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背景下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7-06-05 14:20郭德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西北产业化

郭德君

(重庆医科大学 医学人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16)

人口流动背景下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郭德君

(重庆医科大学 医学人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16)

大规模、持续性人口流动导致西北农村地区劳动力不断减少,加之西北农村地区生产方式还较为低下,从而限制了农业生产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在这种背景下,稳步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就成了一种历史必然。但是,在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过分注重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从而衍生出一些负面效应;一些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程度低,产业化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以及利益联结机制;一些地区强调抓特色产业,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对此提出对策建议:首先,要以现实需求为基础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其次,应齐头并进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水平以及聚集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根据地区实际发展其他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针对西北地区的实际构建产学研体系和构建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高度整合农业产业化内部构成系统。最后,应协调发展特色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产业化。

西北地区;人口流动;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人口迁移进行了研究,由此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例如,推拉理论认为在迁入地的拉力和迁出地的推力共同作用下出现了人口迁移。D·J·博格对两种力进行了较为简明、完整的概括。[1]用此理论也可对目前我国的人口流动现象进行解析,不管因为收入差别,还是为了改变生存状态,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都是拉动人口流动的终极因素,而推力则是对流动主体而言相对不利的因素或某些不利因素的总和。我国的人口流动还可用相关理论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总之,人口大量流动导致的民工潮涌动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可视为在市场背景下,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一种自发调节,不仅是农村地区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种有效方式,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虽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但是其社会效应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积极的。笔者认为,对目前中国人口流动的研究一方面要着眼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同时也要高度关注流出地的社会发展,在一种综合的研究视角中,对当下人口流动的认识才能更为全面和透彻。鉴于课题组成员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研究已有了一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事实上长期奔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从城市的视角看,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市民;从农村的视角看,他们却常年没在农村,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融入和流出其实是一个大系统中不能分割的两个方面,再次说明了研究农民工融入城市绝不能在一个静态、封闭的系统中进行单维度的分析。基于这种原因,本文以西北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为研究背景,对流出地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并希望提出的对策能在现实中真正起到作用。

一、西北地区农村的人口流动——西北5省(区)劳务输出概述

西北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主要体现在劳务输出方面,在全国民工潮涌动的情况下,由于西北农村地区人口比重大,富余劳动力多,加之城乡间差距较之东部发达地区要大,城乡二元对立矛盾突出,在西北许多地区单单依靠农业收入无法支撑整个家庭庞杂的支出,因此,外出务工成了增加收入和改善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选择。陕西省是西北人口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根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末,全省农村有506.1万人外出务工,而且外出从业人口比例有所上升。[2]陕西省还于2014年正式启动了相关培训项目,以期通过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陕西省劳务输出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正在朝着提高质量的目标迈进。为了实现劳务输出的有组织化和高效化,甘肃省成立了专门办公室负责劳动力的有序输出,[4]在长期劳务输出过程中,甘肃省各级政府将劳务输出当成一个重要产业来抓,通过培育和发展,已形成一些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劳务输出品牌。甘肃省充分利用该省狭长的走廊地理优势实现了劳务输出的多元化,外出务工人员东下江浙,西出新疆,北到塞外,南至广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外出务工大潮。甘肃省还积极开拓海外劳务市场,2014年外派劳务收入达到4.67亿元。[5]青海省通过积极构建劳务输出基地强化劳务输出的力度,[6]而且根据市场动向及时启动季节性劳务输出项目,多种途径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使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7]青海省劳务输出还具有以特色、质量取胜的鲜明特点,闻名全国的“拉面经济”就是对此的一个很好诠释,撒拉族、回族群众已在全国上百个城市开了近3万家拉面馆,年收入达到20多亿元,约占全省外出务工收入50%以上,在此基础上还开拓了东南亚等国际市场。[8]宁夏在劳务输出和劳务移民过程中,政府组织作用和民间自发力量做到了有机融合,不仅协调了区域间发展,而且劳务收入已成为宁夏贫困地区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这些年来地处我国西北部边陲的新疆通过有组织地宣传强化农牧区居民对劳务输出意义的认识,还通过以奖代补、免费培训等措施激发务工人员的积极性,2011年转移258.3万人(次)就业,农民增收96.6亿元;2012年转移260万人(次) 就业, 农民增收100亿元。[10]总之,西北5省(区)虽然在劳务输出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不尽一致,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外出务工已成为西北农村地区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人口流动与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西北农村地区长期性、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劳动力持续减少,不管从流出人员构成还是从流出去向上看,当前西北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都呈现更加复杂的特征。从价值观念的角度看,新一代务工者缺少浓厚的回归主义观念和乡土情结,对故土没有强烈的依恋,在这种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愈来愈少。虽然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使西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并没有受到直接影响①,但是,一些机械化程度较低地区在农忙时节劳动力匮乏;一些季节性特征明显的小规模特色农业生产活动还是受到了影响,归根结底是低下的生产方式限制了粮食生产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从整体上来看,西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此背景下,应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合理进行生产布局;大力提升科技水平;稳步提高生产效率;持续促进运营方式转变;从而有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因此,在劳动力大量流失背景下积极推动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更加彰显重大的战略意义。

