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口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与再利用探析

2017-06-08 23:46李华珍
艺苑 2017年2期
关键词:再利用

李华珍

【摘要】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嵩口传统民居在平面布局、构造做法、建筑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特色,强调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智慧,同时也呈现了多元交融的商业文化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为引导、多方共同参与、上下合力的古民居再利用策略。

【关键词】 嵩口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乡愁”“乡建”等字眼不时跃入眼帘,各行各业都将关注点从城市转向乡村,纷纷为乡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但大都以自上而下或“他者”的姿态主导乡村的发展,难免流于模式化,容易陷入窠臼,缺乏对各个村落本体特征与价值的细心梳理,漠视村落主体(村民)的需求,村民往往处于“失语”状态,这样的乡建难收其效。因此选取典型个案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之道显得尤为必要。

嵩口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地处永泰、仙游、德化、尤溪、闽清五县的结合部,大樟溪流经嵩口,形成了天然的水运码头,历史上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自宋以来,嵩口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的中心地位逐渐形成,也因此成为永泰县最早的两个建制镇之一。尽管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许多建筑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但千百年凝结的古韵不散,目前还有100 多座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保留下来,建筑类型十分丰富,功能齐全,古建筑专家和文物专家称赞其建筑“品种之多,数量之众,保存之好,艺术之高,堪称奇迹”。其中数量最多、最能体现其建筑特色的当属古民居建筑群,传递着“富在深山”的嵩口传奇。

一、嵩口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一)平面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嵩口现存的民居平面形制主要有堂横式、廊院式、寨庐式、街屋与吊脚楼等几种。

1.堂横式

嵩口的大型民居多采用这种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通常由下埕、下堂、天井、正堂(主座)、后阳沟与后座组成。下埕外围以低矮的围墙,围墙中开独立的小门楼,一般偏于一侧,避免与中轴线处在一条直线上,符合风水中避煞的要求,也有助于保护主人的隐私,使得建筑形成了曲折有致的入口空间,也营造了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垅口祖厝的入口空间设计成鹤形弄,以小门楼与垅口书斋象征鹤头与鹤嘴,二者之间有一条长约135米、宽约2.5米的小弄蜿蜒曲折延伸至祖厝门口,象征长长的鹤脖子,饶富趣味。

嵩口大型民居面阔较大。下堂一般面阔7间,当心间作为门厅,中设屏门;次间、稍间与尽间均面向前后天井开隔扇门或窗,采光通风良好。主座正堂面阔7间(8扇架),进深8-9柱。明间最为宽敞明亮,次间和稍间其次,次间前一般留出轩廊空间,立面开4扇隔扇;稍间则面向轩廊侧面开4扇隔扇,形成了宽敞的厅堂轩廊空间。两端的尽间面阔较小,一般为外廊,与后廊贯通,2层也有三面环廊,整个主座建筑形成四面环廊的格局,规格形制较高,还在主座的外围形成另外一条完整的交通流线,家中的女眷不必经过主厅堂就能连通前后,深合主次有序、内外有别的儒家伦理规范。而且稍间都面向外廊开门窗,每个房间的采光通风都比较好,十分宜居。这种做法与福州其他地区的民居大相径庭。

正堂明间一般作为厅堂使用,是全宅最重要的仪礼空间。清早期的民居在厅堂后部下金柱之间设太师壁,太师壁两侧开“太平门”,将空间分隔为前厅与后堂,前厅进深大,是主要的待客、婚丧、祭祀以及家庭聚会的空间;后堂进深较小,一般作为老人去世后停棺之处,被称为福堂,太平门平时很少开,在丧事中才用。就算开,一般也只开太师壁左侧的门,被称为“生门”,右侧的被称为“死门”,棺材一般从这扇门出去。清中后期的民居厅堂将太师壁前移到上金柱之间,但太平门依然保留在下金柱的位置,太平门与太师壁之间形成一个直角的耳门,平日只走耳门,太平门不开。[1]89这种厅被称为进屏厅,从前堂望不到后堂,保持了后堂的私密性。同时也在太平门与太师壁之间形成了一个夹堂空间,用于存放祭祀的物件等。

