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信息化建设中“碎片化”的利弊及应用实证研究

2017-06-07 00:16夏高彦
价值工程 2017年16期
关键词:碎片化高职教育职业教育

夏高彦

摘要: 高职信息化建设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然而,纵观当前国内高职领域信息化教学实际,却呈现出资源建设精彩纷呈、教学运用却仍显冷清的不对称局面。文章通过对高职信息化教学供需现状的剖析,以具体的课程为例,从“碎片化”的利弊、资源建设、资源运用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寻找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试图抓住建设关键,为高职教育者在实际教学中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提供一些借鉴。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z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from wide view of the current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reality in domestic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presents a asymmetric situation of the brilliant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but still deserted teaching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ragment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finds out the errors i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so as to grasp the construction key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 信息化;碎片化;职业教育;高职教育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fragment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188-02

0 引言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在这个信息时代,各种电子资源如微课视频、在线测试、电子素材等都成为信息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

近几年,信息化教学在国内的教育界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信息化教学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而纵观当前国内各类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实际,情况却仍不乐观。令人颇感不安的一种现状是:资源建设的热闹场面与实际运用的落寞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对受众者学习习惯、心理状态等情况分析不足,以为只要信息化资源够用了,学习者自然会蜂拥而至的盲目乐观态度是原因之一。

1 高职信息化教育供需剖析

高职学生总体来说是属于高中时代学习成绩欠佳的一个群体。但这个群体中其实不乏智商情商俱佳的学生。他们成绩不理想有些是因為中学贪玩,自控能力不强,有些是因为不喜欢应试教育的强迫学习,以至懈怠厌学。进入高职后,这部分学生随着思想的慢慢成熟,开始有自己的目标,希望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不断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为他们的期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属于不喜欢学习,只想混完学生时代的生活即可。他们没有太多学习的欲望,不喜欢花太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学习,但他们还是希望能顺利地毕业,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因材施教,用时较少的微课式学习、集中学习重点的信息化教学能起到一定用处。因此,信息化在高职的需求空间还是较大的。

对于高职的教育者们来说,这几年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年都有新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信息化平台发布出来,资源供给愈加丰富。但资源被充分运用的动力却显得很不够。原因之一在于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用性还有些欠缺;其二则在于教育者和受众者的运用不够,特别是受众者使用意愿模糊。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资源建设、资源应用中“碎片化”的科学合理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2 高职信息化教学中“碎片化”利弊及运用

2.1 “碎片化”的利弊分析

碎片化是与整体化相对的一个词语。既包括碎片化资源还应包括教学运用的碎片化。对于碎片化与整体化的优劣讨论,有人以先见森林好还是先见树木好来做比喻,于是出现了“整体化”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碎片化”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两种不同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有一叶障目之嫌。社会需求是复杂的,有时需要系统化知识去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则只需要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去解决一个问题。

因此,就承担具体社会任务的人来说,有时需要系统化的知识,有时需要具体的某一项知识或技能。由此,对应到教育方面来说,有些学习需要整体——局部(碎片)——整体,有些则适用局部(碎片)——整体——局部(碎片),并且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同时,碎片化也不仅仅是将资源分解成碎片,它还包括了教学运用时的碎片化。因此,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片面的为“碎片化”给出一个单一的结论是不妥的,应该视具体条件设定来进行分析。在“碎片化”建设时,如果适用课程得当、“碎片”得当则利大于弊,反之如果资源建设时“碎”得无章法、教学运用时“碎”得不讲究,则弊大于利。

2.2 资源建设的“碎片化”

2.2.1 “碎片”建设要形碎神不碎

碎片化并不是随意地进行资源分块,而是要在整体的高度去分解。这有如庖丁解牛,必须心中有全牛,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才能顺利地进行分解。资源的碎片化也是如此。好的碎片化资源必须要有一个对课程的整体理解非常到位的建设规划。

在碎片建设之前,首先要对课程的定位、结构、重点、难点做到了然于胸,然后对于计划建设的每一个碎片在课程中的地位、位置、深度等进行分析,评估碎片资源适宜表现的方式、受众者较易接受的教学方式;第三步才能着手进行微视频、微测试、微技术等多种形式的碎片设计与制作。在建设过程中应时时保证胸中有丘壑,形碎而神不碎,要能做到碎片散开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技能点,合到一起就是一个主线贯通、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的课程整体。

