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与语文课的“不教之教”

2017-06-10 18:39沈小玲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

沈小玲

【摘 要】教育的无为而治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主动地教育自己,积极地发展自己。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这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夢寐以求的境界。要实现教育的“无为而治”,到达“不教之教”的高度,就要明确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也要理清“教”与“不教”的辩证关系,还要掌握“不需要教”的技巧,更要尽量淡化“教”的痕迹。

【关键词】无为而治 不教之教 化教为学

许多圣贤都追求“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孔子赞叹舜沿袭了尧的主张,他自己无所作为,却使天下得到了治理。《老子》把“无为而治”上升为系统理论,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要遵循道的规律,对事物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以“有为”去过多干涉事物的自然进程。当然,“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不妄为,不人为,不违为。这些观点都是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去促进事物发展,方能达到目标。

由此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不教之教!

《吕氏春秋·君守》有语:“不教之教,无言之诏。”意思是说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在日常言行中自然而然地熏陶引导。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见教育,最好的教育是不装着姿态去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积极地发展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也是每一个教育者梦寐以求的境界,一种人人神往的教育理想。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启示我们,教育的“不作为”,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作为”;教育的“乱作为”,会阻挡学生正常的“作为”;教育的常“作为”,会代替学生的自我“作为”。这是不可取的。那么,教育如何“无为而治”,如何到达“不教之教”的高度呢?

一、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自己学”

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把教、学当作两回事,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是一回事。教师不是简单地给予,也不是完全地给予,而是化教为学,不做灌输者、说教者、主宰者。俗话说,能把马拉到水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我们把学生带到“水边”,最好的结果便是学生自己开始想“喝水”。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田野里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生:有梨树、苹果、稻海、高粱。

生:有挂起金黄灯笼的梨树,有露出红红脸颊的苹果。

生:有美丽的稻海,还有笔直的高粱。

师:谁能读出这些美丽的图画?

(学生朗读四个短句,想象美丽的图画)

师:这四句话其实就是四句诗,我们来变一变。(出示诗句)

师:这四句诗多美呀!我们多读几次,肯定会发现很多秘密。

生:梨树上的梨子像金黄的灯笼,让人看了只想吃。梨子金黄的,一个又一个,很漂亮。

生:满树的果子好像在跟我们招手,特别可爱。

生: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像小姑娘一样。苹果很害羞,她的脸都红了。

生:高粱的火把在燃烧,金黄色的,一大片,颜色很美。要丰收了,农民伯伯会很开心。

师:梨树露出金黄的灯笼,苹果挂起红红的脸颊,稻海举起金色的波浪,高粱翻起燃烧的火把。

生:老师你读错了,梨树是挂起金黄的灯笼。把灯笼挂起来,说明梨子多,梨子很调皮。

生:苹果的脸颊是不好挂起来的。

……

(学生一一纠正)

师:你们发现的问题可真多,谢谢你们帮老师指正。山野如此美丽,怪不得人们会喊“秋天来啦”,不过课文里重复写了两处,实在太啰唆了。

生:不对!秋天来啦,秋天来啦,是人们在欢呼,是他们高兴的表现。

生:人们盼望丰收的秋天,秋天终于来啦,他们就特别地高兴。

生:因为秋天来了,庄稼丰收了,所以他们很兴奋。

生:他们很兴奋,所以就会连着喊:秋天来啦,秋天来啦。

师:你们的发现真多,而且说得很有道理。读书就要这样用脑子。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美丽的图画吧!

(学生读)

师:山野上美丽的图画一幅接一幅,比如说葡萄、石榴、棉花姑娘,我们也像写这篇课文的诗人一样吟几句吧!

(出示仿说内容:石榴笑得快咧开嘴,葡萄挂起 ,棉花姑娘 )

这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不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但学生却有多种发现。发现之一是读出了四句诗中景物的颜色美,读出了梨树、苹果、稻海、高粱的形状美,更读出了景物的动态美。发现之二是认识了文本言语的表达结构,四个短句的言语表达形式是相同的,学生习得了这种很有韵味的语言表达形式。发现之三是知道重复的句子有时可以表达更强烈的情感。发现之四是读了之后可以马上运用,能像诗人一样写诗。课堂里,教师就这样既“无为”,又“有为”,变着法子“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己学,脑子就开动了,脑子一开动,就有了许多让教师都惊讶的“发现”。

二、再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说起

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方法,历久弥新。“不需要教”是“教”的起因,又是“教”的目的;“教”是达到“不需要教”的手段,是途径。“教”与“不需要教”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玩出了名堂》一课。教师提出问题:“从哪里看出放大镜、显微镜下的景象真神奇?”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师生研读。有学生问:为什么第一个“居民”加了双引号,第二个“居民”又不加双引号?这句话中的“居民”确实是以两种方式出现的。此时,有一位学生说课文最后一段话中的“居民”又带了双引号,这是为什么?

