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研究①

2017-05-30 16:44潘鸿妥燕芳
中国商论 2017年29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吉林省

潘鸿 妥燕芳

摘 要: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形成的科技创新联盟能否取得成绩,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能否建立,都与经济、教育以及科技深度结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否高效息息相关。本文从产学研协同创新投入要素、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平台以及合作方式、科技园区建设等角度阐述了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之后对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建立协作管理机制、激励科技人员、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以及打破创新组织壁垒等不同方面给出了完善吉林省产学研协同的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 协同创新 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0(b)-127-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为落实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建立产学研创新机制作为当前重要的改革任务。吉林省为响应国家科技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紧密围绕老工业区基地转型这一主题,积极投入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设中去,但在建设之中也遇到了重视不足,动力不强、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协作管理机制缺乏、法规滞后等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学研协作效率。当前吉林省的经济离不开创新的力量驱动,同时创新的驱动能力又依赖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设。因此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建设,不仅可以理清主体间的协作过程,发现主体在科技创新中的不足,对后期调动各方热情,将有效促进经济、教育以及科技的结合,为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速建成保驾护航。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献回顾

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科院在1992年联合试制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如果是产学研的正式起点的话,那么这样算起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历史还不算长,但在有限的二十几年时间里,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取得很大的发展。

当然,产学研概念的出现需要人们对它逐渐认识。产学研的目标是创新,创新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强调科技需要同经济结合,只有当科学发明被用于生产才可以被称为创新。直到认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质,即产学研创新的实质是整合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多方角色的大跨度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形式,它包括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众多角色。其是通过协同发挥优势,产生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实现创新发展的理念,获得市场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实现方式。这中间经历了较长的探索过程。刘力(2002)从两个方面讨论了产学研的兴起过程,一个是牛曼式大学(侧重大学的主要功能是教学,传授高深的知识)到特曼式大学(强调大学的研究功能)的理念碰撞,加入了对美国产学研萌芽始于“赠地学院”,实用性成为大学存在的主要意义,以及三次科技革命不断奠定研究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为脉络,加以硅谷之父特曼首创“硅谷模式”用大学去贡献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为例,阐述了产学研产生的历史。 英国苏塞克大学弗里曼教授(1987)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强调了创新不仅是产学研行动,还是国家行为,需要政府的加入。经济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基本结构,该系统的主体是企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核心职能是创新和科技进步,强调三者之间的合作,指出中介机构在其中的桥梁作用,科学知识可以在国家创新系统当中通过产学研而循环流动,不断发展。科研以及技术开发时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从技术上推动创新。市場时产学研合作的关键,以市场拉动创新。政府的引导和必要的中介是产学研的保障和桥梁,发挥支持作用。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力量以及需求方,大学是科技研究的重要基地,科研院所其在科技转化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介服务机构是前面三者沟通的重要纽带,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以及法规制定对产学研进行着推动,同时金融机构也通过资金注入而参与到协作中来。可以说,它们都构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

关于产学研协同合作,国内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协同网络的创新机制:解学梅,徐茂元(2014)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协同网络在协同创新机制、氛围以及企业创新绩效中的显著正向作用。焦媛媛、沈志锋以及胡琴(2015)运用演化博弈方法,以主导权特征为切入点,分析了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形成的演化过程,以及不同产权主导方式下协同创新网络关系进行了差异化分析,最后以我国的物联网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许治、黄菊霞(2016)通过对14家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心成员单位联合申请专利和合著论文为样本构建合租网络,对比分析逐渐前后合作网络机构特征。(2)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分析:沈云慈(2014)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分线分担机制设计与运行效率高低决定着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他通过贝叶斯网络法,分别从风险分担机制形成机理原理以及比较不同风险分担机制下的绩效问题,提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模式的措施。(3)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研究:王钰云等人主要接话“2011计划”对协同创新概念以及特征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个主题的系统行为模版以及关联度。(4)国外协同创新研究评述:解学梅、方良秀(2015)在树立了国外有关协同创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协同创新总体入手,通过CiteSpace软件识别了协同创新研究总脉络,总结了国外协同创新研究的总趋势,之后整理了协同创新内涵、动因、主要要素以及模式,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5)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李阳(2016)等人基于对同方威视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案例分析了政产学研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4个关键因素,同时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个动态的提升过程。白俊红、卞元超(2015)利用2004年~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地区面板数据,不仅澄清了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之中的作用,同时还建立了产学研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算产学研协同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程度,研究了政府是否真的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6)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演变研究:陈智国(2016)出于跨区域视角,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模型,分析了不同区域产业集群之间协同创新的动力演变路径,为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提供了策略设计思路。