大型民居在主座两侧还设有2层的横厝,面向主座开门窗,上下2层都设有前廊,个别讲究的人家会在横厝前半部分设一个小三合院,与主座同向,伸出于下堂之外,作為书院或偏厅。横厝(无横厝则为山墙)、后座与主座之间隔以宽1.5-3米不等的阳沟,形成“∩”形,一直通往民居正面围墙下的排水口,将主座正堂、撇舍、下堂等空间包围在内。阳沟中铺设鹅卵石,是民居最重要的排水通道。阳沟上每隔一段距离做过水廊或过水屋,将主座、后堂、横厝(或山墙)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晴雨,都可以不受淋晒。过水空间前后通敞,有穿堂风穿过,也是夏天纳凉的一个好去处。这种空间布局既有福州民居的特点,又结合了闽南民居的空间做法,体现了嵩口民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建筑特色。

一些大型民居在此基础上,通过共用阳沟与过水屋联系成一个既隔又连的空间,比如垅口厝,就将祖厝、和也厝与宴魁厝连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组群。还有一些民居,比如双瑞厝,则是在主座的两侧以阳沟相隔建2列护厝,阳沟中间设过水廊或过水屋联系,形成一个三进四落的大体量建筑。

2.寨庐式

嵩口地处深山,解放前匪盗猖獗,为躲避匪害,人们建造起了各种坚固的防御工事,成厚庄、宁远庄、万安堡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这种建筑,一般以堂横式民居为中心,外围围起高耸的围墙,墙内修筑2层走马道作为防御工事。墙上布满了外小内大的梯形窗,下层开小窗,上层开大窗,既可采光,又是防御工事。万安堡的外墙高约10米,墙基高约5米,是用大樟溪巨型鹅卵石砌成,砌筑有序,肌理漂亮;上方是精土夯实的黄土墙,墙体最厚处一丈有余。这是一种集居住与防御为一体的建筑,富有地域特色。

3.廊院式

这种平面布局形式一般用在小型的民居或大型民居的横厝中。其典型布局也是以天井为中心,除了主座厅堂外,其他三面环廊,廊的进深都较小,一般2-3个步架。之所以采用这种平面形制,多半是因为用地局促,撇舍空间无法拓展,只能采用环廊形式。

4.街屋民居

这种民居为传统民居形式的变体,多见于直街、横街、火米街、关帝庙街等旧商铺集中的地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开间往纵深方向发展的格局,有点类似闽南民居的“手巾寮”,面宽4-7米不等,一层沿街为店铺,后设厅堂、天井、厨房、卧室等部分。2楼主要是私密空间,作为卧室。其主立面一般一层为木板,一侧为木板门,另一侧墙裙部位为柜台,上部为可拆卸的木板;二层为灰板壁,白色与栗色对比鲜明,亲切自然。另一种是民国时期“前店后宅”商住结合的沿街建筑,福州地区称其为“火墙包”。在嵩口,它实际上是2层的“一明两暗”民居的变体,沿街部分是商业功能,有店铺、钱庄、货栈、会馆、作坊等,后部为居住空间。这种民居采用砖石建筑与传统木构架混合的体系。外围的封火墙采用砖石材料,主要是围护结构,也有一定的承重能力;内部的穿斗式木构架是承重结构,楼板一般也用木材铺设。

5.吊脚楼

这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位于大樟溪畔的沿河民居中。多为二层木楼。下层以若干杉木柱为支架,形如高脚,既可防洪,又可拓展建筑使用空间。楼上楼下可隔若干间。吊脚楼的建造主要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永泰山区盛产木材,尤其是杉木,所以吊脚楼屋架主体是以中国传统穿斗式构架为基础,大多采用上下串通的整体框架体系,即将干栏式建筑的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结构上下串通成整体结构形式。[2]22大多数吊脚楼的柱、梁都呈细长状,但又十分牢固,屋架的整体抗震性也很好。

(二)构造就地取材,天人合一

嵩口周边林木资源丰富,民居多为木构承重,以穿斗式结构为主,补充以插梁。民居的进深一般都很大,一榀(扇)排架有8棵左右的落地柱,另有6-7棵的短柱支撑于行(穿枋或插梁)之上。楼板也是木质的,有两层,楼板梁比较密。有一些大型的民居为了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会在明间采用当地俗称的“四井扛梁”式结构,即插梁、穿斗混合式结构。明间中的两扇梁架的五架梁前端架在大内额上,其下减柱;后端插在太师壁两侧的柱头上;梁上的三架梁则插在短柱上,柱全部直接承檩。这样的两扇梁架与大内额、隔架科縱横交错,形成了“井”字形布局,为宫庙、宗祠和一些大型民居所用。

