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口径”工科专业划分对技术进步的制约

2017-05-30 12:32刘宗宝
职教通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技术进步制约

摘 要:工科职业教育不同于服务类、管理类的教育,工科职业教育对人的培养基于技术掌握的“精”与“深”, 宽口径工科专业设置,学生学了很多专业课,看似学了很多知识,但却由于着力点太多,每门课程都不精不深,与技术社会需求相脱节。恢复窄口径工科专业设置,是办好工科职业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工科专业;专业划分;技术进步;制约;窄口径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职校区域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研究——以宿迁为例”( 项目编号:B-b/2015/03/061)

作者简介:刘宗宝,男,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1-0019-04

工业是人工经济,人类在自己建造的人工系统中进行生产,技术是工业的第一生产力。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但对技术立国的重视相对滞后。如果对技术的重视不够,就无法提升普通人的人力资本,即使高端创新能力上去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还会被低素质劳动力拉下来。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突破口在于搞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连的工科职业教育。工科职业教育不同于服务类、管理类的教育,工科职业教育对人的培养基于技术掌握的“精”与“深”,而要达到这个要求,科学的专业划分是办好工科职业教育的基础。

一、我国工科专业由“窄口径”向“宽口径”的演变

伴随着高校合并潮和国务院部分部委的撤销,我国工科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经历了由“窄口径”向“宽口径”的演变。

(一)专业目录调整前“窄口径”工科专业划分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有不少国务院各部委所直属的行业性质高等院校,如铁道学院、纺织学院、化工学院、轻工学院等,这些院校都设有为本行业服务的窄口径工科专业。除了这些行业性质的院校,我国其他院校工科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按照苏联模式,专业划分很细,如冶金部所属的冶金类工科专业中有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四个特色专业;机械工业部所属的机械类工科专业有冶金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矿山机械等【1】,机械工业部所属的数所高校均有轴承专业。这些工科专业是与工业“四基”即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对口的专业,专门培养工业“四基”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有些“文革”前毕业的技术人才,作为本行业的骨干技术精英,他们虽已年过花甲,却因没有新人接替而退不下来。

(二)专业目录调整后“宽口径”的工科专业划分

1998年的高校专业目录调整,是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模式,按照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来设置。如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开设的机械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机械各行业、各门类的综合性的宽口径工科专业。金属热加工专业合并了涉及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这四个工业“四基”中基础工艺技术的对口专业。轴承专业被合并到机械专业中,成为依附于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课【1】,课时安排只有数十课时。如此短的学时,学生只学到了轴承这门高深学问的皮毛,致使我国只能生产中低端轴承,高端轴承只能靠进口。

(三)专业目录调整对工科职业教育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苏联,采用了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模式,办了很多专科学校。改革开放后,大家觉得这种教育模式出了问题,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于是出现了高校合并潮和专业目录调整,很多职业目标清晰的专科学校在追求“高大全”中失去了自身特色。工科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具体行业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工科专业有别于管理类、服務类专业的最明显特征是其职业目标清晰,专业是第一位的。要求学习者在清晰的职业定位的指导下,在某个方向上做正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积累,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宽口径工科专业设置,学生学了很多专业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横向能力培养,看似学了很多知识,但却由于着力点太多,每门课程都不精不深,与技术社会需求相脱节,影响国家技术的进步。

二、“宽口径”工科专业划分对技术进步的制约

专业调整后,全国保留铸造专业的高校仅三所: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三所大学培养的铸造专业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全国铸造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铸造企业用人只能向金属热加工专业或材料成型专业要人,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其宽口径的特点,铸造只是他们的一门专业课,只学了一些基础理论和皮毛技术,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他们即使被企业聘用,基本上还要从头学起。全国2 000多所高校开设轴承专业的只有河南科技大学一所高校,每年毕业60多名轴承专业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全国上千家轴承厂对人才的需求。而日本轴承巨头NSK,其总部研发人员就达1 800多人。【1】技术人才的短缺,使我国较难涉足极端复杂且要求较高研究能力的高端轴承技术。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结构必须与其产业结构相适应,而人力资源结构主要由其教育结构决定。宽口径工科专业划分,每样都学一点,知识的教学必然降到了最低,这是一种与技术进步较难对接的培养模式,导致我国培养出的工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掌握不精不深,很多企业只能从事低端加工,停滞于“代工”或“山寨”层面,企业只能挣扎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材料有多优良、设计有多完美、设备有多先进,更在于有一大批能为材料增添高附加值、能把设计精确实现出来、能把机器效能发挥到最大化的人。我国约99%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2】受技术的制约,我国企业产品合格率只有70%,承担技术风险的能力较弱,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较少。“宽口径”工科专业设置导致的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国家技术进步的瓶颈。

技术社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知识取代了单纯的劳动力,而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技术社会的形成需要工科职业教育必须要有明确的专业定位,恪守自己的核心专业,要有坚定的专业学习、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稳固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有技术创新的基础,才能让自己的技术工艺优于对手,提高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工科专业培养的是专门的技术人才,不是思想家,没有自己的核心专业,方方面面都想兼顾,最终将会鞭长莫及,丧失根本。

三、回归“窄口径”专业设置,加快技术立国的步伐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我国尚是天朝大国,而一台小小的蒸汽机的发明,让中国被动了上百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大生产,中国又落在了后面。如今,中国经济总量虽然世界第二,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特别是先进的工科职业教育,中国很可能会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甩在后面。搞好工科职业教育是构建技术社会、技术强国的基础,科学划分工科专业,是搞好工科教育的前提。