2 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

吉林省在全省经济建设当中,积极落实党中央的“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寻求创新驱动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实现了自2013年连续三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跻身全国前十位的成绩,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良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产学研协同创新要素投入加大,科技创新成果明显增多

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快。2015年,吉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1.4亿元,比上年增加10.7亿元,增长8.2%;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01%,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分活动类型看,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12.4亿元;应用研究经费支出27.73亿元;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01.3亿元,增长33.5%。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8.7%、19.6%和71.7%。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87.6亿元,比上年增长7.3%;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29.0亿元,增长11.5%;高等学校经费支出22.7亿元,增长5.6%。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62.1%、20.6%和16.1%。第二,科技研究物质基础好。到2016年末,全省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4人。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吉林省与科技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7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6个。第三,专利授权数量大幅增加,大量优秀科技成果涌现。2016年吉林省国内专利申请量18922件,授权量999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12.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537件,增长22.5%;发明专利授权量2428件,增长8.4%。专利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幅提高,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同时,结构上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全年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3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537件,增长22.5%;发明专利授权量2428件,增长8.4%。2016年度登记省级科技成果717项。2016年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671份,实现合同成交额115.38亿元。

2.2 承接优势重大科技项目能力增强,产学研协同科技平台增多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项目上的投资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2015年,共计26项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上马实施,项目资金共计1.61亿元。政府投入经费4570万元用于支持重大科技攻关招标66项项目实施。“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7批“双十工程”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160项,投入11.72亿元。长春市分别在汽车、食品、轨道客车、光电信息和智能装备、生物和医药健康、新材料领域以及电子商务等领域谋划推进37个重点工业项目,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成为引领吉林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有效支撑了经济发展第二,现有产学研协作机构数量可观,为三者之间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平台和场地。截至2015年,吉林省内院士工作站共20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20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9个,其他科技企业孵化器43个,省级技术创新联盟数量达到30个,包括6个国家级高新科技技术产业化基地、其他高新科技技术产业化基地13个,10个国家级科技转移示范点机构,另有23个其他科技转移示范机构, 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5个、74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国家级的共有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17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试验室、33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114个,这些机构已经成为联通吉林省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及平台。同时,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选址吉林,吉林省的科技工作将上升为国家布局。

2.3 创新开发产学研合作综合模式,优势产业产学研力度加强

第一,构建了“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孵化器+县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四位一体的综合创新模式。完善了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坚持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这一主要模式之外,创新了更富有针对性的模式。第二,吉林省积极推动“两校两所”项目效能发挥。长春市内就坐落着多个重要的科研机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的技术创新资源,为了能够综合利用这些科研资源,提出了“两校两所”服务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构想,加速“两校两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技产业秉持发展求积极、管理求规范的原则,主动发挥自身科技研发优势,多元转化科技优势,采取运作方式市场化形式,在科研中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助力科学研究,成为了产业化的源头,帮助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逐步形成在信息技术、生物与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自身優势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带动了吉林省优势产业发展。

2.4 高科技产业园区多功能区不断扩展,优势产业促成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机构不断在园区内落成。首先是坐落于长春的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它独特的区域优势以及向外辐射的科技功能将成为带动长吉图开发的宝贵财富,它将成为开发先导区的资助创新核心区,形成长吉图科技创新的辐射中心。在研发创新区内,配备了必要的产业孵化区以及公共服务区,这将有效保证高新开发区的协同创新能力。同时,该地的孵化区内,建立了中科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长春光机所电子产业园区、长春中俄科技园、长春应化所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另外,长春北湖科技园建成科技研发和转移平台,以在长春的高校作为依托,建设升级中试中心,技术研究院,科技转移中心,形成辐射省市各地的公共技术研发转移平台。2015年,长春、吉林等国家级高新区分布了吉林省342家高新技术企业:长春市有101家(含长春经开35家,长春汽开7家),占总数的29.53%;吉林市有25家,占总数的7.31%;延边州有10家,占总数的2.92%;长春高新区有105家,占总数的30.7%;吉林高新区有18家,占总数的5.26%;多功能园区带动力潜力巨大。同时,自2006年,在全省各地召开产学研对接大会展示技术难题,请专家解决。这是具有吉林特色的产学研对接新模式:给各地发通知征集难题——普查筛选——录入系统——举行招标会——专家进企业解决难题,很大程度上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创新难题。