积极推进西北地区的产业化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实现合理的人口流动。西北农村地区大量的劳动力外流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但与西北农村地区收入水平低有直接关系。虽然西北农村地区的人均纯收入一直在增长,但是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图1和图2分别是西北农村地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在全国位次变化的情况。

图1 1995—2013年西北5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化

由此可看出,西北农村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虽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没有实质性改观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和发达地区收入水平的较大差距才推动了西北农村地区劳动力持续不断外流。事实上,虽然从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11]到哈里斯、托达罗构建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12]以及其他一些经典理论为解释相关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但中国西北地区的人口流动显然不能生硬地套用这些理论去做简单的分析。西北地区地域广袤,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因而西北5省(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有着比较复杂的成因和运行机制。尽管如此,如何在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消解城乡二元结构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比较低的西北农村地区而言尤其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实施产业化也是提高西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非常现实的途径;而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合理的人口流动。因此,西北地区的人口流动和地区产业化是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影响的。

图2 1995—2013年西北5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位次变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西北一些地区自从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来,农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以甘肃省陇东地区为例,平凉市的泾川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等主导产业,农民人均产业化收入在2013年达到5186元,在此过程中,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平衡发展。[13]号称陇东粮仓的庆阳市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杏制品、白瓜子以及黄花菜等已成为地区拳头产品。[14]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庆阳市农业生产还是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庆阳市近5年农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见图3。

西北5省(区)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频频发生自然灾害,但除了一些极端年份以外,西北5省(区)粮食生产总体上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态势,这当然得益于各种有利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和推广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图4是1990—2013年西北5省(区)的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

图3 甘肃省庆阳市2010—2014年农业发展趋势

从2013年农林牧副渔业的增长率上看,西北5省(区)农林牧副渔业增长率已接近或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图5是2013年西北5省(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增长率和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情况。

总之,西北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已处于重要的起步阶段,农业产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三、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一些地区过分注重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从而衍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在西北一些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龙头产业的引领作用。不可否认,龙头企业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确实起到了示范、领航作用,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也极大地提高了其市场竞争能力,由此进一步产生了诸多辐射功能,从而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正是基于这些理由,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倾斜以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由此使龙头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进一步凸显。如甘肃省近年通过一系列扶持办法,不断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15]毋庸置疑,龙头企业在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整个框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一些龙头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主导性地位的取得与政府支持和行政性力量的介入是有一定关系的,并不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依附性的增强使得一些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而且,龙头企业的发展呈现碎片化特征,龙头企业之间、其所带动的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缺乏密切合作。另外,由于地方政府的倾向性支持,一些龙头企业的异军突起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两极格局,一家独大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其他农业产业组织的良性发展。

(二)一些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程度低,产业化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

首先,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程度低,生产和经营的低效率导致农户实际收益不高。如一些地区的林果还是分户种植,各户之间的种植水平存在着差异;一些地区的奶牛养殖业也是散户经营模式,这使得一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化在起始点上就无法实施统一的管理标准,分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其次,西北一些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科技支撑力度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适应于特定地区以及特定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明显滞后;新技术和农业生产组织以及农户之间缺乏便捷的联系通道,技术和现实有效衔接力度不够;基层缺乏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基层科技人员的匮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技术的转化。西北地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走了不少农村中坚力量,这是必须注意的一个现象。第三,西北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或联结形式过于单一,这导致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缺乏可靠的中间桥梁,企业和农户之间因而没有形成风险公担、收益共享的一体化运作机制。第四,总的来讲产业化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但是,相关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也使得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常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业化因而缺乏持续的动力系统支撑。最后,一些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内部构成系统由于缺乏有机结合,系统的整体性优势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即由于整体性欠缺而严重影响了系统本身的高效运行。例如,由于一些农产品季节性特征明显,销售运营组织和生产连接不畅极大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一些地区强调抓特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从实际情况来看,西北地区根据各地实际稳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蔬菜、药材、畜牧等特色产业,有力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西北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多以特色产业为主,省级及以下各级政府也将资金和其他资源重点倾斜于特色产业的生产、加工和经营,使特色产业实力逐步壮大,构筑了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整体网络。但是,必须看到,虽然西北地区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产量比较稳定,并且一直有增幅,但是,粮食种植业在西北一些地区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从人均粮食占有量来看,西北一些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图6是2013年西北5省(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和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图7是2013年西北5省(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在全国的位次情况。

