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017-05-30 12:15潘红王志建
邓小平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

潘红 王志建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邓小平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邓小平完整阐释了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是有差别的普遍富裕、是由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低级共富向高级共富不断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对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止两极分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3-0104-05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然而,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平均主义并没有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在一定时期带来了平均贫困。究其根本,在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满足不了平均主义的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批判继承前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而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科学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解放生产力,来达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时,剥削和两极分化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共同富裕也就随之而生。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越性的体现。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社会财富的积累,以此来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就是通过实现全体劳动人民对社会财富的共享,以达到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对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出强大的物质基础,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他看来,虽然物质文明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内容。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和满足,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才能全面实现。对此,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同时抓,同时发展。

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二者缺其一,都无法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的全面需要。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实现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精神文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文明基础。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在满足物质文明方面需求的同时,去发展自身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哺于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精神文明可以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的理想,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充分发挥人们的智慧去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总之,只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能够为实现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三)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里的共同富裕,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平均分配现有的社会财富,达到同等水平的富裕,而是一种消除贫穷,消除两极分化的普遍富裕。在普遍富裕的基础上,由于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的综合能力不同,对社会的贡献度也不同,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也不同。所以,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别,即社会成员之间的富裕程度存在着差距。

所谓的富裕程度差距,并不是意味着违背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也不是意味着允许两极分化的存在,而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存在普遍富裕程度上的差别富裕,才能体现出入生价值的差异,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各尽其能、实现价值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成员的更高层级的共同富裕。

(四)共同富裕是由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的过程。邓小平指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为了实现由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邓小平指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通过允许先富,不仅能够起到示范作用,使未富起来的人和地区以此为榜样,来激发他们追求财富的动力,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以便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后富起来,而且,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所创造的财富,为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保障以及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帮助后来者走向富裕。总之,由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是由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方向。

(五)共同富裕是从低级共富向高级共富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亦是如此。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要社会主义存在,共同富裕追求之路就不会停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对此,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消除贫穷、消除两极分化,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共同富裕要求,也是共同富裕的低级阶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已有的低级的共同富裕程度就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必然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标准。因此,人类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部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史,只要人类追求富裕的理想不湮灭,共同富裕将是一个由低级共同富裕不断发展到高级共同富裕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当前,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明显的改善,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日益扩大,贫富差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坚持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实现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对于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可见,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连在一起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这不仅是实现国富民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必经之路,更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势、指导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存在的必要前提,离开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将无法存在。反之,离开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无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发展,通过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始终把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共同富裕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共同富裕之路。

(二)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會主义建设道路上,为了快步实现共产主义,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应的情况下,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严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必然导致社会财富严重不足,只能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匹配的平均主义,结果就是产生社会的共同贫困,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对此,要想实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平均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发展公有制经济,才能充分利用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统筹各方资源,引导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国家利用丰富的物质财富,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奠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于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了排斥和打击,压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打破公有制经济的垄断地位,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竞争,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民众通过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而且,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共生相长的关系,加快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即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和谐社会的内容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物质利益关系的和谐,如果社会无法实现共同富裕,整个社会就会处于利益争夺、两极分化的状态之下。在此基础上,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甚至是为了生存,必然产生对立和冲突,最终使社会和谐的实现丧失物质基础。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经济基础为支撑,通过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个人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自由发展。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四)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

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在邓小平看来,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要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先富与后富之间的贫富差距必须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坚决杜绝两极分化的出现,只有这样,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便更好地激励未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产生动力,实现共同富裕。但如果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没有带动未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一起致富,就必然会导致贫富之间的差距拉大,两极分化的出现。对此,要想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就必须要求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付国英 王丽娟)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碳中和愿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