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女神的历史变迁及文化传承

2017-06-10 22:00胡希朝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7年5期
关键词:汉水神女曹植

胡希朝

古人认为:是山都有精气,是水都有灵性。所以,古人祭祀山神,祭祀河神。对于江河来说,中国有四大神女,即:长江有巫山神女,黄河有洛河女神,湘江有湘水女神,汉江也有汉水女神。山水神灵的出现,缘于原始先民们对自然崇拜的产物。

巫山神女,《高唐赋》注说她是炎帝的第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太平广记》则说她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她心地纯洁,相貌美丽。王母娘娘特别疼爱,视为掌上明珠。但瑶姬人小心大,多思好动,就像云中飞雁关不住。王母娘娘拗不过她,于是嘱咐女儿去东海龙宫走一趟。

东海龙王因瑶姬貌美,曾向王母娘娘提过婚事,只是瑶姬尚小,没有定下来。瑶姬欣然来做客,龙王格外殷勤。后来,瑶姬知道中了王母娘娘的“圈套”,一气之下离开龙宫,连天上也不回,直奔人间。她来到巫山下,看到有孽龙在兴风作浪,危害凡人,便将孽龙制服。后来瑶姬的姐姐们也厌倦了天宫的生活来到凡间,和瑶姬一起化为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也就是现在的巫山十二峰。

以美著称的洛神,引无数大文豪為她写下美的辞章,以寄寓他们倾慕的情思。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杨雄的《甘泉赋》、徐凝的《赏牡丹》等。据传说:洛神是宓妃,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美丽景色而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

七步成诗的曹植有一篇著名的《洛神赋》。他描写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美貌绝伦的女人。她结天地之灵气,吸人间之精华,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流风回雪,具有超凡脱俗之惊艳之美,芳泽无加之素雅之美,曹植谓之洛神。

湘水女神——娥皇与女英,她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又是舜帝的爱妃。她们曾帮助舜机智摆脱其弟象的百般迫害而成功登上王位,并鼓励舜以德报怨,宽容和善待曾经的对手。舜晚年巡察南方,在一个叫苍梧的地方突然病故。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一路痛哭。泪珠洒于山野竹子上,形成美丽斑纹。后来她们飞身跃入湘江,为夫君殉情而死。

汉水女神是中国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汉水女神不仅出现在《诗经》《楚辞》文化系统之中,也存在于春秋战国以来的祭祀文化系统之中。

汉水女神第一次登台亮相,是在《诗经·汉广》中,她被称为汉水游女,是以一个樵夫心上人的身份出现的。诗中写道:“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首诗写得非常缠绵,也很哀婉,深情无限。这也是砍柴、卖柴为生的樵夫唱给心上人的山歌。

汉水女神第二次登台亮相是在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中。

孔子南游,适楚。至于阿谷之隧,有处子佩瑱而浣者。孔子曰:“彼妇人其可与言矣乎?”抽觞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逢天之暑,思心潭潭,愿乞一饮,以表我心。”妇人对曰:“阿谷之隧,隐曲之汜,其水载清载浊,流而趋海,欲饮则饮,何问妇人乎?”受子贡觞,迎流而挹之,奂然而弃之,促流而挹之,奂然而溢之,坐,置之沙上,曰:“礼固不亲授。”……妇人对曰:“客之行,差迟乖人,分其资财,弃之野鄙,吾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去,今窃有狂夫守之者矣。”诗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这主要讲述的是孔子让其弟子子贡用水杯、琴、细葛布五匹向“游女”示好却被拒绝。足可见汉水女神是何等美丽、风雅!

据文献记载,汉水女神产生在春秋战国以前,先前之所以称为“游女”,是因为她的主要活动以襄阳万山附近为中心,其影响遍及整个汉水流域。在汉水上游汉中、中游襄阳,下游沔阳、天门都留下了她的活动遗迹。

汉代以来,汉水游女形象慢慢开始被神化。方法之一,就是汉水游女典故被反复引用,并出现在各种典籍之中。《水经注》《南都赋》中,孟浩然、李白诗歌中,还有很多诗词曲赋中,都引用到汉水女神的典故。方法之二,就是直接将汉水游女当作汉水女神。像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文选》,在《琴赋》里就直接这样说:“游女,汉神也。”汉江游女就是汉水女神。

据西汉刘向《列仙传》中记载:郑交甫尝游汉江,见二女,皆丽服华装,佩两明珠,大如鸡卵。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二女曰:“橘是橙也,盛之以莒,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卷其芝而茹之。”手解佩以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即趋而去,行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

