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早稻生长季≥10 ℃积温变化特征

2017-05-30 04:42程理君谌晓玲彭梦霜章竹青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最低值积温极差

程理君 谌晓玲 彭梦霜 章竹青

摘要利用1961—201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3月中旬—7月中旬)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线性统计、M-K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对近5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内≥10 ℃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呈波动弱下降趋势,21世纪呈明显上升趋势;突变年份出现在2002年。近55年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均值为2 696.4 ℃·d,最高出现在2008年,为3 147.5 ℃·d,最低出现在1987年,为2 437.3 ℃·d,极差为710.2 ℃·d。

关键词早稻生长季;≥10 ℃积温;变化特征;长沙市

中图分类号S1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05-0187-02

AbstractUsing ground observation data in early rice growing season(mid Mar.- midJul.) in Changsha City during 1961-2015, by linear statistics, MK mutation test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10 ℃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0 ℃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 early rice growing season in Changsha City during 1961-2015 presented an upward trend. In the 20th Century, it was a weak fluctuation decreasing trend, while in the 21st Century,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was presented;the mutation occurred in 2002. The mean of ≥10 ℃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 early rice growing season in recent 55 years was 2 696.4 ℃·d with the maximum(3 147.5 ℃·d) in 2008 and the minimum(2 437.3 ℃·d) in 1987, the range was 710.2 ℃·d.

Key wordsEarly rice growing season;≥10 ℃ accumulated temperature;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Changsha City

基金项目湖南省气象局重点课题“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开发研究”;长沙市气象局课题“长沙早稻生长季气候资源变化趋势预测分析”。

作者简介程理君(1983-),女,湖南长沙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2016-12-02

长沙市是全国重要的水稻优质产区,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3万hm2,总产量248.0万t。其中早稻面积14.7万hm2,总产量92.4万t,早稻占粮食总产量的37%。早稻品种从播种到成熟全生育期为110 d左右,所需≥10 ℃活动积温2 540~2 650 ℃·d,光、热、水资源基本与早稻生长期同步。随着气候变暖,农业气候资源也随之发生改变。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热量资源显著增加,水资源、光资源变化特征差异明显[1-3]。尹宝蓉等[2]分析指出,进入21世纪后,湘谭稳定通过11 ℃的日期波动较大;廖春花等[3]研究表明,长沙年平均气温变化在21世纪初开始增暖显著但没有发生突变。笔者利用1961—201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3月中旬—7月中旬)地面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近5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内≥10 ℃积温的变化特征,以期充分认识和利用长沙地区气候资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湖南省气象台资料室提供的1961—2015年长沙市日平均气温。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是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为稳定通过10 ℃初日至早稻收获期(7月20日)日平均气温总和。采用线性统计、M-K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4-6],对近5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内≥10 ℃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早稻生长季内≥10 ℃积温年际变化特征

由图1可见,1961—201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以50152(℃·d)/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并通过了99%显著性检验。近5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10 ℃积温均值为2 696.4 ℃·d,前40年以负距平为主,1987年最低,仅为2 437.3 ℃·d;21世紀初出现突变点并明显跳跃上升,近15年以正距平为主,2008年最高,达3 147.5 ℃·d,次高值为2013年的3 071.5 ℃·d。

2.2早稻生长季内≥10 ℃积温年代际变化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均值为2 650.1 ℃·d,积温最高值为2 841.0 ℃·d(1963年),最低值为2 467.1 ℃·d(1969年),积温极差为373.9 ℃·d。70年代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均值为2 622.0 ℃·d,比60年代均值低28.1 ℃·d;积温最高值为2 769.6 ℃·d(1974年),最低值为2 471.1 ℃·d(1976年),极差为298.5 ℃·d。80年代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均值为2 624.3 ℃·d,比60年代积温均值低25.8 ℃·d,比70年代积温均值高2.3 ℃·d;积温最高值为2 921.8 ℃·d(1981年),最低值2 437.3 ℃·d(1987年),积温极差值为484.5 ℃·d。90年代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均值为2 611.1 ℃·d,比60、70、80年代分别低39.0、10.9、132 ℃·d;积温最高值为2 789.1 ℃·d(1994年),最低值2 446.1 ℃·d(1996年),极差为343.0 ℃·d。2000—2009年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均值为2 884.8 ℃·d,比20世纪60、70、80、90年代分别多234.7、262.8、260.5、273.7 ℃·d;积温最高值为3 147.5 ℃·d(2008年),最低值为2 729.0 ℃·d(2004年),极差为418.5 ℃·d。2010—2015年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均值为2 845.2 ℃·d,仅比2000—2009年少39.6 ℃·d,比20世纪60、70、80、90年代分别多195.1、223.2、220.9和234.1 ℃·d;积温最高值为3 071.5 ℃·d(2013年),最低值为2 693.1 ℃·d(2011年),极差为378.4 ℃·d。

2.3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突变检验

从图2可以看出,20世纪60—90年代UF<0,说明20世纪热量资源呈减少趋势,2002年开始UF>0,说明直到21世纪初≥10 ℃活动积温呈现增加趋势,这种增加趋势在2007年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U0.05=+1.96);根据UF和UB曲线交点位置,说明近5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增加出现突变现象,突变年份在2002年。

3结论

(1)1961—201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并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近55年早稻

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均值为2 696.4 ℃·d,最高出现在2008年,为3 147.5 ℃·d,最低出现在1987年,为2 437.3 ℃·d,极差为710.2 ℃·d;20世纪呈波动弱下降趋势,21世纪呈明显上升趋势,通过M-K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也说明这一点,突变点出现在2002年。

(2)近5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10 ℃活动积温各年代平均值从低到高依次为20世纪90、70、80、60年代、2010—2015年、2000—2009年。各年代最高积温从高到低排序为2000—2009年、2010—2015年、20世纪80、60、90、70年代;各年代最低积温从低到高排序为20世纪80、90、60、70年代、2010—2015年、2000—2009年。

(3)建议早稻播种期可适当提前,并适度推广中熟偏迟的早稻优质品种,以提高早稻产量。

参考文献

[1] 张存厚,李云鹏,李兴华,等.内蒙古近30年10 ℃积温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100-105.

[2] 尹宝蓉,彭輝志,毛贻武,等.湘潭早稻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生产建议[J].长沙气象,2015,15(15):70-76.

[3] 廖春花,刘甜甜,林海,等.长沙近57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4):21-24.

[4] 张富翔,丁生祥,金元锋,等.近 47 年同德地区气候突变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719-8722.

[5] 刘春玲,许有鹏,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109-114.

[6]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最低值积温极差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二次函数极差的规律与应用
石河子地区近50年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在分位数回归中结构突变的经验极差检验
Effects of Bi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of ZK60 alloy
石河子市近51a≥0℃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伊春地区近40 a积温变化的动态分析
基于高频数据的赋权已实现极差β估计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