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农事训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2017-05-30 20:54黄志君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0期
关键词:考核方法教学方法

黄志君

摘要以养蚕与缫丝课程模块为例,对其课程内容安排、教学特点、考核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其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探讨,旨在为进一步提高相关实践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养蚕与缫丝;农事训练;课程模块;教学方法;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0-0239-02

AbstractTaking sericulture and silk reeling course module as an example,the arrangement of curriculum content,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e analyzed,and the problems facing are explor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e the relevant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Sericulture and silk reeling;Farming training;Curriculum module;Teaching method;Assessment method

农业是第一产业,在有着几千年农耕历史的中国,农业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是传统文化技术的源头,所以接触农事、学习农业、了解“三农”对当代大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农事训练课程是华南农业大学教学实践的一大创举,其与密歇根大学在本科教育中推行“跨学科学习与协同教学的融合”的做法有相似的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复合性思维。人类社会面对的许多问题都不能靠单一学科来解决,需要交叉整合的知识与思维。由此,大学有必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教授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在本科教育中积极推进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在宽广的学科视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1]。

养蚕与缫丝技能是华南农业大学开设得最早的农事训练课程模块之一。种桑养蚕发源于中国,作为典型的农事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华南農业大学的蚕桑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该课程的开设具有特别的意义。通过多年的实践,养蚕与缫丝课程模块的开设已取得一定的经验,但农事训练课程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2]。笔者以养蚕与缫丝课程模块为例,对其课程教学特点、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管控,对考核方法等进行分析,并对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思考。

1课程背景介绍

华南农业大学农科高等教育具有百年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涵盖农学、林学、园艺、蚕桑、动科、兽医等农科专业,农业教育资源丰富[3]。随着学校的全面发展,现在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94个本科专业,其中一半以上为非农专业。据此,为了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和动手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在2013年开设了为期一周的各种农事训练课程[4]。为期一周的农事训练课由不同的课程模块组成,每个课程模块的时间通常为半天(3.5学时)。这样,学生在有限的1周时间内就可以进行跨学科或跨专业的各种不同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达到提高综合素养的学习目的。

2课程教学实践

2.1教学方法和内容安排实践是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而实践更需要理论知识指导。农事训练是一种创新的实践活动,所以在进行农事实践操作时,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农业的相关发展概况和农事背景知识。由此,利用理论来辅导实践成为农事训练的一大特点,农事训练课的全称也定为“农事技能通识训练”。

农事训练的每个课程模块的理论讲授时间约占1/2或1/3,以让学生对模块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在理论上学习和掌握了农事课程的实践操作方法与技巧。理论先行的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对农事训练课的兴趣和拓寬学生的知识面,而学生对操作理论的理解程度也是决定实践操作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和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以提高授课效果。课堂的理论讲授时间有限,必须合理安排好操作技能讲解与背景知识介绍。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注重图文与视频相结合,可以使课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内容丰富。操作演示是学生学会操作技能的关键,所以必须在缫丝操作前做好示范,要讲解祥尽,确认学生已经领会。养蚕与缫丝技能课程模块的时间安排:理论讲授与演示时间1.5 h,学生操作2.0 h,操作期间还进行样品和板报的观看学习。在理论讲授内容里,该模块安排了家蚕饲养、缫丝技能、中国蚕丝业概况、中国丝绸文化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会养蚕与缫丝技能的同时,也了解我国蚕桑丝绸的知识,在农事训练活动中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许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家蚕和蚕丝,第一次了解丝绸的由来与生产过程,第一次知道蚕桑丝绸业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如此之大。

2.2教学过程的管控由于农事训练通常是合班上课,人数多,教师需要对过程进行全程合理管控,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并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安排理论讲解与学生实践操作的时序。在整个授课与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有效管控。课前进行课堂纪律要求、学习要求的宣讲,“先礼后兵”,更利于管理课堂和提高学习效果。在实践操作与理论讲解的次序上,通常是理论讲解先行,但鉴于农事训练内容的特殊性,有时需要灵活分段进行。养蚕与缫丝技能课程的缫丝操作需要提前煮茧,因此,在讲解了煮茧的方法后需要先进行煮茧,然后再进行其他理论的讲授,待理论讲授完后再进行缫丝。教师需要对实践操作进行全程指导,使实践操作顺利进行。除了操作,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现场样品的认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对蚕食桑特点、蚕茧类型、蚕丝品种、丝绸特点等的认识。课后,督促学生收拾器材,整理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这样,整个课程合理安排、紧凑有序、忙而不乱,达到预期效果。