汉张衡《南都赋》说:“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襄阳县志》注云:“汉皋为方山之异名,在襄阳县。”又云:“方山即万山。”《水经注》亦云:“万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也。”晋习凿齿在《襄阳耆旧传》中说:“县西九里有万山,父老传云:交甫所见游女处,此山之下曲隈是也。”明万历《襄阳府志》载:“万山之西有曲隈,为解佩渚乃郑交甫遇神女处。”

“交甫解佩”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汉水神女”也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孟浩然有:“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初春汉中漾舟》)李白有:“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岘山怀古》)张九龄有:“汉水访游女,解佩欲谁与。”(《杂诗五首》)……不能一一采集,仅唐代就有30多位诗人,或亲临游览歌咏,或互趋唱和,尽展他们的才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刘表之子刘琮降曹。曹操不战而得襄阳,军威大振,意气风发。在汉水之滨大宴群僚,以庆胜利。随军南下的建安才子杨修、徐干、阮瑀、陈琳、应玚,以及刚归顺曹操的王粲共六人,都以汉江女神为题材,写下了同题作品《神女赋》。王粲在万山卜居十五载,对郑交甫遇汉江女神故事较其他才子体会更切,把握更精,因此对汉水女神的描写可谓更加传神,达到极致。其赋曰:“体纤弱而方足,肤柔曼以丰盈。发似玄鉴,鬓类削成。……戴金羽之首饰,珥昭夜之珠珰。袭罗绮之黼衣,曳缛绣之华裳。”从体、肤、发、鬓等方面刻画女神之风采,描摹女神鲜明生动之形象。

魏晋以来,汉水女神在文学作品中形象更加光彩夺目。曹植在《洛神赋》中说:“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阮籍在《咏怀》诗中云:“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曹植在《七启》诗中说:“讽《汉广》之所咏,觌游女于水滨。”陆机《感逝》诗云:“陪湘妃于雕辂,列汉女以后乘。”何逊《神仙》诗亦云:“值解佩于江滨,逢弄珠于汉渚。”魏晋诗人这些诗句,证明在战乱动荡岁月里,人们将生的希望和美好期盼都寄托于汉水女神。

这些诗赋佳作,不仅丰富了汉水女神形象,而且丰富了汉水女神文化内容,使汉水女神文化呈现出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壮美景象和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迷人魅力。

曹植笔下洛神原型其实就是自己的嫂嫂、哥哥曹丕的妃子甄洛夫人。曹植与甄洛曾有一段真挚爱情,后来因甄洛在苦闷中突然死去,曹植闻之,悲恸欲绝,于是提笔写下了千古传颂的《洛神赋》。

而汉水女神的原型又是谁人?

《帝王世纪》载:周昭王南征伐楚殒命汉水。前秦人王嘉《拾遗记》卷二曰:时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摇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泠然自凉……二女与王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于水。故江汉之人,到今思之,立祀于江湄。

据载,延娟、延娱是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人,其与周昭王溺汉水而亡时间,据《夏商周年表》,当在公元前977年,流传至今,已近3000年了。比诸葛亮隐居古隆中早1190年。比“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堕泪羊公却姓杨”的羊公——羊祜登临岘山早1240多年,比一山聚三隐、“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的鹿门山出名也早1080多年。

汉水是一条吉祥如意的文化大河。《左传》有云:“汉,水祥也。”汉水女神,最初是樵夫的所爱之人。后来成了汉江游女、汉女(《诗经·汉广》)。再后来幻化为两位飘忽不定、行踪隐秘,既温和、宽容,又机智理性、刚柔相济的无名神女(《列仙传》)。到了东晋则成了美丽而多情的延娟、延娱(《拾遗记》)。由“神女弄珠”这个人神相恋故事,引发了襄阳民间流传甚广的穿天节。宋庄绰(字季裕)《鸡肋编》有生动记述:“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彩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宋以后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穿天节淡出人们视野。近代仍有流传,直至2006年,襄阳(当时称襄樊)又开始举办穿天节,至今已办到第十一届,并且出版发行《襄阳穿天节》一书,以期对汉江女神文化的更好传承。

鱼梁洲,是襄阳城市生态绿心,依托中央森林公园,发挥公园游憩、碳氧平衡、城市景观多种绿心功能。按照“一城兩文化”的总体构想,作为中国汉水文化核心展示区,打造以汉水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建一座汉水文化公园,立汉水女神铜塑雕像。这样汉水女神不再是“游女”,虽向下游移了20多公里,不在万山脚下汉江之滨,由城西搬到了城东,但总算为汉水女神安了个“家”。

汉水,不分昼夜踏着均匀的脚步向东流去,汉水人更应以一颗澄澈之心去寻找一个很大很大的家园。汉水女神,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更是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文化乐园。

猜你喜欢
汉水神女曹植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神女游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七步诗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
《神女赋》中神女形象的完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