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2017-06-02 14:26孙培云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师道尊严章太炎鲁迅

孙培云

摘要:《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是鲁迅在逝世前十天,抱病写下的两篇著名文章,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全面、准确、公正地评价了章太炎的一生,为我们解读两位大师之间的师生之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章太炎;师道尊严

一、留日期间,受章氏革命精神感召,缔结师生缘

中国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所谓“天地君亲师”,“君”与“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哪里有道,哪里就有师。师生关系事实上是以“道义”来衡量的。为人师者,必以其“道”为学生尊敬和追随。鲁迅和章太炎的师生渊源,可追溯自鲁迅在日留学期间。1908年, 章太炎因清政府的政治迫害不得不停止宣传活动,但仍留在东京开办国学讲习会,讲授国学。于是,鲁迅得以有机会亲聆教诲,成为章门弟子中的一员。对于这段经历,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十三事》中回忆说:“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又说:“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作斗争”、“先生狱中所作诗……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这些话可看出章太炎宣传民族革命思想、极富鼓动性的政论文章,对青年鲁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鲁迅在文中热情赞扬章辛亥革命前历尽艰险、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肯定他在革命史上的贡献,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的还要大”这一观点。而这也是鲁迅之所以景仰章太炎、并深受其影响的一个主要方面。鲁迅后来在与形形色色的敌人论战中,以坚韧顽强的斗争意志,写出了大量匕首投枪般的精彩杂文,从中不难看出太炎先生的影子。

二、打破传统,对章氏为师之道,大为赞赏

韩愈的《师说》提倡尊师重道,继承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传统,指出“不耻相师”,但他虽然说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却始终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态度。而在鲁迅所践行的启蒙,乃至教师伦理中,体现着他对传统师道精神的的改造和超越。鲁迅曾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谈及为师之道时说:“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并称赞说“太炎先生对于弟子,向来绝无傲态,和蔼若朋友然。”周作人回忆也称:“太炎对于阔人要发脾气,可是对学生却极好,随便谈笑,同家人朋友一样,夏天盘膝坐在席上,光着膀子,只穿一件长背心,留着一点泥鳅须,笑嘻嘻地讲书,庄谐杂出,看去好像是一尊庙里的哈喇菩萨。”[1]可以推测,太炎先生的这种为师之道,对于当时心灵孤寂的鲁迅而言,一定让他印象深刻,以至多年后仍念念不忘,并在以后处理师生关系时,躬身践履,发扬光大。从鲁迅与青年学生的相处中,可以看出,他已经从所谓“师道”的等级秩序中彻底摆脱了出来,虽天然具有师长风范,却并不以导师自居,而是以“梯子”、“孺子牛”自况,因而也常被“聪明”的青年,“老实”地利用,以至高攀后的俯视,收获日的宰杀,也成为其人生际遇的一部分。应该说,在鲁迅的为师之道中已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自我批评精神。

三、文脉相承,受章氏文风影响,形成独特风格

太炎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是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对近代学术也有开启之功,其学识之渊博精深,举世罕有其匹。1936年章太炎先生逝世后, 为了揭穿国民党反动政府利用章太炎这块“神主牌位”,强化其思想领域的法西斯专政的阴谋, 也为了让章太炎当年战斗的形象“永远活在战斗者的心中”,鲁迅在文章中始终着力突出他在辛亥革命前的民族民主革命精神,而没有涉及先生的学问,尤其是专门指出从师学《说文》的事对他似乎没有影响。而事实上, 跟章太炎学《说文》等,使鲁迅在国学方面和文字学方面,受益匪浅,对他后来的文学活动、学术研究以及关于文字改革方面的经历也产生了影响。鲁迅早期受严复、林纾文章风格的影响,宗法桐城派古文,但在读了太炎先生的文章以后,风格开始转变,逐渐认同魏晋文章,对其作了“清俊通脱”四个字的特点概括。鲁迅自己后来在《坟》的《题记》里面自承:他早期作文“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完全是“受了太炎先生的影响。后来虽然改作白话了,但偶作文言,亦仍保有魏晋风格。”

四、高屋建瓴,评章氏一生之作为,全面客观

鲁迅对封建教育那一套师道尊严很是反感,他曾对友人说过:“师如荒谬,不如叛之。”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治学上独立思考的态度与乃师可谓一脉相承。作为学生,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思想、人格和道德文章,都十分敬重。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提及先生,总是尊敬而亲切地称为“章师”“、章先生”,而更多的时候是称“太炎先生”。 但这种尊崇并不意味着盲从,而始终蕴含着大胆质疑与批判的精神,這尤其体现在对章太炎晚年思想道路的惋惜与批评中。章一生经历复杂,早年积极投身革命,晚年退隐书斋,思想趋于保守,渐与时代相脱离。对此,鲁迅并不为师者讳,而是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他明确指出“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并总结章太炎后期之所以落伍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也是一切革命者应当记取的教训。针对章太炎攻击白话文,反对使用口头语时提出的所谓“保守文言的第三道策”,鲁迅写了《名人与名言》,指出章太炎的错误:“因为白话是写给现代的人们看,并非写给商周汉的鬼看的,起古人于地下,看了不懂,我们也毫不畏缩。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并在阐明“博学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的道理时说:“太炎先生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倘谈文献,讲《说文》,当然娓娓可听,但一到攻击现在的白话,便牛头不对马嘴。”并在文章中推测章太炎晚年“自藏其锋芒”,“刊落”战斗文章的原因说:“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从中不难体会到含蓄的批评。针对章氏一头钻进故纸堆,宣扬“读经有千利而无一弊”,鲁迅愤然指出“先生力排清虏,而服膺于几个清儒,”“其实是吃亏,上当的,此种醇风,正使物能遁形,贻患千古”。对于章太炎一生革命思想和生活道路的变化,鲁迅在《花边文学·趋时与复古》中总结道:“清末,治朴学的不止章太炎先生一个人,而他的声名,远在孙诒让之上者,其实是为了他提倡种族革命,趋时,而且还‘造反。后来‘时也‘趋了过来,他们就成为活的纯正的先贤。”原是拉车前进的好身手,腿肚大,臂膊也粗,这回还是请他拉,然而是拉车屁股向后。”对于章太炎从“拉车前进”到“拉车屁股向后”,逆潮流而行这点,鲁迅在深感惋惜的同时,进行了不留情面批评。而对那些在太炎逝世后,写文章诽谤、奚落、攻击章太炎,自鸣得意、别有用心的市侩文人,鲁迅特别强调“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并讥笑那些人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表现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具有辩证观点的思想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注释:

①周作人.鲁迅的故家[M].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23.

参考文献:

[1]张炎.略论章太炎对鲁迅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09,20.

猜你喜欢
师道尊严章太炎鲁迅
章太炎与臭咸蛋
章太炎:帮人不能犯糊涂
孔乙己
高职院校和谐校园人文构建浅探
阿迅一族
试论“师道尊严”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章太炎与臭咸蛋
章太炎与臭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