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工作的优化路径

2017-05-30 10:48夏莹曹燕宁
职教通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新常态高职院校

夏莹 曹燕宁

摘 要:在高职院校经历了大扩招、大建设,进入全面质量大提高的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在教师选聘工作中应当做到: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制定选聘方案科学化;协同物化与信息市场,促进选聘工作高效化;规范程序与监管,保障选聘过程公正化;科学考量与选聘,实现选聘质量最优化;完善制度与机制,维系选聘成果长效化;推进专兼职结合,促进教师队伍多样化;营造选聘良好生态,吸引人才集聚化。通过路径选择的优化来实现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工作的优化,从而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與发展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工作;优化路径;新常态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和发展工作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88103)

作者简介:夏莹,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曹燕宁,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1-0006-04

人才资源是当今社会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良好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教师队伍选聘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良好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而影响到学校事业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经历了大扩招、大建设,进入全面质量大提高的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在教师选聘工作中应当确立优化意识,选择优化路径,即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制定选聘方案科学化;协同物化与信息市场,促进选聘工作高效化;规范程序与监管,保障选聘过程公正化;科学考量与选聘,实现选聘质量最优化;完善制度与机制,维系选聘成果长效化;推进专兼职结合,促进教师队伍多样化;营造选聘良好生态,吸引人才集聚化。

一、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制定选聘方案的科学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选聘工作既与学校的当下需要相适应,还与学校未来的发展诉求相关联。这是因为,学校的工作不仅注重当下,更注重未来发展,不少高职院校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都非常注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都十分重视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发展战略的制定,注意将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与高职教育规律有机结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与学校特色优势有机结合;力求科学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强化与践行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重为和有所缓为的发展理念,构建与实施适应学校校情的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发展战略,通过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等相关顶层设计来引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教师选聘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选聘工作必须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展开,为实现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服务。因此,在制定教师选聘方案时,应当紧密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发展重点,进行精心设计、系统规划,以实现制定教师选聘方案的科学化。评价制定选聘方案的科学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从方案是否紧密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进行考量。即教师选聘方案是否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相适应,是否体现学校发展诉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重为。师资队伍的选聘引进方案既具有系统性、协同性,更具有侧重性和发展性。(2)从方案是否符合校情进行考量。即是否与学校现有基础、当下状况、发展规模、教师编制和岗位职数相适应,既要防止师资与人才的断档、消除人才引进壁垒,又要防止引进过度、计划失控,甚至滥竽充数。(3)从方案的可实现度进行考量.即考量方案实现的路径选择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导向成功的几率有多大。但凡方案越具科学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方案科学性越差,可行性与可实现度就越低。由此可见,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制定选聘方案的科学化,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工作优化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二、协同物化与信息市场,促进选聘高效化

高职院校教师的选聘工作是项既严谨又繁琐的工作,涉及面广、沟通量大、互动性强。因此,高效便捷的优化路径选择十分重要,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选聘工作要及时把握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机遇,在沿用传统的物化人才市场及学校面试等教师选聘形式同时,把握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市场的选聘载体,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物化市场与信息市场有机结合,互为促进、使其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工作的高效化。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学习、生活、工作、休闲等的重要载体,网络信息已成为学习、生活、工作、休闲等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师选聘工作同样如此,信息网络已成为教师选聘工作的重要载体与手段,网络信息已成为教师选聘工作的重要内容与主要信息源。协同物化与网络信息市场要做好三方面工作:(1)要融通物化与网络信息市场,实现教师选聘的物化市场与信息市场的互动对接,通过信息市场为物化市场提供强大的广告宣传效应,在教师人才选聘与推介会等物化人才市场举办前,利用信息网络发布选聘会信息,吸引四方人才、八方贤达集聚应聘,提升选聘工作的高效实效。而成功的物化人才市场选聘会,又可为信息网络的进一步宣传推介提供范例与资讯。从而形成两者互补互助、协同互动。(2)选聘单位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教师选聘的需求与要求、标准与条件、责职与权益、任务与待遇,让应聘者事先尽知尽晓、认真对照、权衡思量,避免应聘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在物化人才市场及学校相关面试中的无效性与徒劳性。(3)选聘单位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市场的预知性进行应聘人选的初步筛选,防止不符合条件应聘者的盲目性及无谓的精力耗费、财力耗损,从而减少应聘者的应聘成本及选聘单位的选聘成本,为学校进一步展开的相关面试与物化人才市场的优化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学校教师选聘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三、规范程序与监管,保障选聘工作公正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原则与标准就难以公正,更谈不上工作的优化。高职院校教师的选聘工作同样如此,必须坚持规范化、程序化原则,认真比照标准、严格程序、按章行事,并力求选聘的标准公开、程序公开、信息公开、操作透明,这既是保证选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选聘工作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彰显选聘工作公平性、公正性的重要路径。加强规范程序与监管,保障选聘工作的公正性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健全合理严谨的选聘工作规章制度。选聘工作的规章制度是选聘工作的基础,良好的选聘规章制度是实现选聘工作优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与健全选聘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使得教师选聘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同时,在制订和完善相应教师选聘规章制度中要充分考虑其科学性、规范性,使其在实施中具有权威性和可行性。(2)坚持选聘工作的规范与程序。规章制度不仅要挂在墙上、唱在嘴上,更应落实在行动上、贯彻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强化规范意识、坚持工作要求、严格选聘程序,使得学校的教师选聘工作有规必循、有章必依、客观公正、确保成效。(3)加强对选聘工作的监管。选聘工作的监管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管,纪检监察部门在教师选聘工作中,既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应将监管职能贯穿选聘工作的全过程,确保选聘工作的程序规范、操作规范;二是对选聘工作实施民主监管。学校应将选聘考核与录用的程序公开,将应聘者的考核结果及时公示,坚持选聘录用工作的公开公正化,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杜绝权力寻租,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保障和彰显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性。