2.3考核方法对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进行合理考核是学生的公平诉求,也是对学生积极学习的鼓励。考核的结果侧面反映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考核的方式与方法通常取决于教学方式方法,因此,考核的方式方法又可以倒推课程改革。农事训练课作为实践课,又通常是合班上课,人数相对较多,进行科学合理的学生成绩评定存在一定的难度。

养蚕与缫丝课程采取了三因素考核法,即分别对考勤、操作质量、课程总结进行考核。考勤需要学生到讲台签到,以防止学生缺课代签的可能。缫丝操作按学号分组以利于操作质量的考核,要求每位学生参与操作,通力合作,获取共同的理想的实操结果,这样的考核和安排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和促成相互学习的氛围。课程总结占成绩的50%,要求学生对一周学习的所有课程进行总结,加深学习效果、激发学习积极性。

3存在问题与思考

高校对非农专业进行农事训练在国内是新鲜事物,华南农业大学通过几年的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条件的完善,教学与考核方法等,如何解决困难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一直是学校领导层与相关教师思考的问题。

3.1关于课程内容设置的问题由于教师重视程度不足或受现有的资源限制,常形成学生实践操作不足或动手少的现象。农事训练的本质是一个实践活动,需要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时间,达到训练的目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农事训练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实践操作、理论讲解、背景知识介绍的内容和时间,有意识地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3.2关于教学效果与教学条件的问题由于各个课程模块的条件不同,所以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参差不一。汤丽敏等[5]对农事训练课的效果评价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由学生、教师以及行政部门三者之间的供需关系构建的“三棱锥”评价体系,指出三者的需求达到平衡是整个教学过程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几年来,农事训练课程基本是围绕这三者的平衡来努力,学校尽量利用现有的有利资源(实践操作器材与场地),并增加投入以满足教学需要。由于学生班数多,教学任务重,如何在教学场地和课程安排上避免与原有教学任务相冲突是一个问题,而现有的实践教学场地如何迎合这种不同于专业实践的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问题。

因此,学校需加大投入,创造和完善更有利的农事训练场地与条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条件完善的课程模块可多承担教学任务,条件不足的暂时不能开课,直到建设到条件满足要求后方可开课。在师资方面,除了利用现在的师资外,由于农事训练的教学任务比较大和时间安排相对集中,因此,学校可以构建兼职教师队伍,利用退休教师和研究生参与教学,保证农事训练的师资队伍。此外,为了利于学生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学习,也为了更好地提升农事训练的效果,需要重视农事训练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

3.3关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问题由于农事训练的课程模块多样,不同课程的特点各有差异,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并没有统一标准,各课程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但也不能一视同仁。朱翠林[6]提出了农事操作的课程现场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正是该研究提出的“结合课程特点灵活进行理论讲解与学生实践操作的安排”的具体应用。刘祝祥等[7]也提出了以“实践操作+完成质量+个人总结”多元化的实践技能训练的考核体系,但农事训练提倡的是一种农事的通识教育,与其他常规的实践技能要求不同,因此考核的方式方法和对各因素的考核比重也存在差异。所以,对农事训练课程的学生考核方式還需进一步探讨。

综上,鉴于农事训练是实践课程,要开设好农事训练课程,首先需要在硬件设施上创造条件,完善现有设施,增加投入;然后,根据各课程模块的特色灵活安排课程内容,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通过这些措施,农事训练将取得预期的或更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跨学科协同教学:密歇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97-100.

[2] 陈伟国,聂庆华,谢正生.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课教学改革探索: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养殖训练站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3):301-303.

[3] 秦新生.农业院校校园植物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充分利用: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11):229-233.

[4] 冯发强,陈益培,张秀香,等.华南农业大学非农专业学生农学站农事训练教学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6):14137-14138,14141.

[5] 汤丽敏,陈晓超,涂荣珍,等.新型农事训练课程“三棱锥”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华南农业大学的调查[J].人力资源管理,2015(2):174-176.

[6] 朱翠林,海江波,冯炜.《农事操作》课程现场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4(2):66-68.

[7] 刘祝祥,贺建武,田向荣.地方高校专业类平台实践技能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生物类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3(19):24-25,35.

猜你喜欢
考核方法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高职院校教学考核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
试析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