民居的墙体有内墙与外墙之分,通常只起围合作用。外墙材料一般分为基础与墙体两部分。嵩口紧邻大樟溪,基础多就地取材,大量使用鹅卵石砌筑,为了防洪,基础一般有1-2米。鹅卵石圆润光滑,造型美观,一旦遭受水灾,退水也很快。还有一些建筑用蛮石砌基,一般将蛮石打成方形,尖角朝下砌筑,有的还将石头表面做成光滑的弧面,称为蘑菇面,十分美观大方,也成为建筑外立面很有识别性的部位。鹅卵石在建筑中的使用十分广泛,民居地面的廊檐石除了主天井四周外,其他部位往往都使用鹅卵石;阳沟也多用鹅卵石铺设,排水快捷,又无积水之虞。

民居外墙以夯土墙为主,天井和地面也大都是夯土而成的(大户人家的天井会使用石板条铺设)。夯筑土墙时往往在生土中加入小石子或瓦砾,既防止干后开裂,又大大增加土墙的拉结能力,经久耐用。有些民居的木构架已坍塌腐烂或遭火灾焚毁了,但其夯土墙体却巍然屹立,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张元干纪念祠、关帝庙等都保留了明代的外墙,但木构都已更换。夯土墙的外墙面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直接抹上白灰,顶上铺灰瓦,粉墙黛瓦,十分清新。还有一种是在夯土墙2米以上的部位两面都挂上小青瓦,中间以瓦钉固定,瓦缝间以白灰勾缝,有的整面墙可以挂上三、四千片的瓦片,拔魁厝的烽火墙上就挂了3696片瓦。这种装饰既能防水防火,又带有很强的装饰性,墙表面形似鱼鳞挂身,极富地方特色。

民居室内隔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灰板壁,一般在柱间上下做木板框,贴着柱子两侧做柱栨,中间嵌入木条或编竹篾,两边再拍上草灰,而后抹上白灰。这种墙体施工方便,造价低,又吸湿防潮,被称为会呼吸的墙体,应用十分广泛。另一种是清水杉木做成的木板壁,不施油漆,尽显原木本色。这两种墙体也往往结合使用,木色与白色的对比,显得清新淡雅。

嵩口民居建造主要按夏季气候条件设计。为了便于通风,民居的下堂、正堂、横厝等居住空间均面向天井、阳沟广设可灵活拆卸的门窗、隔扇,这些窗扇大多是通透的,使得室内外空间互相连通。为了避免太阳直晒,民居主座进深一般达到8-9柱,跟福州其他地区主座进深5-7柱的做法相比,进深更大。嵩口民居还广设外廊,出檐深远,使阳光不能直射室内;在房间的前后都设有天井或阳沟,加速空气对流,使房间阴凉。为了便于排水,房屋做坡顶,坡度在30度左右;民居中设有天井暗沟排水与阳沟排水两套体系,相得益彰。嵩口春夏时节经常会出现“返潮”现象,石头表面常出现冷凝水。为了防潮,嵩口民居往往将地基抬高,同时用地垄墙将卧室房间的地面架空,上面铺设木地板,并设通风口,从而形成地面上下两层的空气对流层,取得较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同时在二楼设置粮仓、库房等用于储物。

(三)造型舒展大气,独具特色

嵩口民居造型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其屋顶。民居通常以悬山顶为主,因面阔较大,民居入口门楼、下堂、大堂的悬山屋顶通常分成3段,明间与次间屋顶最高,两侧稍间、尽间屋顶稍微降低,屋脊两端高高翘起,线条弯曲灵巧,天井两侧的撇舍屋顶低于主座檐口,其悬山顶一端直接插入下堂的正脊当中,翼角起翘,与下堂三段式屋顶高高翘起的翼角纵横交错,组合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由于小门楼-下堂-大堂每进步步高升,屋顶也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建筑正立面。

嵩口民居屋顶结构最美的还是主座的悬山山面。主座两侧山面在外廊的部位前后各做一个小双坡顶突出于主屋顶的山花面,主屋顶的山花下则做个小披檐覆盖尽间外廊空间,形成两个小双坡夹着带披檐的大屋顶的形式,前后穿插、高低错落、凹凸有致,加上屋檐下上下两层通透的外廊和栏杆,山墙上的白灰则衬托出栗色原木的穿斗架,使得整个侧立面层次丰富,充满了虚实、形体、光影、颜色和材质的对比。

出于防御性的考虑,民居在外围还围上高高的封火墙,封火墙的垛口部分高高突起,形似风字形的马鞍,故称为马鞍墙。其做法是在夯土的墙上部做成马鞍形,脊顶做成水平短墙与马鞍形前后相接。脊背上覆瓦片,向下斜坡,脊角突起,两坡角也向上翘起,翘角下方做几层退进的线脚。[1]133封火墙两端墀头做工精美,或灰塑或彩画或书法或将三者合一,其风格淡雅细腻,书法洗练,充满文化气息。