3 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发展驱动模式人就还是以投资为主要的拉动力量,这从侧面说明,吉林省尽管在产学研科技协同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发展由创新驱动的模式尚未形成,这也和吉林省产学研之间没有形成良性活动模式有关,导致各方优势没有得到实际的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产学研协同融资渠道少,缺少必要风险保障

没有交易费用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市场行为,自然存在着交易费用,无论是选择合作伙伴时的沟通成本,还是为了维护各自利益的延长谈判时加大的谈判成本,履约成本的增高将会打击科研协同的动力。显然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资金的能力弱,同时企业的资金也因为各自的实力不同,受到局限。一方面,中小企业向银行可以提供的固定资产少,难以取得银行贷款;另一方面,无论公司大小,首先都需要考虑风险问题,企业承担着大多数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这是势必将打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尽管有政府的补助供给,但是对于中小企业需求依然不足。而吉林省内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介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少,缺乏不要的风险规避保护。同时既然是科技的创新,在研发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研发失败风险;具体到企业应用的时候,企业也要考虑市场环境、成本等因素,才能最终将科技创新产业化,这些都客观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3.2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主体目标不一,协同创新管理过程缺失位

产学研用的主体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他们处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参与到产学研用协作创新中,对于企业其主要是由于以下四种推动力:首先是技术推动力,出于对落后于业内创新而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恐惧。然后是潜在市场需求带来的拉动力,当企业预期某种技术将成为市场未来需求,同时自己又不具备该技术能力时,它就会寻找科技伙伴合作创新。再次是企业生存压力,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不断在竞争间,两极分化,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以及求得长期生存,企业就会依靠科技进步保证自身安全。最后就是必要的政府倡导。以上四种均是服务于这个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衡量标准是该技术可以为本企业带来多少可变现价值,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而大学和研究机构来说,他们更加注重跟人荣誉,主要的目标是发论文、出版专著,追求学术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衡量的标准是学术水平,大量的研究不关心转化应用,与实际的企业产品需求有一定距离。另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分配工作上,可以参考的先例不多,分配上的市场知识不成熟,导致具体的利益划分和管理上存在不足。分配不公平的时候就会打击科研创新热情。同时,企业的高层人员任期有限,同时对科技的需求也处于中短期,只要处于供方市场,那么企业的创新动力就不强,而不仅是吉林省,国内的市场机制不完善,难以在市场供需调解下,自动实现对企业行为的调整。

3.3 协同创新中介机构服务缺乏,投入科技开发资源相对不足

第一,吉林省科技咨询培训不足、科技孵化服务体系以及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科技服务机构功能单一,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限,提供的服务没有针对性,信息更新不及时,机构不健全,合作沟通少,对于专业要求高的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服务缺乏,难以发挥本来的推动功能。第二,吉林省在R&D人员、专利申请数量以及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均低于东北的辽宁和黑龙江,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地。同时在省级以及市级研发中心数量以及产业创新联盟也少于临近的辽宁,特别是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专利申请数量、R&D经费以及人员,均大幅落后于辽宁。

3.4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有限,多数产学研合作模式单一

首先吉林省中小企业数量较多,本身经营管理不规范,科技创新推动力小,缺乏研发人员,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创新模式单一,主要靠引进新技术,同时科技利用率低,科技轉化愿望不强。再寻求科技合作伙伴时,资金不足,同时产业化支撑不足,难于将科技转化为成果,这些都限制了产学研科技创新的实现。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范围小。主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还是合同委托开发以及技术转让,协同创新的层次比较低,影响了模式自身的升级优化。同时研发中心、产业园区开发比重较小,现有产业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机构以及人员配置不尽合理,管理的方式滞后,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4 促进吉林省科技协同创新的措施

4.1 建立必要的管理以及激励机制,增加企业科技机构创新动力

想要实现产学研协同的价值最大化,企业和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就应该强化管理,建立有效的合作项目管理制度。相互派出专门的人员跟进项目进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同时将合作落实到实际的管理中去,建立项目进度表、交流纪录等,及时考察实施情况,进行必要的制度约束,将其定期化,建立必要的评价体系,巩固双方的合作成果。企业和大学以及科研机构要注意调动内部人员的创新热情。对企业内部来说,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员工,企业首先要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科研队伍,给足其展示技能的舞台。对于员工的科技创新给予足够的重视,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是科技人员的价值得到发挥。另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该将分配机制合理化。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保护其科研的热情。政府也应该加大力度宣传产学研中的优秀范例,树立典型,提供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奖励表现突出的科技人员,形成社会向新、创新的人文环境。