(一)将技术立国提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

日本三次转型升级的过程很值得我们借鉴,20世纪50年代,日本实行贸易立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技术立国;20世纪90年代,日本又公布了科学技术法,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3】没有精湛的技术,就没有成熟的生产工艺;没有技术的进步,创新、创造就无从谈起,就只能给别人代工,国家经济发展就只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应将技术立国提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在技术立国的国家战略发展的背景下,工科院校要以培养又精又深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科学设置专业,制定稳定的培养模式和扎实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建构浓郁的科研氛围。企业要为学校提供保障其教学的场地、设备和技术指导,用高质量的校企合作与学校共同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二)转变“宽口径”工科专业划分

我国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科技人力资源严重不匹配,要在2020年达到工业发达国家用于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本投入比率,每年要增加100万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工科职业教育。而目前这种宽口径的工科专业划分,不仅培养不出在某个专业上技术水平又精又深的人才,而且还会出现像铸造、轴承等基础产业技术人才稀缺,甚至“一将难求”的尴尬局面。科学进行工科专业划分,加强面向基础产业的窄口径专业设置,已成为工科院校教改的紧迫课题。

(三)恢复行业办学,回归“窄口径”工科专业

最先进的技术一般都最先出现在企业里,行业对技术及专业的预测及引领作用,可能是政府所不及的。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政府办学,尤其是教育部办学,办学主体单一,势必影响教育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有计划地恢复行业办学,将“高大全”式的综合型院校向专业性院校回归,如冶金机械学院(校)、冶金测量学院(校)、纺织工业学院(校)、纺织机械学院(校)、化工学院(校)、钢铁学院(校)、化工机械学院(校)、轻工业学院(校)电子技术学院(校)……等。各专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回归窄口径,例如,将宽口径的金属热加工专业重新细化为窄口径的铸造专业、锻压专业、焊接专业和热处理专业。回归窄口径专业划分,有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助于减少由于专业设置重复而造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鼓励企业在学校“私人订制”窄口径专门人才

斥资千万,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学生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上课有茶歇,毕业合格就可进入宝马工作……,这是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宝马班”学生享受的待遇。企业“私人订制”的“宝马班”专为宝马培养“准员工”(长沙晚报,2014-3-30)。【4】一掷千金的培养模式是否必要暂且不论,但企业花重金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做法值得提倡。没有企业的参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其技术能力会滞后于企业的需要,应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私人订制”窄口径专门人才,企业根据行业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确立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掌握现有技术、能够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够进行技术创新的高级技术人才。

(五)探索“个人专业”,为窄口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来自学生视角的知识组合可以称为“个人专业”,具有创新潜质的特殊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模式的创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我建构知识组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已有尝试。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如果从现有专业中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可以从现有课程中选一些课程,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组合。【5】韩国首尔大学也于2010年开始探索这种个人专业设置。个别学生的专业设计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学科,这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培养模式。工科院校有计划地开设“个人专业”,为具有特殊兴趣的学生提供特殊的成长途径,为社会准备具有特殊知识结构的人,也为学科及专业的发展提供试验机会。

(六)用“工匠精神”进行窄口径专业学习

工匠们对细节都有很高的追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定意义上,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往往需要从业者具有一种所谓的“工匠精神”。工科专业接触的是具体的产品和技术,与人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需要从业者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意大利老派裁缝认为,必须从小开始学,才能做好西装,这就把西装裁缝师傅提高到钢琴大师和小提琴大师的地位。工科专业的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在窄口径专业学习过程中,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掌握前人经验,进行刻苦训练,学到前沿知识,探索未来技术。

(七)加强企业技术骨干对工科生的技术指导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工科职业教育,要加强技术教育的分量,就必须要有具有较强技术实践能力的教师,随着技术的进步,教师们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随时进行再构建,即便如此,學校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企业的实效性已经越来越短。上世纪60年代,知识能用30年;到了90年代,能用10年;到了21世纪,知识的实效性不到三年。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快速发展的今天,工科职业教育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让企业切实承担起技术教育的社会责任。在提供场地与设备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技术改良创新能力。企业应派技术骨干担任工科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应安排好企业技术骨干的师资培训工作,让这些技术骨干能将技术实践及前沿技术传授给学生,提高工科专业教学质量。

(八)注重对工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英国有所著名的诺兰学院,致力于培养“一流保姆”,其培养的保姆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儿童护理、历史、文学、教育、跆拳道等课程。【6】工科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人才,还要挖掘这份技术的文化内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在高技术环境下,工科职业院校不能只将着力点单方面放在技能、技术培训上,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生扎实的知识体系,为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做好知识储备。

世界不再需要更多的雇员,而需要可以开创事业、敢于创新的领军人才。中国要想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力资本由体现在人身上的技术水平、知识、智慧和经验构成。站在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前沿,科学规划工科专业,变“宽口径”的工科教育为“窄口径”的培养杰出人才的工科教育,不仅关系到工科教育的培养质量,也是关系到整个教育金字塔稳定的不可忽视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刘云.工科教育反思:不精不深[N].光明日报,2014-9-2(8).

[2] 刘然.中国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没有商标[N].羊城晚报,2009-10-14(6).

[3] 梁国胜.高等教育格局酝酿重构,部分本科转型职教是大势所趋[N].中国青年报.2014-5-19(4).

[4] 郭东阳.职业教育需要更多“豪华定制”[J].教育与职业,2014(34):92.

[5] 卢晓东.反思“因材施教”[N].中国科学报,2014-2-7(1).

[6] 彭薇.职业教育要有“文化味”[N].解放日报,2014-5-23(3).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技术进步制约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协调性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
地方院校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新的解决模式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备好第一堂课的一些思考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