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现存盲道脆弱性研究

2017-06-06 09:18马梦迪范晓雨尹一舒衣海涛那婷
商情 2017年16期
关键词:改进建议

马梦迪+范晓雨+尹一舒+衣海涛+那婷

【摘要】盲道作为专门帮助盲人出行的无障碍设施,作为一个城市注重认为关怀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无障碍设施是否健全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成都市的盲道建设得到迅速发展,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盲道的存在颇为尴尬,与建设者初衷大相径庭。本文将基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以盲道的使用现状为出发点,对盲道的脆弱性进行分析,从而对盲道的改进提出可行性建议,将“有爱无碍”理念传递给每个人。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 盲道脆弱性 原因分析 改进建议

一、成都市现存盲道的使用现状

根据报道,近些年媒体和学术关于盲道的现状的关注都不容乐观,即使是在政府努力建设盲道的前提下,事前的规划与事后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仍旧出现了很大的漏洞。据四川省盲协工作人员介绍,全省有120多万名视力残障人士,全盲人士有30多万人;成都市有近10万视力残障人士,其中全盲人士3万人左右。为此,我们研究团队在成都地区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调研。

首先,我们选择在春熙路、天府广场及地铁站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通过直接观察及问卷采访的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資料,并在后期总结了盲道的使用现状:一方面是各种车辆、流动摊贩、街边商家的随意侵占盲道,使得盲人无法正常行走在盲道上;另一方面是盲道出现砖石破损、导向错误、“断头设施频频”的现象。简言之,现有盲道普遍存在建设不合标准、维护不到位、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导致视障者无法安全顺利的使用盲道。

其次,我们到成都市牛市口盲人按摩学校,对视障者进行深入沟通及问卷调查,并通过相关工作人员了解现实情况。发现几乎所有的视障者都对盲道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在人性化受到空前重视的今天,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及普及率,已逐渐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标准,盲道是无障碍设施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从公共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现存公共盲道脆弱性的原因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盲道的使用现状可以用“盲道资源未得到效用最大化而致使浪费”来解释。个体的占用盲道行为是日常生活中被常态化了的一种微观现象,但这一微观现象却透射出了当下中国宏观的经济问题,表达了行为各方背后的行动逻辑,进而导致视障者群体参与主流社会的纽带断裂,逐渐被主流社会边缘化。

(一)从“公共物品”的角度分析

1、公共设施。盲道属于公共设施,而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的属于社会的给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或设备。按经济学的说法,公共设施是公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盲道则是一种有竞争性而没有排他性的公共设施,它的公有性质,使得每个人在使用时没有节约的内在激励,节约的意识不强。因为是公有资源,每个人可以低偿或者无偿使用,不必为此使用支付过高代价。这种对公用资源的过度使用会不自觉的引发下列不良行为:当某些人因过度使用导致了其竞争性的加剧,大大减少了视障者的使用量,其他的人又会重复第一个人的行为。在这一连锁效应下,造成了盲道公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2、外部效应。盲道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盲道成为负外部性效应较大的产品。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在个人与视障者使用盲道的这场博弈中,个人试图通过损害视障者的正当权益来获得自身效益。这种“一人之所得乃他人之所失”的对抗性活动存在着巨大的不公平,视障者本身就是社会上的薄弱群体,而普通市民由于对自身的约束性不够,换位思考意识薄弱导致占用、破坏盲道的行为直接给本身就处于弱势状态的视障者带来了负外部性。

3、公地悲剧。公地悲剧是一种理性人基于个体“成本—收益”核算的自利行为导致集体非理性行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加雷特·哈丁提出。哈丁设想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他所饲养的牲畜数量,其结果是,出现过度放牧问题,公有牧场的草地被过度利用了,悲剧由此产生。一般来说,资源是稀缺的,现存盲道的脆弱性从侧面反映出社会资源配置不平衡。在成都市区,盲道作为一种有限的公共设施,如果某个正常人多用一些资源,必然会减少视障者的使用量。而大多数视障者自身定位过低,存有自卑自弃的心理,且不信任他人,又不习惯被特殊化对待;加之盲道使用的宣传不到位,部分视障者对盲道的使用缺乏了解,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视障者的竞争力会变低,个人的排他性就会加强。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理性经济人之上,这种理性经济人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二是只关注物质利益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体会抓住一切机会来最大化自身的效用;而且,为了避免遭受他人损害的风险,理性的个体会根据最小最大化原则选择策略和活动,从而达到一种具有内敛性的纳什均衡,这种纳什均衡也就对应着“公地悲剧”。