4.2 完善财政、金融,法律的配套设施,降低产学研协同创新交易成本

政府对于产学研协同来说,发挥着保障和引导的作用。目前创新的主要资金仍然来自于政府,因此,政府应当优化产学研资源配置,为其合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保证,保证产学研协作顺利进行。就科技资金投入少的问题,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合理财政资助方案,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税费减免,鼓励基金以及银行资本的流入,不仅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同时优化投入结构。第二,鼓励科技人员的流动和交流,保证他们在流动期间的职称评定以及福利待遇,提供必要的交流机会以及资金来源支持。第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论是哪种合作模式均面临较高的履约成本。降低履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完备的履约法律环境。具体来说,一方面,注重对设计产学研创新案件的处理;同时补充科技中介立法空白。另一方面,对于跨地区的产学研中的地区主义,也需要通过法律规范,加强主题的权利维护信心,降低各方履约顾虑,优化法律环境,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效用。

4.3 加快科技中介网络化、规范化、信息化,注重中介职能建设

第一,推动中介组织网络化。多年来科技中介行业之间割裂存在,资源分散,作为连接企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的重要沟通桥梁,有必要实现其资源、人才、信息的网络化,政府应当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资金、人才培养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帮助其实现组织网络化,建立科技服务中介共享的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第二,建设种类齐全、部门设置合理、功能可以有效发挥的科技中介组织。补充建立科技法律、科技金融以及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在现有中介机构之中引入科技评估工作;针对省内优势产业,如汽车、轨道交通、农业、电子信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建立生产力行业促进中心;对于有能力、有资金以及相关知识的人员,应当鼓励其加入技术经纪公司,或者持股或者合伙加入到科技公司;加强对科技中介的分类管理,建立具体的考核指标。第三,大力开发从业人才资源。打破高等院校与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之间的流动壁垒,吸引高学历人才、技术人才加入中介服务;注意科技中介的准入资格考量,各级工商部门应当实行必要的定期检查;通过一定财政组织科技服务中介培训班,号召科技中介从业人员培训,科技中介服务行会应该制定出严格的职业道德准则。最后,建立相匹配的政策法规,规范科技中介的行为,定位其市场角色,指明其发展方向。

4.4 破除协同创新组织壁垒,完善产学研协同战略联盟服务

打破三者之间不必要的组织壁垒,盘活人力资本。建立跨组织的联盟,形成各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方便科技信息的流动以及科技成果的转移。一方面,建立双方或多方共同申请的项目要求,或者设立科技创新产品比赛,吸收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参加,搭建必要的交流平台,或者设立实用科技奖项和奖金,增强三方的合作意愿,或者设立相匹配的省内科技经济基金,利用风险基金促进三方交流。另一方面,各方应当积极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讨论产学研科技经济联合新模式,注意统一奋斗目标,相互信任,在共同的事业理念下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当然,除了科技三大主体之间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也要注意到大学里的科技研究院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桥梁和纽带,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帮助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产学研创新协同提供人才、技术、信息、以及专业的经济服务,同时为了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适当调高科研人员的分配份额,创新鼓励以技术参股分配。

参考文献

[1] 张米尔,武春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费用[J].科学学研究, 2001,19(1).

[2] 周正,尹玲娜,蔡兵.我国产学研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13,27(7).

[3] 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和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

[4] 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

[5]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3).

[6] 仲伟俊,梅姝娥,谢园园.产学研合作技术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

[7] 吉林日报.2015年吉林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 http://www.gov.cn/shuju/2016-12/13/content_5147225. htm,2016-12-13.

[8] 吉林省统计局.2016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OL].http://www.tjcn.org/tjgb/07jl/34925.html,2017-04-06.

[9] 董杰.吉林省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创新取得进展[N].吉林日报,2016-03-07.

[10] 湖南省科技厅,自主创新年度报告吉林篇:以创新创造需求[EB/OL].

[11] 吉林省科技厅.以创新创造需求 自主创新年度报告吉林篇(经济日报2月24日) [EB/OL]. http://www.jlkjt.gov.cn/ xwzx/mtjj/201605/t20160504_2257973.html,2016-03-01—2017-08-09.

[12] 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十二五”期间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47户次(中新社10月9日)[EB/OL] http://kjt.jl.gov. cn/xwzx/mtjj/201610/t20161013_2447906.html.2016-10-13.

①基金项目:吉林省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研究,吉林省科技厅项目(347163762418);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种子基金项目(2015ZZ053)。

作者简介:潘鸿(1970-),女,布依族,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农经系教授,吉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东北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经济方面的研究;妥燕芳(1991-),女,汉族,吉林大学2017级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科技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产学研吉林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