四、科学考量与选聘,实现选聘质量最优化

科学考量与选聘是保证聘用教师良好素质与质量的必要方式,是实现选聘工作优化的重要路径。科学考量与选聘是对应聘者全面素质的综合考核和测评,从中筛选出综合素质较强、能够胜任所聘岗位教师职责的应聘者的过程。综合素质的考量是对应聘者从品德、学识、技能、心理及体能等诸方面进行的全面考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从而导致考量过程的单一化、考量结果的片面化。高职院校教师要能够胜任教书育人工作,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首先应当自身全面发展,具备应有的综合素质。只有在师德、学识、技能、身心诸方面全面发展,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真正履行起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职责。2013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在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时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大量的事实已充分证明:教师只有具备了优秀的道德品格、良好的师德,才能讲奉献、作贡献,才能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成才;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学识、良好的技能、教学的艺术,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很好地融入工作环境、教学团队、学生群体,才能在困难面前不抛弃、不放弃、迎难而上、不断进取;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而充沛的体能,才能很好地完成高职院校相应繁重而艰巨的教学工作量及一些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职能。因此,对应聘者从品德、学识、技能、心理及体能等诸方面进行的全面考核考量,评判与界定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是教师选聘工作的重要程序与基本要求,是选聘优秀教师应聘者、实现选聘工作优化的重要渠道。

五、完善制度与机制,维系选聘成果长效化

学校的教师选聘工作不仅要考虑当下,满足在场需要,而且要把握后续,指向在场效用与效果。对应聘者的考核选聘是教师选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选聘工作的全部,促进选聘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样是选聘工作的工作范畴,是选聘工作的必要工作延伸与重要后续任务。因此,要做好教师选聘工作的相关后续延伸工作,将充分发挥选聘教师作用的后续延伸工作与考核选聘的前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与机制,使两者前后呼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实现选聘成果的长效化。

完善制度与机制,维系选聘成果长效化则应从完善相关制度与机制、强化目标管理与考核两方面展开。在完善相关制度与机制方面:(1)要完善聘用合同制度,将岗位的权益性与目标性有机且紧密结合起来,向受聘者事先告知所聘用岗位的权益享有与工作要求,使其充分知晓聘用岗位的相关待遇及工作职责、任务与目标,并在聘用合同或工作任务书上予以充分表达,通过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要求、预期目标及相关待遇兑现方式来保证所聘用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2)构建激励机制,建立合理且行之有效的超工作量奖励制度,尤其对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社会等方面有重大贡献者予以重奖,通过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调动选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保证选聘教师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3)建立和完善试用期制度,这既是对聘用教师的深入考核,更是对学校事业的负责和对选聘工作检验。一旦在试用期内聘用教师难以胜任工作,可为其尽早再就业、寻求合适工作岗位提供机会,并通过岗位人才流动机制,让合适或更合适的人才进入合适的岗位。在强化目标管理与考核方面:(1)要强化目标管理意识。在教师选聘工作与相关后续工作中要坚决防止与克服重引进,轻使用,重布置,轻考核,重过程,轻目标等现象的产生,避免教师选聘工作效能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效能的弱化,通过强化目标管理意识,推进目标管理实践。(2)强化目标管理措施。在推进目标管理实践中要明晰目标设定,加强目标考核,尊重考核结果,兑现与考核结果相应的相关待遇。通过目标导向、规范管理、严格考核、注重结果、讲究绩效、论功行赏、失责追究、奖罚分明,来保障教师应用作用的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六、推进专兼职结合,促进教师队伍多样化