(二)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

1、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流转、保护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产权将安排确定人们相对于财物的行为规范,严格界定人们使用支配资源的范围、空间和方式,确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在受损时如何进行补偿的原则。在产权界定清晰的情况下,产权主体在做出一项行动决策时,将会认真考虑和比较未来的收益和成本,从而选择能使他的财物价值最大化增值的行为方式。

2、个人对公有资源不拥有产权而导致资源利用不当。盲道资源属国家所有,个人在使用时不会认真考虑和比较收益与成本,选择合理的资源使用方式,更不会产生内在的节约激励,所以个人会尽可能频繁的使用盲道这种公共资源来获取自身效用最大化。同时,他们几乎不承担资源损失的成本,在使用过程中便很容易出现过度占用乃至恶意破坏的现象。而政府规划部门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刚性标准,在城市美化建设与无障碍建设中难于做出合理选择,在建设后维护工作常不能及时跟上,进一步导致了盲道形同虚设。

(三)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角度分析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双方对商品的有关信息不具有同等的了解,即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出现一方多、一方少,或一方有、一方无的情况。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视障者在使用盲道时,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视障者是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而个人则属于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从经济学上来讲,个人对占用及破坏盲道的行为属于一种不完全承诺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视障者由于和政府部门缺乏沟通,在具体使用盲道资源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断头设施未被修缮,而這些设施通常都是由政府部门或国企来建设的,由于牵涉到的部门较多,容易出现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等情况,这是导致公共设施不够人性化的客观原因

三、针对盲道脆弱性的公共经济学改进建议

(一)遵循“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增强个人与视障者之间的亲社会性。任何个体都处于社会关系中,从而产生了亲社会性。我们应该从“内外兼治”营造氛围,从视障者自身出发,扩散到周边社会群众,一个由内而外的自然过程,以心感人,以德育道,从而促使盲道的有效使用具有更强的持续性,可以促使社会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减少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同时,“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表明,人类个体具有“为己”的本能需求,以致任何个体行为都首先带有“利己”的色彩;任何个体又不能完全满足自身的需求,都需要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帮助,这呈现出明显的亲社会性,这种亲社会性表现为个人与视障者在追求互惠、公平和正义,遵循规范和社会合理性。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鼓励、促进视障者自组织的发展。一方面健全政府规划部门管理机制,建立刚性标准,对现有盲道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造,增加盲人触摸式指路牌和语言提示感应系统,提高盲道指示的目标性,方便盲人快速找到日常设施。另一方面增强视障者群体的权能,增加他们的社会参与度,鼓励并扶持视障者自组织的发展,通过视障者自己的组织发挥作用,让视障者的声音越来越被社会大众听到,进而实现社会的融合以及视障者安心使用盲道这一权利的保障。

(三)完善信息披露和奖惩制度,提高个人占用及破坏盲道的成本。成都的断头设施,普通公民除了举报和曝光,文明人必须与断头设施抗战到底。市各个区域应成立盲道使用监管组,实施实名举报,对个人因一己之利而占用破坏盲道的情况进行检查,及时通报,确保信息对称,涉事主体应当积极修缮,将功补过。要对检查、纠正情况进行奖惩。对于保护盲道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对于严重破坏盲道的,要给予曝光和批评;对于破坏行为严重且不改正的,要给予相应的惩处。通过信息披露和奖惩制度,提高个人占用或破坏盲道的成本。但是仅仅在舆论上呼吁公职人员多“走心”是没用的,关键还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与此同时,还应继续推进落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开放充分的市场竞争,才可能优胜劣汰,让先进的生产力有机会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唐任伍:《经济学原理》,北京师范出版社,2010。

[3]王骚:《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樊勇明:《公共经济学引导与案例》,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陶舜:断头设施凸显了公共服务的低劣[J],2017

猜你喜欢
改进建议
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满意度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与改进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建议
如何做好新时期水利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其问题的调查研究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英语教学中的纠错性反馈
浅议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内外业工作常见问题成因及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