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故里的彝族打歌

2017-06-05 09:32顾建豪李金亮
云南档案 2017年5期
关键词:巍山南诏芦笙

■ 顾建豪 李金亮

南诏故里的彝族打歌

■ 顾建豪 李金亮

巍山标志——拱辰楼

南诏祖庭

巍山,这个古代被称作“巍州”的地方,是南诏的发祥之地,与滇中文化连筋带脉。拱辰楼,则是这座千年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巍山昔时为“南诏祖庭”,一直以来的“文献名邦”,而今又被誉为“彝族打歌之乡”。“不大点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这几个角[脚]色能文能武能神仙。”这幅据说是清代回族首领杜文秀写的对联,当是对巍山最为恰当的概括。巍山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邪龙县,唐属蒙舍诏,元置千户所,明改蒙化府,清归蒙化厅,民国时建蒙化县,1958年改设“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唐代,大理洱海地区“六诏”并立,位于巍山境内的蒙舍诏地处五诏之南,故曰“南诏”。“诏”,也就是首领的意思。南诏是滇中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也是自司马迁作《史记》以来,云南载入中原史册最多的一个时期。唐代初年,南诏先主细奴逻避难来到巍山,从此,兴霸业,灭五诏,乃成为一代雄主。今天,在南诏土主庙内,依然供奉着细奴逻的塑像,他是巍山民间最大的“本主”。鼎盛时期的南诏,统治范围遍及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雄踞边地250余载,君主相传13代。这个以“彝族”和“白族”为主体民族的地方政权,凭借文治武功,广纳异域文化,创造出了灿烂的南诏文化。从细奴逻躬耕巍宝山,到皮逻阁迁都太和城,南诏在巍山共经营四代,历90余载。其间,南诏与唐朝的关系虽时有好坏,但却始终奉中原正统,并多次遣使者到长安学习汉文化,有“人知礼仪、本唐风化”之说。有唐诗为证:

六诏星居初琐碎,合为一诏渐强大,

开元皇帝虽圣神,唯蛮倔强不来宾。

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

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

谁知今日幕华风,不劳一人蛮自通……

这幅乾隆年间的《松下踏歌图》,再现了当年彝家歌舞的场景。

如果说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蛮子朝》,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南诏与唐朝早期的微妙关系,那么,《南诏奉圣乐》在滇中的广为流传,则更为直接地说明了南诏与唐朝后来的生死相契。据记载,1200多年前,为了加深同唐朝的友好关系,南诏曾派出260多人组成的大型乐舞团,远赴长安敬献《奉圣乐》,写下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壮丽篇章。这套古乐,至今仍以100首洞经音乐的形式,广泛流传于苍山洱海之间,它们是研究云南古代民族音乐的宝贵资料。

彝族打歌

说到巍山,便不能不提及彝族打歌。彝族打歌又名“踏歌”,在彝语中称为“阿喀”。“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家处处是歌场”,舞蹈及山歌对唱是巍山民间传统歌舞形式。无论婚丧嫁娶,飘梁竖柱,还是民族传统节日,彝族人家都要举行打歌活动。打歌积淀了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内涵,凝聚了彝族优秀的传统艺术精华,承载着彝族社会生活的传统记忆,是集彝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民俗、审美趣味、技巧才华、民族精神为一体的社会活动,是彝族传统节日、传统民俗等重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节奏舒缓,古典含蓄的南诏国宫廷舞步

彝族打歌

敬芦笙仪式

彝族打歌一直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和程式。打歌开始时要举行敬芦笙的仪式。仪式完毕后,芦笙手即“歌头”吹响祭天、祭神、请神的乐曲;接着双刀表演,芦笙手再次吹响芦笙以此向众人发出邀请和呼唤。因打歌多在夜里举行,事先要在打歌场正中央点燃篝火,当歌头发出呼唤后,参与打歌的人群就围着篝火发出“呜哇一喂!”的回应声,反复三次后,大家就合着芦笙的节奏从原地起步,缓缓进入打歌场,以篝火为圆心,男女交叉,边唱边跳,逐渐围成内外各一圈,同性并肩呈逆时针方向舞动。打歌节奏舒缓古典含蓄,相传是南诏国宫廷舞步的一种。

目前,马鞍山地区打歌,尤以青云打歌最具特色。这一带打歌只舞单刀,舞刀时在人身上下左右翻滚,挥舞的刀银光闪闪,威武雄壮,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时代感,表现出彝家男性的刚劲有力之美。马鞍山打歌热烈、粗犷、奔放,起步紧,步法快,情绪欢快炽热,催人振奋,歌场中刀棍翻滚,有很坚强的战斗力。青云打歌节奏明快多变,步法多样,如十六步平摆,三步一踮,对腰,半翻半转,全转,三翻三转等。十六步平摆轻盈娇美,恰似鸳鸯戏水;三翻三转的快速旋转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芦笙是整场打歌的总指挥,笛子、舞步、打歌调都要服从芦笙的指领。

民族舞蹈专家刘金吾认为:打歌以左脚起步,“这反映了彝族‘贵左尊女’的文化观。贵左尊女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因此打歌也可能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打歌场正中央除了歌头外,还有两人手持关刀,合着芦笙的节拍,有节奏地磕地,为打歌助兴,和歌头一起领舞,控制着打歌的节奏。

打歌以左脚起步,学者认为“贵左尊女”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

打歌多是重要节庆时举行,因此来自不同山寨的彝族妇女都是盛装出行,打歌场中的彝族妇女头饰及服饰,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据巍山文化站的小李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头饰。少数民族头饰可以反映出穿戴者的年龄和身份。未婚女子戴瓜瓢帽,形状像一个瓜做的瓢,俗称鱼尾帽。上面绣上一些花,还有一排排银泡、银铃,后面有一个向上翘的“鱼尾”,顶端饰有毛线做成的绒线装饰品,随风飘逸,很像小兔子的尾巴。彝族妇女在腰部挂一飘带,飘带全部用彩色丝线编织,打歌时飘带随人的舞姿飘来飘去,非常好看。

戴瓜瓢帽的彝家姑娘

2005年,巍山被文化部命名为“彝族打歌之乡”,2008年,巍山彝族打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文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青云打歌队在巍山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挂牌成立了“青云打歌艺术团”,郭建荣任团长,茶春梅和褚金翠任副团长,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青云打歌队现已发展成一支200多人的打歌队。参加全国、省、州、县的各类文艺演出,获奖无数。200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巍山音韵》的节目录制;2009年,彝族打歌节目《阿克哩》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十五届群星奖”舞蹈类金奖;马鞍山彝族打歌参加中央电视台“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的演出,受到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表彰,被媒体誉为“最难学的民间舞步”。为了让彝族打歌后继有人,巍山县政府在马鞍山乡青云小学首批挂牌成立了“民族民间歌舞传承示范点”,茶春梅主动承担起“传承人进校园”的教育工作,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教授打歌的基本步法,让青云传承示范点成为全县的榜样。彝族打歌也真正实现了全面的社会传承、校园传承、传承人传承。茶春梅也成为“彝族打歌”国家级传承人,她常说:善待这份不可多得的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和福分。

千年彝族古寨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巍山县巍宝山乡文化广播电视中心

猜你喜欢
巍山南诏芦笙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巍山喜迎60华诞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
巍山小吃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