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必须坚持“专职为主、兼职为补、专兼结合、优化结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首先是顺应与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联盟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下,“构筑高校战略联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联盟化,是顺应时代和事业发展需要的一个极为重要且优化的路径选择。”[2]而高等教育联盟化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便是高校间教师的兼职互聘、资源共享,这是降低学校办学成本、挖掘高校间人才潜力、充分利用优质师资资源、提高教师社会贡献率的重要举措。其次,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补充和代偿本校相关优质师资的不足,以適应学校事业的发展。各高职院校的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大多注重有重点、强特色、创优势、显亮点,即有所为,有所重为,有所缓为,围绕学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处处皆重点,而只能是突出重点、协同推进、协调发展。因此,对于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与特色专业,在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专职骨干教师的基础上选聘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高水平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有助于提升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同样,对非重点发展学科与专业,在专职为主的基础上选聘一批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也有助于促进这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保证这些学科与专业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从而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专职为主”是指高职院校在教师选聘工作中仍必须以专职为主,因为专职教师队伍是学校师资队伍的基础性稳定性力量,是学校教学、科学、服务社会诸功能可持续发挥的主力军生力军,是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专职队伍不全,工作成效受限,专职队伍不强,发展会受影响。“兼职为补”是指在保证专职教师必要规模的基础上,适当选聘兼职教师,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兼职教师选聘既是锦上添花,又是拾遗补缺。对于学校的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来说,选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包括企业高管、技术应用型大师)担任兼职教师,将对相关学科与专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此乃锦上添花;对于师资队伍不够健全的学科专业,适当选聘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实现校际、校社教师资源共享,则有助于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此系拾遗补缺。“专兼结合、优化结构”是指在专职与兼职教师的选聘中要坚持适当的度、保持合理之张力,实现两者辩证的统一。因为,如只注重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忽视甚至排斥兼职教师队伍,就会闲弃丰富的社会资源,降低办学质量与效益;如果只注重兼职教师选聘,忽视专职教师选聘与培养,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七、营造选聘良好生态,吸引人才集聚化

任何社会事件都与社会生态相关联,“社会生态对社会事件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具有催生、催化性及协同、驱动性。”[3]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工作同样与学校的选聘氛围、校园生态相关联,良好的校园选聘生态与氛围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优秀人才的引进与高质量人才的集聚。因此,在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工作中要注重学校选聘生态的培育与营造,充分发挥选聘生态对选聘工作的催生、催化作用及协同、驱动功能。

营造、培育良好的学校教师选聘生态,保证优秀人才向学校集聚要做到:(1)要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尊重人才、敬重人才的观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学校事业发展需要人才队伍支撑与驱动的现实决定了各高职院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优秀教师选聘的社会意识。同时,观念可转化为行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注重人才的意识必将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优秀教师的选聘工作。因此,要在全校范围牢固树立尊重人才、敬重人才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才是世上最宝贵的资源,是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使得尊重人才、敬重人才成为全校尤其是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的理念自觉、行动自觉。(2)要在感情上关爱人才、珍惜人才。学校各部门各院系要将尊重人才、敬重人才的观念转化为真挚的情感、自觉的行动,在实际工作中心系人才、关心人才、呵护人才和服务人才,使人才在学校真实地感受到强大的重才氛围和人文情怀。(3)要在政策制度上维护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制度建设是根本的建设。学校要将吸引人才、关爱人才落实到相关政策与制度中,使优秀教师的生活、工作及发展得到制度性保障,从而能够安心工作、尽心工作,使其应有价值得到充分发挥。(4)要在学校事业发展上吸引人才。优秀教师的应聘、人才的集聚很大程度上出于教师对事业的追求、出于人才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因此,学校要注重事业引人、事业留人,要注重每个教师成长平台的构建、发展事业的科学规划,使优秀教师和人才都有用武之地,都有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集聚學校,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的习近平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EB/OL]. [2013-09-0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

309/157173.html.

[2] 夏东民:联盟化:中国高等教育优化发展之路径选择”[N]. 光明日报(理论与实践版),2010-11-7.

[3] 崔景贵,夏东民.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3.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新常态高职院校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