马鞍墙可以用在两侧山墙面,最高处对着主座正脊;也可以用在正立面撇舍对应的位置,丰富了民居建筑的天际轮廓线与表现力。起翘的屋脊、多变的山面与起伏的马鞍墙给嵩口民居带来了舒展大气又变化丰富的建筑形象。

(四)装饰巧夺天工,叹为观止

嵩口人因商致富,反映在建筑中则极尽装饰之能事。民居大量使用木雕、灰塑、彩绘、石雕等装饰,其中尤以木雕和彩绘见长。

1.木雕

嵩口现存民居中,明与清早期的建设显得厚重简朴,基本不施或很少施以木雕,木构件大都采用老油杉,不施油漆,保持原木本色, 凸显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及天然纹理,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古香古色。

清代中晚期的民居,木雕逐渐增加,并向繁琐、细密、华丽的方向发展,主要应用在建筑的小门楼、下堂与正堂卷棚轩廊等部位的木构件,以及天井四周的隔扇上。雕刻的重点部位主要集中在烛仔、蝴蝶四、雀替、垂花柱、悬鱼、绦环板、格心、插把、门簪等非承重构件中,综合运用透雕、圆雕、镂雕等技法,并将不同造型、不同雕刻的构件组成一组建筑结构,形成丰富多姿的造型。以下车碓为例,该宅仅雕工时间就长达13年之久。新旧大堂采用穿斗式构架,蝴蝶四、烛仔做成蝙蝠状,其上镂雕花草,与灰板壁结合,明暗对比鲜明,造型美观;矮柱柱头开瓣,做成须状;丁头栱木雕花卉。门廊卷棚穿斗减柱造,烛仔与蝴蝶四上浅浮雕。新旧厝大堂前廊均做卷棚轩顶,驼峰木雕八仙,栩栩如生,替木木雕琵琶、古阮等乐器,别出心裁。挑檐部分以四跳丁头栱承托,斗拱不施雕刻,斗拱两侧雀替木雕卷草,形似凤凰展翅。厅堂太师壁上窠方浅浮雕五福,两层连拱穿枋施以浅浮雕。新厝大堂木雕更加繁琐精美,卷棚轩下的驼峰木雕三国演义故事,生动逼真。灯座也是木雕的精华部位,雕刻八仙题材,施以鎏金工艺。

民居隔扇门窗的雕刻也十分繁琐,题材丰富。格心造型一般有一码三箭、斜方块、菱形、套环、席纹、古钱纹、灯笼锦、回云纹、如意纹等各种几何图案, 有些讲究的还在镂空窗花中央加嵌扇形或方形的开光, 内中雕刻什锦花草、珍禽瑞兽、钟炉鼎鼎等图形纹饰图。绦环板主要浮雕花鸟虫草、琴棋书画、博古清供、人物典故等,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之感。[3]69

2.灰塑、彩画、书法

在嵩口古民居中,灰塑、彩画与书法往往被结合起来使用,主要应用于截水墙、门额、墙头壶边、马头墙的墀头及屋脊等部位。尤其以挡水墙上的灰塑最为多姿多彩。墙侧面描如意云纹或卷草螭龙纹外框, 框中饰以瑞兽、花草、人物、博古、福寿等题材的灰塑形象,并与彩绘相结合。墙正面灰塑比较立体,通常以花草鸟雀、戏曲人物、亭台楼阁等造型为主,辅以彩繪,增加形象的色彩与层次, 显得十分生动有趣。

嵩口古民居彩绘继承了传统绘画中“清雅”的风格特征,画工较好, 墨线勾勒, 淡彩渲染, 强调意境的构造和笔墨趣味的表达,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趣味。[3]71协庆新厝左侧横厝前悬山山花面保留有嵩口镇现存最完整的彩画。彩画构图巧妙,与三角形的山花面正好契合。中间两幅正方形的包袱内绘制历史典故,两侧的两幅在扇形画面上书法,不同题材间隔以四季花卉,笔触细腻,色彩淡雅。大堂前的挡水墙灰塑人物风景、亭台楼阁,立体生动,加上彩画的配合,相得益彰。

嵩口民居彩绘往往还杂以文字警句, 如宁远庄墙上所留孟超然诗句:“溪畔冷桃花、五十里灌洄,风恬浪静;月中培桂树,千百年长养,蒂固根蕃”“楼槛凭乡井,眺止瞻星,且作平守望;垣墉面视祠,捍风障可,聊成族姓藩蓠”,尽显宅主人处世之道与人生信条。

