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农民农村思想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启示

2017-06-09 11:05李明红
科学与财富 2017年9期
关键词:市民化第三产业市民

李明红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本文从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培养农民工市民化载体、转变观念,正视农民工市民化现象、调整制度政策,扫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等角度研究,对于破解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农民工市民化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但是由于第二产业劳动力的饱和状态,我国的第三产业起步晚,不能充分发挥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所以大量农民工虽然进入了城市,但没有实现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变。因此,加快发展城市和第三产业,培养农民工市民化的载体就成为了必然选择。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依赖于城市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城市的建造称为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并指出城市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具有巨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能使农民摆脱愚昧,走文明。由此可见,城市的发展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大城市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大量人口转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小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吸收劳动力的功能,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其次,第三产业拥有更大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因此农民工市民化的實现还依赖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拥有的行业门类比较多,兼具技术、劳动和知识密集型等各类行业,这些行业具有短时间内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快速并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必然选择。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遇到了观念上的障碍。一方面,由来已久城市优越性令城市市民对进城农民存在严重的偏见。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安土重迁等意识的存在,在根本上增加了农民工进城的难度,从而抑制了农民工与现代城市的融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可知,农民的非农化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反过来又是促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必要条件。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正视农民工市民化现象。首先,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符合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农民转为市民的一般规律。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隔离体制,所以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自由转化,从而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从实质上看,大批农民工已经成为了工人,但是从户籍上看,他们仍然是农民,处于出不去,回不来的境地。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农民工。现在,很多人仍然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化没有能力安置农民工及其家属。但事实证明,农民工实际进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多年,而且不可逆转。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打破城乡之间人为的设定,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才能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开拓更大的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宣传手段,从实际出发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认识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意义。

让农民工成为市民,“其制约因素有来自农民工自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制度的因素。这不仅是一个涉及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复杂问题”。可见,农民转市民的过程中,政策体制是关键性因素。因此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土地制度,三是社会保障制度。首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适度放松户籍管理,逐渐实现根据人们的居住地和稳定收入来登记户口。消除旧的划分户口的惯例,实现农业与非农业的划分以职业为标准,市民与农民的划分以实际居住地为标准。其次,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现有的土地制度产权不清晰,使很多脱离农村人口仍占有土地,部分农民耕地不足。现有土地制度的改革主要就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土地流转制度,从实际出发使部分农民工逐步脱离土地,转变为工人。再次,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限制使农民工市民化难以实现。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就是要建立一套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工享有与市民一样的福利待遇。其次就是要完善社会教育制度,使农民工子弟也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水平和教育机会平等。通过制度的改革,扫除农民工向市民转变的后顾之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工人按耕作的平均需要来说总是过多,而按特殊的或者临时的需要来说又总是过少。”这里的矛盾是由劳动力自身素质低下造成的。在我国,农民工闲置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自身的素质较低,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农民工素质低的表现主要有三个:一是文化技能素质低下,大量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这不仅企业的长远发展,也限制了农民就业及收入的提高;二是市场观念不强,竞争意识薄弱。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经济,在现代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和技术的革新之下,农民工显然缺乏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三是思想素质低下,适应能力不强。现在的大多数农民工思想观念保守落后,面对企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他们时常感到手足无措。可见,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就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稳定的职业和就业岗位是农民工能否留在城市并实现向市民的转化的关键因素。在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一个整体素质不高的农民工很难有较高的收入和稳定的职业,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实际需求。

猜你喜欢
市民化第三产业市民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意义”的问题所在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