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微”路径探析

2017-06-09 08:00鲁云赵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

鲁云+赵敏

摘 要: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高校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思路,充分利用新媒体使用便捷和传播迅速的优势,发挥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依托传统媒体的“大”平台转到新媒体下的“微”路径,是新时期高校禁毒防艾工作的必然趋势。畅通“微”路径,突破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在“一对多”自媒体时代的瓶颈与局限,加强培训和指导,保障运营与建设,新媒体在高校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中的作用将愈加突出。

关键词:新媒体;微路径;高校;预防艾滋病

[基金项目:云南省重点地区预防艾滋病项目2016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园预防毒品和艾滋病工作研究”(项目编号:LC201607)阶段性成果。]

新媒体被誉为“第四媒体”,主要是相对于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依托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手机、电脑等设备的大量普及,在网络和手机终端中实现信息传播的新载体。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自媒体时代微叙事平台的诞生,在以“短平快”为信息传播特点的大学生群体中,颇受青睐。在高校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的过程中,因年龄相仿、思想相近且参与性强,同伴教育成为最具实效和最受欢迎的方式。将新媒体环境下的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工具运用到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中,是创新高校预防艾滋病工作的有效手段,可切实增强学生接受防艾知识的积极性。

一、高校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微”路径开展现状

(一)建立信息传播公众平台

当前网络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促进了校园BBS、人人网、易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不断崛起和飞速发展。随着信息传递的深入,信息技术战、网络组织战你来我往、此消彼长,在网络新媒体中占据宣传主流阵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以同伴教育的方式进行高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被动、枯燥和效率低下的状态,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知识的传递和理念的养成。将网络宣传的迅捷和同伴教育的高效结合起来,创建以“青春红丝带”为主题的校园网站互动版块、微信公众号和QQ群等公众平台,可进一步将同伴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延伸和扩大工作的触角和影响力。

信息传播公众平台下的微信、微博、QQ、飞信等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异常迅捷、传播信息简短易吸收和传播内容较接地气等优势,在禁毒防艾信息的发布与共享、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服务资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创建信息传播“微”网络

高校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微”平台的建设,注重服务对象的主体性和特殊性。根据同伴教育志愿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凝练出平台发布的特色信息。依托公众平台,发布开展活动的图片、视频及心得体会,传递短小精干的文字信息。同时,扩充公众平台的范围,构建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信息传递进课堂,进舍区、进班级的“三进网络”模式。

当代大学生在课堂上、课间休息和上下课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网络动态,接受着微信、微博等微工具传递的信息。将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微”路径引入课堂,要求开展同伴教育的志愿者、授课教师或讲座的主讲者必须在课堂上公布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或自己的微博账号等“微”工具信息,如不是专门的预防艾滋病教育账号,则必须再设置与课程相关的相应版块,并及时更新信息。班级是开展同伴教育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在班级微信群、QQ群等平台中,增设专门的版块对活动进行宣传、对活动计划进行预告,可进一步丰富活动的形式,扩大好的效果和影响。在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公寓内,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信息进行公布,开展同伴教育活动的计划进行预告,达到“互聯网+”全天候、全方位、地毯式的宣传效果。

(三)开展禁毒防艾“微”竞赛

高校多根据自身情况,以禁毒防艾“活动月、活动日”的开展为契机,以“青春红丝带”为主题,开展微言、微小说、微剧本、微视频等形式的“微”竞赛。设立奖项、颁发证书,对获奖的作品和获奖者在“微”平台上进行宣传和报道。通过学生动手参与进来的方式,加强学校禁毒防艾的宣传力度,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热情,提高拒绝毒品和防治艾滋病的技能,丰富校园文化。

在“微”竞赛组织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同伴教育志愿者参与其中,发挥年轻学生干部在新媒体时代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以“微”入手,小中见大,增强禁毒防艾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利用新媒体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建设不重维护的畸形发展

