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

2017-06-10 02:15孙琴芬
江苏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摘要】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来源广泛、品种多、内容丰富,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奉行“拿来主义”,那么往往会影响教学实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应把握资源的“泛与切”“深与浅”以及资源能量的“正与负”,如此才能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泛与切;深与浅;正与负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3-0075-02

【作者简介】孙琴芬,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品德学科带头人。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实施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且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小学德育资源来源广、品种多、内容丰富,如何甄别筛选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简单的“拿来主义”,往往会影响教学效果。在此,笔者就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若干问题做一些辩证思考,以期增强品社课程资源开发的科学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品德与社会”资源开发的泛与切。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概念、道德理论的传递、给予,而应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生动的情景再现或活动体验获得道德感知和思想认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且需要借助情境获得体验,这决定了品社教学必须注重资源的开发。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资源十分广泛,而唯一的筛选标准是“适切”,“适切”是指资源与所教内容相匹配,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与学生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相适应。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思想情感、生活逻辑出发,使所选资源精准服务于具体的教学。

正确处理、合理把握品社资源开发“泛与切”的辩证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我送老师一朵花》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情感并让他们生发献花的意愿,笔者将该课与《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进行整合,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学生自行选择采访对象、决定采访内容,学生通过对各行业人员的采访交流,实地观摩,深切感受到在他们成长的岁月里,有多少熟悉或不熟悉的、非亲非故的人默默奉献着,从而激起情感的涟漪,引发感恩之情,并想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这样“我送你们一朵花”的主题活动便水到渠成,学生基于实践体验的交流也情真意切,温暖动人,情感得以升华,德性得到发展。

2.“品德与社会”资源开发的深与浅。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改变静止的、单一的课程实施结构,生发动态的、多元的、开放的课程实施范式。就资源本身而言,除了数量的广泛、多样,甄选的适切精准外,还有资源内涵的深浅之别。所谓资源的“深”,是指资源具有思维张力,有能引发深入思考的点,有入心动情、引发共鸣的思想内涵。反之,一叶见树,难以激荡思维、促进深度思考的资源、材料、情境等都是浅显的。

在品社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把握和运用资源的深与浅,有利拓宽学生的视野,延伸学生的思维触角,增强其道德判断能力。如:在学习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同学之间》一课时,教师开展了一项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可时间到了,居然有好多组没有完成任务,究其原因,小组内的学生互不相让,不肯听从统一安排,最后任务无法完成。抓住这一生成资源,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对话,“你会拔河吗?”“看谁最会合作?”“他们为什么会成功?”等等,让学生在深入反思中寻找答案,达成共识。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既有一定的导向性,又有一定的针对性,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激励学生深度思考,对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品德与社会”资源能量的正与负。

从教育生态学看,德育课程资源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具有正负两面性和转换流动性。学校的道德教育有着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责任,也就是说,学校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应通过社会正能量的输入,激活学生的道德内力,引领学生向善向好发展。

成人世界是复杂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系统尚在形成之中,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分辨能力较弱,因此,小学品社资源的开发要关注社会现实,从真实的生活出发,重视正面导向,通过资源能量的转换流动,促进“心灵的转向”,进而将学生引向爱、善、智慧。

如:在校园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草坪等等,笔者将学生校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资源,开展了“校园文明我要说”的主题系列活动,组织一批学生担任校园文明“监督员”,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并用文字、照片、录像记录下来,然后整理、归纳;课上,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观察到的不文明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讨论解决的方法;课后,学生把自己的發现与思考写成广播稿,向学校“星光电视台”投稿,呼吁全校师生一起关注校园不文明现象;在校园板报上,他们发布《告全校学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从自己做起,向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说“不”;他们还致信校长,希望重视校园内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力度,使校园更美好。

周国平说:“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辩证地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旨在更好地让学生吸收人类文明的精髓,为美好人生奠基。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