由此可看出,西北5省(区)的粮食人均占有量地区差异很大,新疆和宁夏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其余3省的粮食人均占有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陕西和青海的粮食人均占有量在全国还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事实上,西北地区的粮食生产仍受到各种直接和间接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退耕还林还草使农耕地面积缩小;道路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使后备土地面积减少;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水资源的减少使农业的持续发展受限等,诸多不利因素交织起来,西北地区粮食生产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另外,西北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或过度利用现象严重,从而导致环境恶化,反过来又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将粮食生产作为重要的议题纳入其中。

图6 2013年西北5省(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图7 2013年西北5省(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在全国位次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对西北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以现实需求为基础及时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组织

西北农村根据地区实际在继续合理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对弱小的现状,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组织,这是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体系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根据西北地区龙头企业多以生产和经营地区特色产品为主的实际,以地区特色产品为纽带,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建立生产与经营密切相连的自主型合作组织,使两者出现高度的关联才能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农业合作组织能克服分散性生产和经营的劣势,将集体组织的协调、联络、服务等功能一体化,并且在此过程中,还会逐渐拓展其自身功能的发挥,从而使其向地区高度专业化的产业一体化组织发展。当然,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根据地区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首先是专业协会,完全没有专业合作组织的地区可考虑先成立专业协会,专业协会虽然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但也有一定的服务功能,而且自愿互利的特征比较突出,在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向有实体性特征的专业合作社方向迈进。其次是专业合作社,此类组织目前在西北农村地区发展较快。根据统计,甘肃2014年全省的农民合作社达到4.2万多家,增长44.8%。[16]虽然一些新成立的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目前一些地区的经验来看,合作社有较为良好的社会基础和运行效果,因此,可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以增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在此基础上扩大其推广力度。还有股份合作社,它虽然不是一种经典的合作组织,但有利于实现资本与劳动的有效结合,利益驱动特征明显,在农产品深加工和经营方面有明显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北地区也有较大发展空间。总之,西北地区农业合作组织的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其基本的构成关系如图8所示。

图8 西北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构成关系

(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水平,完善产业化的科技支撑体系、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内部体系构成方面的应对措施

1.齐头并进提高产业化的规模化水平以及实施聚集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应根据地区实际积极发展其他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

根据西北一些地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以及收益不高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以农业企业为例,西北地区的许多农业企业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由于基础不稳固,一些企业立足未稳可能要被淘汰,而且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中所体现出的一系列问题。②正是市场失灵问题的现实存在进而凸显政府作用的发挥空间。因此,在西北地区农业企业发展的起始阶段,相关政府部门要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合理配置资源、科学布局、集中规划、协调发展以有力推动地方农业企业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要通过各种合理、有效的方式积极壮大地方农业企业,尤其要培育或升级一些具有领航作用的龙头企业,规模化效应才会稳步体现出来。但是,龙头企业具有一定基础后应积极提高自身力量以应对市场挑战,行政性力量则应逐渐退出,政府的作用主要应体现在相关规则的制定和市场秩序的维持等方面。由于受制于各种客观因素,西北一些地方的农业企业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一定规模,因此,在一些地方无法整合资源而出现规模企业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途径使同质或异质的农业企业向特定空间集中,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分工协作,从而有效降低成本以增加收益。因此,中小型农业企业通过空间聚集,不断增强协作等方式也是增进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最后,提高产业化水平。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至少对一些农业企业来讲是这样的。不以规模化或聚集经济的方式,一些中小型农业企业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生产经营水平有力促进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样也是西北地区产业化过程中一条可行的路径。

2.针对西北地区实际的产学研体系要有机结合

西北地区有一定数量的农业院校和研究机构,其中一些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针对西北地区干旱、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劣等地域特点已研发了一系列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产品,极大促进了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相关机构以后还要针对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课题,既要研究具有普遍性的技术产品,又要结合西北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特殊产业的现状开发新的技术产品或及时升级已有的技术产品。鉴于西北地区地域的辽阔和环境的复杂性,在研究过程中,交叉、渗透与融合不同学科和方法,整合不同资源,诸多机构的相互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同时,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实行适度倾斜,为相关技术成果的转化开辟绿色通道。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动不同机构的联合,使技术成果与农业企业出现深层级、宽领域的有效衔接是目前一种重要的转化方式,但应不断完善其运行机制并积极开发其他形式的科技转化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将科技研发和转化通过各种平台建设而有机结合起来,实验室、科研院所和农户、田间地头才会出现畅行无阻的高效通道,产学研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密切结合。最后,还要通过积极引进、加强培训等途径加强基层科技队伍的建设,这也是西北农村地区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非常重要的保障。

