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旅游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①

2017-05-30 10:48谢风媛梁艺萱
中国商论 2017年29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大学生

谢风媛 梁艺萱

摘 要:公益旅游源于美国,目前在国外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在国内还未受到廣泛关注,旅游者缺乏对公益旅游的认识和参与热情。公益旅游是一种能为旅游者提供奉献社会、履行公民责任义务机会的旅游形式,极具发展潜力。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大学生是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力量,公益旅游将公益活动与旅游产品相结合,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必将成为大学生群体旅游的主导方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公益旅游参与意愿,对国内发展公益旅游的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益旅游 大学生 参与意愿 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0(b)-042-02

1 公益旅游的出现及发展

1.1 公益旅游的出现及国外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注意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力求对环境损害最小化。反映到旅游活动中,便出现了关注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关注目的地当地居民利益的公益旅游。付亚楠等的研究提出“公益旅游是志愿服务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目前增长最快的替代性旅游”[1]。易婷婷和罗晶晶以网络文本分析方式对出境公益旅游进行的研究表明,学生是我国出境公益旅游的主力,主要类型为教育服务、动物保护、保健服务,主要动机包括探索未知、学习知识感受文化、节约费用、利他主义[2]。戴玉秀认为,“公益旅游是一种自愿的活动,并非是一种固定的职业行为,因此公益旅游鼓励旅游者旅游活动中参与一些环境保护、古迹维护等活动,帮助旅游目的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有一个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让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和谐相处”[3]。

1.2 我国公益旅游的发展

早期国内的公益旅游由政府或一些官方公益组织发起,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援助,如:“保护母亲河”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随着公益旅游的发展,再加上我国大力提倡志愿者服务活动,一些民间组织自发形成。但是这些民间组织占极少数,尚未成熟,不具备国际影响力。因此,“国内存在的大多数公益旅游组织是国外非营利性组织,这些组织具有各个国家开展公益旅游的实际经验和国际化背景,管理及运营较为规范,能引起一定的重视。

旅游景区作为一种旅游企业,经常会在旅游旺季招一些志愿者为游客进行义务讲解,在讲解之余也能顺便游览观光,这种公益旅游方式在国内比较常见。其次就是旅行社,据上海航空新闻报道,在2017年,上海航空假期旅行社就推出了沪上首个公益旅行团,先后前往贵州、四川等地的贫困小学探访,开创了公益旅行的先河。另外,某些高校社团也会组织一些短期支教的活动,学生在支教的同时也可以四处游览。

从全国整体范围上看,国内现有的公益旅游项目单一,活动内容单薄,与其他国家比较水平较低,仍需大力发展。查艳华认为,“我国有发展公益的迫切性,即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且灾情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大”[4]。这就需要我们借用新闻媒介继续大力宣传公益旅游,了解公民的参与意愿并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由此推动公益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 大学生公益旅游认知与行为调查

2.1 问卷设计

问卷共包括21题,涵盖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公益旅游参与意愿、公益旅游满意度调查三个方面,其中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对公益旅游了解程度、对旅游了解程度三方面;公益旅游满意度包括参与或拟参与的公益旅游类型、旅游目的地偏好、时间偏好、可支配收入情况以及食宿偏好;参与公益旅游的意愿包括参与意向及对公益旅游发展建议的调查。

2.2 问卷的发放

问卷通过网上问卷形式发放给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共回收问卷201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

2.3 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收回的189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女性回答者占60.85%,男性回答者占39.15%。在地理分布上,被调查者在全国中、东部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

对“地域”和“对公益旅游的了解度”“参与度”进行交叉分析的结果显示,以北京、上海以及江浙为主的东南沿海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对公益旅游的了解程度及参与比重更高,而山西、河南、安徽、甘肃等中西部或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了解、参加公益旅游的比重则较低。同时,调查结果显示,87.5%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及学校宣传获得公益旅游的信息。

