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2017-06-10 22:35廖圣河杨雅惠
江苏教育 2017年9期

廖圣河++杨雅惠

【摘要】课程标准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积极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李卫东老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带领学生推想词句的意思、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推想词义;表达顺序及方法;思想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3-0059-03

【作者简介】1.廖圣河,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漳州,363000)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2.杨雅惠,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漳州,363000)硕士研究生。

2016年10月,笔者有幸在厦门观摩了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李卫东执教的人教版五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李老师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情况,在立足全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情节的跌宕起伏,学习写作的基本技巧,让学生习得群体描写的表现手法,有诸多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推想相关词句的意思

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为此,李老师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把课文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定为把握“壮士”与“战士”、“五位”和“五个”的区别,同时体会感情色彩的变化。

师:课文一共写了两次歼敌,第一次在第二段,第二次在第四段。(教师展示课文内容)

师:两次歼敌的原因是什么?

生:掩护乡亲和主力部队。

师:两次歼敌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作者写两次歼敌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第一次是为了掩护乡亲和主力部队转移,第二次是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而战。

师:仔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对他们的称呼前后有没有变化?

生:第二自然段称“五个战士”,第四自然段称“五位壮士”。

师:“壮士”是什么意思?

生:英雄。

师:说他们是英雄,就有“赞颂”的意思,对吧?再看,第一次称“五个战士”,第二次称“五位壮士”。“五位”比“五个”更加庄严。为什么这样说呢?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通读课文。

五年级的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不能准确地理解“战士”和“壮士”、“五个”和“五位”的区别,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务必点透。基于课标的相关要求,李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和感情色彩。李老师指出,要想准确地理解上述两组词语的表达差异,就要培养学生的篇章意识,让学生立足全篇进行理解。

二、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和做出判断”。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李老师进一步提问:“文章各部分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他认为这是学生理解文章写作思路的关键。李老师指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最难写的部分是“转”,解决了“转”的问题,全篇皆通透。在这篇文章中,起是接受任务,承是诱敌上山,转是引上绝路,合是顶峰歼敌和勇跳悬崖。为此,李老师着重讲解了课文的第三段,这是文章的转折和关键部分。

师:班长马宝玉做了一个决定——“走”,战士们做了一个动作——“跟”。这一“走”一“跟”,联系着全文的哪些部分,谁发现了?

生:上承第二部分的“诱敌上山”,下启第三部分的“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的“顶峰歼敌”和第五部分的“勇跳悬崖”。

师:他们是什么时候做出跳下悬崖的决定的?是最后没子弹、石头也扔光了的时候吗?

生:不是,是班长马宝玉说“走”的时候。

师:对!跳下悬崖的决定就是这个时候做出的。如果你读懂了,说明你不止看了一个自然段,还学会了联系上下文。一个“走”字和一个感叹号,开启了后文内容,掀起了文章的高潮。

师:前面用句号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生: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概括。

师:用问号的句子,是设置疑问。有叹号的句子是做出了决定,你学会了么?写文章时,写到关键的地方,内容又特别多的时候,你也要设置一个转折点,这样文章一下子就有了高潮,有了跌宕起伏的感觉,明白了吗?

基于课标关于了解文章表达顺序的要求,针对学生容易把文章写成“流水账”的现象,李老师从课文的第三段切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学会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技巧来构思成文,写出跌宕起伏的感觉。李老师挖掘出了文章的写作价值,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三、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要求第三学段的精读评价加强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考查。基于这一要求,李老师将群体描写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他以课文为例子,带领学生发现并归纳群体描写的三种主要方法:单个描写、点面描写、面的描写。李老师仅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学会了群体描写的方法,实现了通过学习一篇课文掌握一类知识的目的。

师:本文写的是一个群体,一共写了几次?

生:五次。

师:我们先将前两次对比着看,这两次描写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是一个一个分着写,第二次是五个人合在一起写。

师:对了,第一次是单个描写,第二次是?

生:先突出一个人,再整体描写。

师:突出的那个人叫点,其他人叫面,这叫点面描写。再看课文第六自然段,这段描写用的是哪种方法?

生:面的描寫。

師:对,这五个人高度一致,所以用面的描写。第一次为什么不用面的描写?

生:因为在文章的开始,需要对每个人进行逐一介绍,以便大家了解这个群体。

师:五位战士的动作一样吗?

生:不一样,每位战士打敌人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师小结群体描写的三种方法。

对于写人的记叙文,五年级的师生往往关注人物描写方法。但是,对照课标的学段目标和要求,我们发现李老师将群体描写作为教学重点的做法更有达标性、提高性和挑战性。课上,李老师并没有系统地给学生介绍群体描写的相关知识,而是点到即止,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领会群体描写的三种方法,这种教学分寸的拿捏非常符合课标的要求。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不甚了解,学生一时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指导、引领和点拨。根据课标的要求,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壮士跳崖的真实原因中适时引入历史资料,然后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让学生在家仇国恨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PPT呈现课文的第6~9段

师:谁试着来读一下这几段课文?

生1流利地读课文,但语气平淡。

师:打几分?

生2:70分。

师:说明还有提升的空间,你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吗?

生2:没有读出感情。

师(转向生1说):感情不充分,说明你可能对他们的行为理解得不透。你心中有疑问,所以才读不好。请问你现在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1:五位壮士最后为什么要选择跳崖?

师:没有人愿意做无谓的牺牲,他们选择跳崖是为了有机会活下去。如果被敌人俘虏,只能被日本鬼子杀害,他们跳崖是为了活下去。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刻骨的家仇和国恨。(PPT呈现相关历史资料)在民族危亡之际,我们的五位壮士用空间换取时间,用个人牺牲换取民族生存,多有民族大义和气节啊!

师: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五位壮士,实际上是在讴歌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所以课文最后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发出的坚强不屈的声音。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训练要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教师可以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引导。面对学生不理解五位壮士为什么最终选择跳崖的情况,李老师适时引入历史资料,然后联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写这个英雄群体的真实意图——借此讴歌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