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对策

2017-06-09 12:15吕静
今日健康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摘 要】 目的:总结归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急诊就诊,并进行一系列急救治疗与护理措施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例。结果:经过治疗与护理,357例患者治愈出院,43例患者死亡,治愈率为89.2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取得良好效果,应在此基础上规范护理路径,并在临床护理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及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1]。AMI常见心血管疾病急症,发病迅速,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病死率较高。在对AMI患者的临床急救及护理中,我们逐步认识到病情的密切观察、积极有效的抢救以及建立完善、精细的护理路径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现笔者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急诊就诊,并进行一系列急救治疗与护理措施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例。纳入标准如下:(1)典型的胸前区疼痛持续≥ 30min;(2)心电图动态改变:ST段的抬高或病理性Q波的出现或T波的倒置;(3)心肌坏死血清标记物(CK-MB)水平升高达正常高限2倍以上,3项中符合任何2项即确诊为AMI[2],可纳入病例组。其中,男性260例,女性140例,平均年龄65.3岁,症状发作平均时间为21.2h。经诊断,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患者205例,后壁87例,下侧壁50例,前壁并侧壁23例,前壁并后壁25例;其中合并各类心律失常305例,急性左心衰竭45例,心源性休克40例。189例患者行介入治疗,40例患者经尿激酶、低分子量肝素静脉溶栓治疗,其余患者仅进行簡单护理治疗。经过治疗与护理,357例患者治愈出院,43例患者死亡,治愈率为89.25%。

2 急救与护理对策

2.1 安置与监护

患者确诊为AMI后,立即安置于ICU病室,使用监护仪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生命体征监护,并记录患者胸部不适的位置,以便获取患者准确的病情资料,及时发现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2.2 一般护理

休息与活动:急性期24h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限制探视。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病人洗漱、进餐,逐渐过度到床旁活动。心肌梗死第5-7天后可在病室内、室外走廊散步,若有并发症,则应适当延长。

2.3 疼痛护理

AMI患者的疼痛症状多呈持续性心前区疼痛。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焦虑,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和梗死范围扩大,剧烈的疼痛可导致休克及心律失常,因此必须尽快有效地解除患者疼痛[2]。除了让患者卧床休息外,还需要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镇痛药物治疗:(1)疼痛较轻者:肌肉注射或口服罂粟碱30mg,也可舌下含化或静滴硝酸甘油0.5mg;(2)疼痛较重者:皮下注射吗啡5~ 10mg或肌肉注射哌替啶50~ 100mg,吗啡与哌替啶可交替使用以降低副作用。吸氧是AMI治疗中重要措施,可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状态,缩小心肌梗塞面积,提高患者血氧含量,缓解心绞痛。急性期患者可采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4~6L/min)吸氧3~5d,待病情稳定后,给予低流量(3~4L/min)吸氧1~2d。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治疗,可消散肺泡上泡沫,促进氧气与肺泡壁的有效接触,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在整个吸氧治疗中,应通过患者感觉、嘴唇和指趾端色泽等表现确定缺氧症状是否改善。

2.4 合理饮食

AMI患者因病变刺激迷走神经而产生恶心呕吐,建议患者治疗前期禁食1d~ 2d,尔后给予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保证足够的维生素摄入,定期给予半流质、流质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不宜过饱,少食多餐。

2.5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状况认识不够,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等悲观情绪,因此我们需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及家人放下心理包袱,解除其悲观情绪,并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6 出院健康护理

对即将出院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卫生知识宣传,叮嘱患者遵照医嘱正确服药,随身常备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定期检查血压、心率等指标,如出现胸部不适,应立即就医。同时,告知患者需戒掉不良习惯,如抽烟、饮酒、连续疲劳工作等,尽量控制自我情绪,制订健康的作息时间和温和的锻炼计划等。

3 讨论

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早期有效急救和综合护理是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康复的有效医疗护理手段。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急救与护理过程紧紧结合起来,分别做好安置与监护、药物止痛、吸氧治疗、合理饮食、心理护理和出院护理的每一步,病情观察:将病人置于抢救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疼痛的变化,预防并发症。用药护理:给予吗啡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监测血压的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使用溶栓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低血压、出血等不良反应;使用抗凝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疼痛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予以心理护理,并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心源性休克应将病人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30°-40°,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出院时,告诉患者应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活动及活动时间过长,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定期门诊随诊。本例中,经过治疗与护理,357例患者治愈出院,43例患者死亡,治愈率为89.25%,应在此基础上规范护理路径,并在临床护理推广。

参考文献

[1]丁爱红.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护理[J].当代医学,2009,9:115- 116.

[2]谷丰,何莉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的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171- 172.

作者简介:吕静,女,河北省衡水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本科,护师。

猜你喜欢
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急诊科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