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断腕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预防与护理

2017-06-01 11:29何敏施周春元
关键词:危象患肢肢体

何敏施 周春元

(东莞市虎门医院,广东 东莞 523929)

改良断腕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预防与护理

何敏施 周春元

(东莞市虎门医院,广东 东莞 523929)

目的 探讨改良断腕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断腕再植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使用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 在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断腕再植术患者做好血管危象的预防以及护理,有利于避免血管危象的发生发展,提高肢体成活率,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断腕再植术;血管危象;预防;护理;成活

手是日常劳动以及生活的关键器官,腕部离断患者通常情况下都需要进行手术再植。断腕再植指的是离断腕部组织细胞没有出现不可逆变性之前,使用外科技术吻合离断组织及动静脉,从而成活并且恢复功能[1]。外伤例如切割伤的伤面整齐,患者的远端组织保存完好,再植成功的几率较高。各种原因诱发的碾压伤或者是撕裂性损伤往往合并有远端组织的血管损伤,在再植之后容易出现栓塞,因此成功率比较低[2]。对于断腕再植,传统手术方法是按骨连接重建→修复肌腱→吻合动、静脉血管→吻合神经等顺序进行,我院通过改良断腕再植术,术中先吻合血管,提早建立血液循环,有效地缩短断腕的热缺时间,使细胞组织发生最大的生物体效应。在改良断腕再植术患者的护理过程当中,通过使用预防性护理,显著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几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断腕再植术患者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17~49岁,平均年龄34.2岁,所有患者均属于单侧断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伤情。由于患者经过创伤以及手术,往往失血较多,因此需要首先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3]。少数患者属于多处刀砍伤,合并伴有失血性休克,全身条件更差。这就需要将抢救生命作为首要的任务,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提供抗休克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血容量。如果患者合并有脏器损伤,同时血压持续下降,再植的成活率较低,肢体坏死之后会加重患者的已有病情。这一情况下需要重点监测患者生命体征[4]。

1.2.2 研究组患者护理方法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应用预防性护理。(1)患肢护理。术后需要为患者安排安静清洁的病房,同时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5]。病房内禁止吸烟,室温控制在24 ℃左右。使用石膏托固定患肢,确保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面10~15 cm。同时使用侧灯保温,选用40 W白炽灯,距离患肢50 cm左右。这是因为患肢再植之后感觉并未恢复,需要避免温度太高导致皮肤灼伤[6]。要警惕术后患者出现缺血再灌注问题,肢体离断使用止血带,会导致肢体发生血循环的中断以及复流[7]。损伤的骨骼肌也会加重患者肢体远端缺血问题。在临床上往往使用药物以及低温等措施来避免出现缺血再灌注问题。(2)血管危象的预防与处理。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再植肢体的血运,这是预防以及处理血管危象的关键途径之一[8]。如果患者的肢体远端肤色暗红或者是暗紫,皮肤温度上升之后降低,皮肤张力持续上升甚至发生张力性的水泡,同时毛细血管的反应时间上升,肢体肿胀问题严重,针刺出现静脉血瘀黑色,都表明患者出现静脉危象。如果再植肢体远端肤色苍白,皮温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或反应消失,皮肤表面瘀斑,组织张力低,肢体或软组织塌陷,表明患者出现动脉危象。通常情况下动脉危象会出现在术后1 d内,如果观察判断的难度较高,可以考虑使用针刺试验。患者一旦出现血管危象,需要检查包扎松紧是否合适,从而降低外部的压迫,及时报告并且观察患者再植肢体是否出现肿胀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当遵医嘱为患者使用罂粟碱等药物,从而缓解患者的血管痉挛问题。术后还需要特别关注疼痛观察以及护理。疼痛一方面会加重患者的应激反应,从而影响到内环境的稳定,使得患者生成5-羧色胺而诱发血管收缩,如果处理不及时则会导致血管痉挛闭塞甚至形成血栓。另一方面疼痛会导致患者精神紧张并且烦躁不安,从而影响到睡眠以及饮食,容易出现血管危象。护理人员需要同患者多沟通交流,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患者情绪稳定,避免烦躁。在护理过程当中需要确保动作轻柔,最大限度降低疼痛刺激,同时要确保病室的安静,必要时根据医嘱为患者使用止痛药或者止痛泵。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血管危象8例,其中静脉危象患者4例、动脉危象患者2例、动静脉联合危象患者2例,研究组患者出现血管危象3例,其中静脉危象患者2例,动脉危象患者1例,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结果比较

在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结 论

通过使用显微外科技术来有效清创断端,改良断腕再植术中首先精确吻合血管,能够创建断腕再植成活的形态学条件,术后合理科学的护理能够最大限度改进患者的断腕再植成活并且恢复患者再植手的正常功能。患者在出现血管危象之后,首先需要尝试保守治疗,例如镇静、保温、镇痛、解痉以及补充血容量等,同时要积极解除相关的诱发因素,例如缝线、石膏、敷料以及血痂导致的压迫。如果患者属于静脉危象,需要抬高患肢,并且在指端作小切口放血,联合使用肝素化进行治疗。如果保守治疗1 h后患者的血循环危象没有明显改善,需要进行血管探查术,从而解除患者血管痉挛或栓塞的原因。术后患者应当取平卧位,患肢使用治疗架制动,同时维持功能位。使用治疗架来保护患者的再植肢体,避免身体或者被褥的压迫导致肢体牵拉或者扭曲等,从而影响到肢体的血液循环。因为患者的活动受到严重的限制,护理人员需要尽量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尤其是要协助喂饭、喂水及大小便,保证患者的安全卧位。还需要做好饮食指导,要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和不宜进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多喝水及多吃蔬菜、水果等,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保持大便通畅。

断腕再植术患者需要做好早期的康复指导。在术后1~4周之间,康复的主要作用在于配合预防感染并且刺激血液循环,确保血管通畅,从而加速组织愈合。在这一时期一方面需要考虑血管吻合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需要考虑患者关节活动从而避免肌腱粘连。在手术结束之后需要牢固包扎伤口,使用石膏固定患者的伤肢。患肢需要保温并且抬高,确保伤口的干燥清洁,可以使用激光治疗仪来照射患者的伤口,从而减轻肿胀并加速伤口的愈合。未制动的关节需要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伸屈活动。

综上所述,改良断腕再植术患者做好血管危象的预防以及护理,有利于避免血管危象的发生发展,提高肢体成活率,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1] 彭亚梅,朱言丽.皮温测量在手部皮瓣移植术后的护理[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4,23(3):191.

[3] 周瑞云,糜庆,黄卫.断腕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预防与护理[J].实用手外科护理杂志,2015,24(3):238-239.

[4] 王俐俐.手部鞭炮伤的抢救及早期护理[J].实用手外科护理杂志,2015,24(4):316-317.

[5] 张国如,王体沛,董平,等.断腕再植的体会[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4,12(4):243-244.

[6] 戴晓明,武晓群,刘学风,等.参附、柴胡注射液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江苏中医,2014,19(2):46-47.

[7] 师继红,黄耀添,傅炳峨,等.断腕再植术后手内在肌挛缩[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4,13(4):207-209.

[8] 银春景,王荣春,陈泽群,等.11例不短缩骨及关节断腕再植的方法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5,16(4):739-740.

何敏施(1981—),广东东莞人,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473

B

1004-7115(2017)04-473-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7.04.053

2017-01-08)

猜你喜欢
危象患肢肢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危险因素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断指再植术后静脉危象的临床护理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探查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