二、嵩口民居再利用策略

嵩口镇的民居功能完善,构造巧妙,造型与装饰精巧,而且绝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主体结构完整,使用并不存在问题。但嵩口本地的居民却并不以为然,甚至将其视作“包袱”。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意识的偏差,许多嵩口人认为土木结构的建筑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只有“没本事的人”才居住其中。其次,传统民居内卫生、排污等基础设施不足,难以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古村内部也缺乏基本的排污设施,导致污水乱排,雨季积水严重,卫生状况较差。再次,传统民居发展至今,人口众多,产权复杂,每个家庭的人均使用面积不足,邻里之间相互干扰,私密性不够,使得生活不便。有些民居,虽然居民大都外迁,但产权仍归他们所有,老房子沦为堆放杂物、圈养家禽的场所,造成老房子的脏乱差,进一步恶化了居住环境。最后,传统民居历史悠久,维修成本相对较高,私人独力无法承担。

2013年,嵩口古镇被列为闽台乡村游试验基地,并引入台湾“打开联合”团队为嵩口镇做旅游规划和景观提升设计,将过去20年台湾“社区营造”的理念引入,希望在政府的引导下,先建立民间活化营生成功的各地样本,以点带面,推广保存利用在地资源,使其成为解决问题的可能。[4]107通过重拾传统工艺、吸引外出年轻人回乡创业等形式,嵩口成功地开启了在地化的发展经验,“松口气”客栈的成功经营也让嵩口人看到了传统民居的价值。嵩口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引导与宣传,逐渐改变人们将传统民居与贫穷落后划等号的意识,从而树立传统民居再利用的信心。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推动。

首先,改善古镇基础设施,营造宜居环境。借国家推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建设的东风,大力推进古镇古村内部基础设施的改造,系统规划排污、排水管网,合理安排卫生设施,美化房前屋后环境,改造景观节点空间,营造整洁宜居的居住环境,吸引人们居住在古村中。

其次,多方引导,置换传统民居的使用功能。嵩口古镇的建筑密度较大,在发展时宜做减法,不宜再建设太多新建筑。可结合古镇旅游开发与村民文化娱乐的需求,适当置换一些古民居的功能。将文化底蕴深厚、建筑价值较高的古民居功能置换为参观景点、展览馆、博物馆等;而对于建筑价值一般的古民居,在不破坏外立面与主体结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功能的需求合理改造内部空间,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将其功能合理置换为村民或游客所需的文化活动中心、镇民服务中心、民宿、餐馆、办公室等。

再次,提供技术支援,整合完善基本居住功能。古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原生态,因此保留古民居的居住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传统民居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首先要稀释人口太多的民居,通过一定的政策,将不愿居住在古民居的人安置到新区,把他们原有的建筑面积分给愿意留在古民居中的人,保证其居住面积。同时,给这些居民提供技术指导,在征求居民需求的基础上,采用插入“功能模块” 的方法,在不改变建筑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卫生间与厨房,装修居住空间,改善居住条件,使其满足人民向往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让古民居重新焕发新活力。

最后,制定民居修缮补助计划,合理评估古民居修缮费用,给愿意居住其中的居民适当比例的补助,提高他们维护古民居的积极性。

结 论

费尔顿曾经讲到:“维持文物建筑的一个最好的办法是恰当地使用它们。”要使嵩口古镇的传统民居永葆活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帮助它保持并强化其使用功能。而传统民居的再利用是一个连续性与综合性的过程,量大面广,牵涉面众,不可能一蹴而就,宜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逐步推进。同时,可以在政府引导下,充分调动社区、居民个人、开发商、工程师、社会经济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其中,尤其可以与福州各大院校建筑专业共建,借助他们的技术力量,达到长期陪伴式改造的目的,从而使传统民居的再利用能够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阮章魁.福州民居营建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张丹,毕迎春,张怡.吊脚楼特征及其生态技术初探[J].低温建筑技术,2010(8).

[3]黄善勇.永泰嵩口古民居建筑装饰赏析[J].艺术生活,2012(5).

[4]陈顺和.聚落景观的保存与活化——关于嵩口古镇复兴的台湾实践思维[J].设计实践,2016(9).

猜你喜欢
再利用
“脏水滴变身记”
废旧牛仔服装再利用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废旧物”再利用探究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浅谈恩阳古镇历史建筑的现状与保护构想
废旧木质家具的改造和再利用
绿色理念下的艺术设计
国内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再利用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