在同伴选择方面,参与者更愿意与同龄人一起参加公益旅游活动。吸引被调查者参与公益旅游的原因则比较统一,有高达半数的被调查者是出于感兴趣、愿意帮助别人、希望锻炼自己以及想要增长见识的目的。

阻碍被调查者参加公益旅游活动的因素中,安全隐患和时间不合适是主要因素。参与公益旅游活动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活动的安全性。在能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有84.65%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300~1000之间的旅游消费,最受欢迎的公益旅游目的地为少数民族风情区及名胜古迹保护区。

3 调查结果讨论

3.1 公益旅游认知度较低

参与调查问卷的主体为高校大学生,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可得,了解公益旅游的大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26.98%,而能正确理解公益旅游内涵的人仅占4.23%。作为知识水平及主观能动性均较高、最有可能接触并接受新奇事物的人群,他们比其他任何群体更愿意去尝试新奇事物,更愿意关注新奇事物,而对于这种新型旅游方式并没有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由此可推测,目前国内大部分人群对公益旅游的了解都很少。对于国内这样大的一个市场,公益旅游应该抓住机会,加大宣传力度,带动国内公益旅游的大发展。

3.2 大学生公益旅游参与意愿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27.51%的大学生参加过公益旅游,82.01%的大学生愿意尝试进行公益旅游活动,大学生对参与公益旅游的态度是积极的。只要相关公益旅游的组织机构有规范的流程、完善的安全措施,大学生可以承担活动费用并有充足的时间的情况下,大部分大学生愿意公益旅游活动,并把其视为提升个人价值、开阔眼界、丰富课余生活、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有益平台。

3.3 大学生参加公益旅游的动机多元化

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参与公益旅游的动机多种多样,包括提升自己价值的动机、利他动机、文化学习动机、满足猎奇动机等。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在安排出游活动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旅游景观观赏,而是更倾向于通过旅游活动来获得更多的人文地理知识,并实现自我价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 对公益旅游发展的建议

4.1 充分利用学校平台,提高公益旅游认知度

调查问卷的主体为高校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高校学生获得外界资源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信息内容更为丰富。但从调查结果可知,非常了解公益旅游的人仅为4.23%,表明目前公益旅游在国内的受众群小,宣传力度不够。公益旅游的发展应当积极利用学校的力量,利用学校平台来普及公益旅游。如学校开设公开课或主题讲座,甚至为学生提供公益旅游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充分了解公益旅游。

4.2 加大宣传,加强活动组织规范性

公益旅游组织机构应该抓住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机会,利用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宣传公益旅游,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另外,应该警惕组织方打着公益旅游的旗号进行商业活动,影响公益旅游的認可度和满意度。在设计路线时,要充分考虑到教育意义和可操作性,且在形式上要丰富多样。要保障参与者的安全问题,时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4.3 政府应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公益旅游发展

在起步阶段,政府可以对目的地进行适当的经济补贴,或对组织机构进行经济支持。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推动旅游景区开放公益旅游项目,并制定相关政策,以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监管组织机构的行为。

5 结语

公益旅游是负责任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不但可以促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关心目的地的自然环境、保证旅游目的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鼓励旅游者以自身的知识、技能为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有助于不发达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的同步优化。但是目前国内公益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组织者资质标准、组织流程、参与方式、活动内容、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反馈提升渠道等方面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便这种有价值的旅游形式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亚楠,等.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旅游学刊, 2016,31(9).

[2] 易婷婷,罗晶晶.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出境公益旅游体验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3).

[3] 戴玉秀.公益旅游的概念探讨[J].中国商界,2008(10).

[4] 宗圆圆.欧美的公益旅游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1).

①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一般研究项目:基于游客体验的智慧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W2014199);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旅游营销创新研究(2016CXTD04)。

作者简介:谢风媛(1981-),女,山东茌平人,汉族,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与区域发展、旅游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梁艺萱(1994-),女,山西晋中人,汉族,大连外国语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经济法是什么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