针对大学生群体接受新事物的方式和特点,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QQ群、微信公众号,但因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常出现重建设不重维护、信息平台针对方向模糊等情况。参与人员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或者教师多、学生少,交流互动不足,运转方式严肃呆板;或者学生多、教师少,监管指导不够,信息平台易成为学生“做秀”的舞台或“卖东西”的商场。各媒介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常出现信息重复推送,给受众带来视觉疲劳,平台建设虎头蛇尾,信息更新“青黄不接”等混乱情况。

(二)信息模块建设的单一性与滞后性

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信息的获取量大。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因教育的特殊性,对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工具的模块建设、主题选择、表述方式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在进行信息推送时,能否及时有效地发布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按时更新、创新思维,是平台建设长久发展的保障。目前,高校有关同伴教育的防艾微平台,多存在板块内容较多、特色不鲜明、主题意识不强的情况,信息的推送多以发布新闻、公告为主,教育的主题性和独特性不强,同伴教育的参与性和吸引力不明显,学生真正能接受的东西不多,难以对学生群体形成“黏力”。有些平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推送后,发现效果不明显,关注度不增反减,建设和维护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平台建设逐渐“冷”下来,信息的更新和发布出现严重的滞后,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关闭。

(三)资金的缺乏和技术手段的落后

高校预防艾滋病公众平台的建设,多源于自发,计划性不够、生命力不强。平台的建设多以满足特定的需求为目的,平台的创建者多是相关业务的办理部门,缺少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如班级的新媒体平台QQ群、微信群主要由班主任或班长维护,以发布通知信息为主,建设上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资金和技术。而以学校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学工部)为监管部门的公众平台,容易争取到相关项目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也较多,但建设者和维护者多为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难以将平台的“裂变式”传播效果达到最大。新媒体时代,加强开发团队和运营团队的培养和建设,坚持以技术为公众平台建设的第一要义,多渠道争取相关项目的支持,增加资金的投入,打造出有影响力、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宣传品,而非传统宣传模式在新媒体媒介中的照搬。

三、发挥新媒体在高校预防艾滋病工作中的多重功能

(一)发挥新媒体对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宣传优势

新媒体覆盖面广,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线传播方式,属于“裂变式”的传播,信息的接受者同时承担了信息发布者的作用,可在分享、转载等轻而易举的传播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增加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新媒体的推送成本低,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模式,更切合年轻人的喜好和特点。在将传统的宣传图片、视频整合后,发动同伴教育志愿者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进行相关项目和知识的宣传,可化被动为主动、减少参与者在传统媒介下的抵触心理,进一步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与活动的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合新媒体在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中的辐射作用

一是要整合资源,将全校预防艾信息平台当作实施同伴教育一盘棋来抓,统一受校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统筹,将各学院、各社团、各班级、各宿舍区等各层面的平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结,确立各自的宣传重点及受众,充分发挥每一个平台的作用;二是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快捷的信息传播平台,学校的平台把握整个同伴教育开展防艾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各学院和班级的信息平台本着“规定动作必完成,自选动作有创新”的思路,讲求实效、突出特色,形成一定的合力;三是在新媒体平台中组织竞赛,通过投票、点赞等方式,实现信息推广工作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尽最大可能发挥新媒体的辐射作用。

(三)激发新媒体在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中的“微”能量

增大新媒体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培養以同伴教育志愿者为骨干的平台开发和运营团队,以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为着力点,在抓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积极筹措,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同时,在平台中增加办事指南、生日提醒、生活关怀、温馨提示等“窗口”,让禁毒防艾工作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成为倡导正能量的“暖心港湾”。引入“互联网+”管理模式,创新微平台的服务和管理策略,激发各平台的创新意识和沟通意识。指定专人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辅导,对那些传统媒介中不好说、不便说而在平台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解决,树立微平台的品牌地位。

新媒体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中引入新媒体理念,可增强同伴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推进高校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方面提供一种新的范式,进而在求实、创新的氛围中,全面服务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湛文.新媒体事件研究的理论想象与路径方法——“微博微信公共事件与社会情绪共振机制研究”开题研讨会综述[J].新闻记者,2014,(11).

[2]鲁云,赵敏.角色扮演法在高校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中的应用[J].传承,2016,(01).

[3]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10).

[4]刘畅,张泽宝.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微”路径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4,(06).

作者单位: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新媒体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