3.构建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利益联结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培养农民的契约意识和风险共担观念;二是要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中介作用;三是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企业和农户对接机制;四是要强化制度建设以使合作机制常态化。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利益联结形式要根据地区实际呈现多样化,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农户和市场的交互。在实践中,并不是要构建固定化的“农户—合作组织—企业”单一运行模式,针对具体情况,也可以省掉中间环节,直接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搭建交互平台,其基本关系如图9所示。

图9 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利益联结机制的基本模式

4.高度整合农业产业化的内部构成系统

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也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多种形式的种植基地、多样化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以及网状化农家店、农资店和专业批发市场相结合的现代销售体系。在标准化生产、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建设等方面也要形成规范科学的制度体系,从而使链式化的产业体系能够稳步发展。最后,及时推进基础设施以及文化软环境等建设,这样,西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才能赢得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协调发展特色产业和粮食生产的产业化

对西北地区而言,突出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在产业化的规划发展中,努力把粮食产业的优势发挥出来也是构建特色产品的现实路径。目前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的收益不高,主要是单户经营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导致成本较高,因此,在农村人口流动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下,西北地区可结合各地实际和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逐步探索大户或专业合作组织等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在此过程中,通过整合生产要素、协调各方利益、规范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以最终向产业化的粮食生产方向发展。但是,不管是集约化还是单户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都至为重要,这是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例如,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后发现,陕西省粮食生产在技术效率提高方面还有一定空间。[17]总之,只有把粮食生产纳入西北地区产业化的发展大局中,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

注释:

①西北很多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并不是大规模的,大多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且流转程序缺乏规范性,多数是通过熟人或家族之间的私人协议而达成的,有时甚至是口头协议,但是,这种情形下的土地流转还是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②具体表现有:1.市场趋利性特征决定了其无法自愿提供公共产品;2.市场无法消除外部性效应;3.自发的市场行为容易产生垄断;4.市场中存在的逆向选择不能兼顾必要的社会效益;5.信息失灵会误导市场交易;6.市场中存在非价值物品的负面效应;7.通货膨胀、失业以及周期性经济失衡现象在市场中广泛存在;9.市场无法实现公平的分配。具体参见:张兆本.新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38.

[1]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9-141.

[2]宋洁.506万陕西农民外出务工人均月收入达2646元[N].西安晚报,2014-08-14.

[3]李艳,陈渊,刘雅娇.我省启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N].陕西日报,2014-06-12.

[4]吕宝林.走出去天宽地阔——改革开放30年我省劳务经济细流成海[N].甘肃日报,2008-12-17.

[5]黄智杰.甘肃外派劳务增收4.67亿元[N].国际商报,2015-01-22.

[6]晓玉.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打造劳务品牌[N].青海日报,2009-02-25.

[7]辛元戎.在广袤的原野上采摘希望——我省采棉采枸杞季节性劳务输出活动纪实[N].青海日报,2012-12-21.

[8]庞书纬.青海在世界各地打造“拉面经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6/02/c_116000463.htm,2013-06-02.

[9]张耀武.宁夏劳务移民发展研究[G]∥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68-69.

[10]张云梅.新疆农民2012年劳务增收达百亿元[EB/OL].http://xj.ts.cn/2013-01/07/content_7650039.htm,2013-01-07.

[11]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46.

[12]John R.Harris, Michael P.Todaro.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1):126-142.

[13]徐青.泾川:农民产业化收入达5186元[N].甘肃经济日报,2014-01-14.

[14]胡旭晟.甘肃省庆阳市关于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调研报告[EB/OL].http://www.caein.com/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85945,2012-04-16.

[15]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caein.com/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83617,2012-11-02.

[16]孙海峰.新高度 新趋势 新跨越——2014年全省农业工作综述[N].甘肃日报,2015-01-15.

[17]秦治领,赵敏娟.基于SFA的陕西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分析[J].科技通报,2014(1):189-192.

[责任编辑 刘江南]

2017-03-01

郭德君(1977— ),男,甘肃灵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哲学。

F127

A

1008-6390(2017)03-0019-07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西北产业化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一座西北小城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西北不惑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黔西北行吟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