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師生讨论,交流双引号的用法。

上课教师在教学预案的设计中没有明显地关注文中“小人国”“居民”“玩具”这三个词语的双引号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对比,就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上课教师很智慧,意识到这个教学点是个突破口,她马上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的看法非常到位,他们认为第一处“居民”是因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所以要加上双引号,表示特别的称谓,让词语有了特殊的味道,课文读起来特别生动有趣。而后一处“地球上的居民”指的就是居民,当然不用加双引号。另一句“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那是因为玩具里的居民不是真正的居民,所以又要加上引号。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预案,变通学习内容,没有主观施教,教师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的。教师的“无为”使“教”与“不需要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为了“不需要教”应当“这样教”

(一)引导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一课,教师问: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宙斯给他哪些严厉的惩罚?学生回答:他不能动弹,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教师问:“风吹雨淋”是什么意思,“风吹雨淋”是什么感觉?有学生回答:很凉爽。(不知道那位学生是否故意哗众取宠,还是这就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接着问道:对普罗米修斯来说,“风吹雨淋”是“凉爽”吗?说说理由看。于是学生热烈地议开了:因为这不是炎热夏季偶尔的“和风细雨”,所以不会“凉爽”。此时,特别需要教师引导:“普罗米修斯遭受‘风吹雨淋,他的感觉真的是很凉爽吗?”学生再次研读句子,是“日夜遭受”啊,每天每夜,时时刻刻都遭受“风吹雨淋”,这可能凉爽吗?“不能动弹”“不能睡觉”会感到舒服凉爽吗?教师抓住学生的错误理解,引导大家边读、边思、边议,获得正确的认知。这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需求,相机诱导。

(二)指导

有位教师在上《秋天的图画》一课时,问学生有哪些美丽的图画。学生说了之后,教师要求: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句子吧!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美美地”读句子,但不管怎样,都听不出学生是在“美美地”读句子。对二年级学生而言,“美美地读句子”必须有所借助:“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这句话的意思总要先读懂吧;读着读着,这句话就变成一幅图画,一想到这样美丽的图画,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帮助读;梨树上有那么多金黄的灯笼,太招人喜欢了,把那种喜悦之情放在心里,读起来是不是就更有滋味了;另外,四句短语连起来读,朗朗上口,有节奏,也很有趣。在学生无法自己习得语言之处,教师就必须扮演指导者的角色。

(三)辅导

笔者在三年级听课时经常会看到: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四分钟,检查词语四分钟,随后开始学课文第一段。试着分析一下,四五分钟,把课文读了一两次,学生真的能把课文读通顺?全班每个学生是否都读通了、读顺了?四五分钟集中读生字词语,没有书写,没有比较,学生是否记住生字词语了?没有整体感知课文,有人说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这不符合小学生学习时“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规律,这种研读有效果吗?其实,很多时候教师得停下脚步,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作针对性的辅导。特别要辅导步伐比较慢的学生,帮助他们赶上来。这种辅导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因为学生需要。教学切忌“一刀切”。

四、尽量淡化“教”的痕迹

很流行的一种说法:教育是什么?就是当你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那些剩下来留在血液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多数是学生从体验中内化得来的。“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尽量淡化“教”的痕迹是教师时常要思考的。因为最好的教育是学生自己不知道在受教育时受到的教育。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的教学,一教师安排的环节有:重点研读“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子时,应重点理解“浸”字;要学生想象体会摇花之乐;体验母亲对家乡的情感。《桂花雨》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更要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教师的自我吟诵、自我表白。一个“浸”字足见作家琦君用词的独具匠心,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浸”的意象可圈可点的地方是很多的。学生说:“‘浸就是‘埋。”教师说:“‘浸不是‘埋,‘浸是整个村子都沉浸在香气里。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教师的一句话就把答案给确定了,无视学生的一丁点儿感受。“桂花雨”,多新奇呀,题目就是“桂花雨”。“桂花雨”是作者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是作者对故乡最耐人回味的记忆。正处在童年的学生肯定有许多相类似的感受,不过教师只是说“桂花从树上飘落下来,真是一种最美的、最迷人的感觉”。学生没有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叫他们如何体验出真实的情感?家乡的桂花好,母亲对家乡的情感如何升华?教师还是一味地给予、给予、再给予。这种“给予”,这种无谓的“作为”又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呢?

什么都不会有。

这种“给予”,不“给予”也罢!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室310018)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班级文化建设
浅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无为而治:走向中学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
柔性管理与“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