6月上旬为蚜虫发生高峰,此后逐渐下降,有蚜株率及蚜情指数均呈抛物线趋势(图1),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图2)。对照区蚜虫于5月6日(还苗期)开始发生,发生时期较2014年早,有蚜株率为850%,蚜情指数为2.13,并呈逐渐上升趋势(图3),打顶期(6月18日)达到最高峰,有蚜株率为24.50%,蚜情指数为2.94。

2.3蚜传病毒病调查结果

于5月11日(对照区5月6日,还苗期)、6月6日(对照区6月8日,旺长期)和7月4日(对照区6月27日,打顶期)分3次对蚜传病毒病进行调查。由表3可知,试验区和对照区蚜传病毒病均于还苗期开始发生,其中试验区还苗期病株率达1.33%,病情指数为0.15,对照区病株率达6.40%,

病情指数为0.47;试验区和对照区打顶期发病率达到最高,试验区打顶期病株率达15.30%,病情指数为4.52,对照区病株率达16.60%,病情指数为4.84。试验区和对照区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自还苗期开始并呈逐渐上升趋势(图4、5)。

从3次调查情况看,试验区病株率、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但第2、第3次试验区病株率、病情指数与对照相比下降不明显。从病指减退率及防治效果看,除了还苗期病指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较好外,旺长期和打顶期试验区病指减退率和防治效果都较差,均在10%以内,防治效果不明显(图6)。从蚜虫防治效果、蚜传病毒病防治效果结合烤烟生产各环节

农事操作和气象资料分析,虽然通过释放蚜茧蜂较好地控制了田间烟蚜的繁殖和迁飞,降低了烟田蚜虫虫口基数,有效地控制了因蚜虫繁殖迁飞危害烟株和传播蚜传病毒病,但由于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等各环节农事操作不规范,同时由于5—7月降雨量多且强度大,田间烟叶伤口多,病毒病原菌侵入量大,从而造成蚜传病毒病大量发生及蔓延,防治效果降低。

3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试验区有蚜株率和蚜情指数呈抛物线趋势,对照区有蚜株率及蚜情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呈逐漸上升趋势;试验区和对照区蚜传病毒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试验区病指减退率及防治效果呈U型趋势,但由于人为及降雨的原因,导致试验区蚜传病毒病防治效果较差。

后续试验需进一步探索僵蚜苗扩繁技术,提升僵蚜寄生率,确保田间烟蚜防治效果。

另外,在做好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需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烤烟病害的预防方法,并督促指导烟农加强烤烟生产各环节农事操作和田间卫生,减少各种病害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伟英.论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2):291-293.

[2] 周维华.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4(6):3549.

[3] 赵荣艳,杨靖华,蒋士君.烟草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918-5919.

[4] 宫亚军,石宝才,路虹,等.温度对3种蚜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6,21(5):96-98.

[5] 刘向东,翟保平,张孝羲.蚜虫迁飞的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4,41(4):301-307.

[6] 张颙,陈廷芳,周荣琰.影响马铃薯蚜虫迁飞规律的主因子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41-45,58.

猜你喜欢
烟蚜防治技术推广
福建烟区不同世代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效应
烟蚜茧蜂对不同龄期烟蚜的寄生选择及其子代发育表现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漂浮烟苗饲养烟蚜及烟蚜茧蜂技术研究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寄主烟蚜饲养周期与饲养质量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