2.2.2 “碎片”分割要因课而异

所谓碎片化,并不是简单地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小块,拼起来就是一个整体就行了。由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一门课程的哪些资源适合于碎片化,要如何分割才有利于受众者学习必须要进行分析,要因课而异。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课程CorelDRAW,这种课程主要需掌握的就是软件中的各种工具、命令等的运用,其各知识点之间既有关联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像这样的课程就比较适用知识点的碎片化。可以将各种命令、工具的使用方法制作成独立的碎片知识点,通过微视频、微课件、微教案、微测试、小案例等多种形式进行碎片资源建设。当然,即使是适合碎片化的资源也要注意建设顺序,要防止杂乱无章而影响到学习者的系统性。

而另一些如VI设计课程,这种课程要求学习者首先要理解VI这个系统的整体的价值、构成、系统中各部分的作用等,整体性较强。像这样的课程在碎片化时内容上要整分结合,注意碎片的顺序安排和系统性。可以以学习时间的长短为碎片依据,即主要考虑将较长的教学时间分解成较短的片段,但内容上必须考虑科学合理的“断句”,要能让学习者在碎片中依然能看到所要掌握内容的整体性。

2.3 教学运用的“碎片化”

2.3.1 运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学习时间通常包括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资源内容信息化、碎片化、碎片形式多样化后,学习时间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可以进行碎片化学习。课外可以利用一些闲碎的时间通过手机、电脑等进行短时学习,比较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坐不住、难静心的特点;课内也可以依托碎片资源将学习时间分解成多个更加丰富的碎片环节。

例如视频阅析、教师导学、即时测试、案例制作、学生互评、在线回测等等。这样的碎片化时间安排可以使课内的学习气氛更活跃,学习形式更多样,每个环节的学习时间都不太长,有利于解决高职学生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一点的问题。

2.3.2 运用“碎片”方式进行考核

目前,相当多的高职课程考核都采用的是过程考核+期终考核的方式,且考核时是一个专业或一个班级统一使用一种考核方式。而对于信息化教学来说,要想发挥出信息化的优势,就要允许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这样一来,一个班只允许一种统一的考核方式便显得有些跟不上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匹配。因此,可以将考核方式也来一个碎片化。即给出多种考核方式,允许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考核方式申报。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不够主动的特点,可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用过程考核来诱使学生课余主动学习,其所占的比重可达到40%-80%,甚至是100%。

例如CorelDRAW的课程考核,就采用了考核方式可以选“套餐”的形式。即考核由平时出勤+课内作业+自选学习+期终考核共同组成。其中平时出勤和课内作业所占考核权重分别为10%和30%,而自选学习考核和期终考核两项则允许学生有四种权重选择,即自选学习和期终考核所占权重可以10%+50%,20%+40%,30%+30%,40%+20%中任选其一。

而学生获得自选学习考核成绩的途径就是依靠碎片化的资源和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外任何时间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在线测试、课外自选案例制作、课外提问、学生互相答疑、课外完成设计任务等进行碎片学习,学习后将学习证据以截图的方式提交到网上的交流平台中。教师随时可上网去查看和认定学习的学习成果,每次认定后教师会给学生一定的加分。学生将这些分数积累起来到期末汇总,便可得到自己的自选学习分。

这样一来的好处是:首先,分数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的,是他们自己认可的考核方式,没有排斥心理;其次,有信息化碎片资源的帮助,课外学习又不用花太多时间,没有太多压力,每学一点,就都会有一点成就感;再次,如果平时自选分数较高,期终考试便是考得不太好也不会挂科。如此,在科学合理的碎片化考核帮助下,学生愿意用碎片化的资源和碎片化的时间主动开展学习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碎片化”建设与运用是高职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利器,用得好则会令信息化建设及教学锦上添花。但使用时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碎片”,保证资源与运用的碎而不乱,这样才能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梅芬.美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2]李育泽,胡荣亮,俆义东.高校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5).

[3]邵清东,郭肇明,孙红菊,李俊峰.物流專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赛项设置办法与组织机制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08).

猜你喜欢
碎片化高职教育职业教育
想象力都去哪了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