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在画里翻白眼

2017-06-10 10:53
环球人物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石涛南昌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九世孙,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擅花鸟水墨,形象夸张奇特。

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亲手杀死了爱妃和女儿,在景山上吊自杀。一年后,清军南下。南昌陷落,久居于此的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后裔,家中90余人被杀,19岁的朱耷幸运出逃。当时,政权立足未稳的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借由各种原因绞杀朱氏一族。为了保住性命,朱耷隐姓埋名,先遁入空门,又住过道观,后来还俗,装疯卖傻,坎坷一生。没想到,因为这样的不幸遭遇,朱耷以画笔抒发心中愤懑,最终成就了艺术上的大幸。

这个朱耷正是“中国画一代宗师”八大山人。他与同时代的弘仁、石涛、髡(音同“昆”)残合称清初“画坛四僧”,名噪古今。2017年5月5日至6月28日,“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在北京故宫武英殿书画馆举行,在展出的81幅作品中,八大山人的书画占了31幅。

8岁写诗,11岁画青绿山水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王琥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此次四僧画展,朱耷的展出部分被命名为“圆融冷逸——八大山人”,题材为虫鸟花卉与书法习作,都是其中后期作品。“有学者将八大山人的艺术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659—1684年他为僧时属早期,1684—1694年是‘八大前期,1695—1705年是‘八大后期。这三个阶段的画作风格,各有特点。而在他流传后世的作品中,创作于八大后期的居多,这也是他艺术成就的高峰时期。”

朱耷的父祖辈都善书画。祖父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常画山水,风格学“二米”(宋代书画家,米芾及长子米友仁),颇有名氣。父亲喜欢舞文弄墨,擅长画山水花鸟,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也是一位画家,不仅画,还搞研究,搜罗擅画之人,集成了一本《画史会要》。出身于这样的书画世家,朱耷从小受艺术陶冶,加上自身聪慧,显露了出色的绘画天赋。相传他8岁能作诗,11岁画青绿山水已经像模像样,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因为受传统儒家教育,朱耷少时就满腔热血,一心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报效国家。但明朝《国典》规定,天下江山归朱家,皇室子孙不得参加科考,否则江山的主人倒成了为主效力的奴才。为了能参加科考,朱耷放弃了袭封的辅国中尉,以民籍参考,16岁时考中秀才,成了乡人尊敬的“诸生”。

正当朱耷准备下一轮考试时,明王朝遭到了灭顶之灾。为了躲避满清朝廷的暗杀,时年23岁的朱耷隐姓埋名,躲到了奉新县的穷山深谷中,过着隐居生活。5年后,他入耕香庵落发为僧。

朱耷虽躲在庙宇,却志在匡复明朝。然而朱家王朝大势已去,眼见复明无望,他开始寄情于自然,作画成了他最好的精神寄托,最理想的发泄方式。

这一时期,朱耷尤其偏爱画果瓜蔬菜。西瓜、芋头、石榴、水仙,都是他笔下最常见的写生对象。王琥介绍说,这些画作的主要特点就是写实:一只小虫,一片叶子,画面精细,栩栩如生。第二个特点是简洁:一盆水仙,一块石头,便能构成整幅画作。平铺直叙与化繁为简的绘画风格,渗透着他对艺术的热爱,从画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水墨画深受徐渭、董其昌等明代画家的影响,用笔方硬,题材、布局都规规整整。但对于这些写生作品,朱耷自己是不满意的。他认为,太过于写实,反而影响了情感的表现,还为此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朱耷在耕香庵待了8年。直到顺治十八年(1662年),朱耷36岁,他告别山中隐居生活,潜回故里南昌。可能是因为心中郁愤难以退去,朱耷开始崇奉更加“超然”的道教,在南昌城南十五里的地方,买了一块土地,建了道院青云圃(后改名为青云谱)。这里原本是汉代南昌尉梅子真的隐居之所,相传他最后做了神仙,朱耷羡慕这样的生活,所以才选中了这块地方修行。

后来学界中有人考证,朱耷并未在此“参道”。但在普通人眼中,从“规整”到“狂狷”,朱耷就是在青云圃逐步完成这一转变的。

画里的倔强与不羁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此前从未在中国文人画中出现的白眼鱼鹰、独脚鸟、兀立石头,才是八大山人的标签和专利。这些画作,多出自他的第二个艺术创作时期,风格诡谲张狂。而画如其人,此时的朱耷狂疾发作,开始疯疯癫癫。

“八大山人”这一名号也取自这一时期,但具体由来,学界说法不一。主流观点认为,朱耷见到一本元代书画家赵子昂书写的《佛说八大人觉经》,爱不释手,便开始自号“八大山人”。朱耷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也。”

虽放出如此豪迈之语,但实际上,这一阶段,朱耷的生活可谓困苦潦倒。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朝廷笼络汉族士大夫,开博学鸿词科,搜罗全国有名的文人。同为明皇室后裔、四僧之一的石涛就曾主动入京,结交达官显贵。1679年,朱耷53岁,临川县令听说了他的大名,想将他召入府中,为清朝廷效力。朱耷在临川官舍住了一年多,疯疯癫癫的,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大哭。

一天傍晚,朱耷突然发起狂来,撕裂了自己的道袍,投入火中,将其烧毁,然后独自一人徒步走回了百公里外的南昌。此后,南昌多了一个整日戴着布帽、拖着长袍、穿着露出脚跟的破鞋、舞动着两只大袖子游荡街头的疯子。据说,后来有位故人认出朱耷,将他带回家调养了一年多,才终于恢复了正常。

病愈后,朱耷彻底还了俗。为了躲避权贵,他又开始了隐居生活,游走于南昌附近的几处寺庙、道观中。朱耷最常去的是滕王阁附近的北竺寺。北竺寺中有位澹雪和尚,也擅书画,两人常一同切磋探讨,还在寺院的墙壁上作过大画,交情很深。与朱耷一样,澹雪性格倔强,“狂大无状”,后来因为得罪了新建县令方峨,惨死在狱中,不久后,北竺寺也被毁了。

僧友离去,居所被毁,朱耷开始外出云游。62岁时,他在章江门外给自己搭建了一座破陋的草屋,题名“寤歌草”。

澹雪被害死后,朱耷更仇视满清朝廷的统治,又反抗不得,于是题了一个“哑”字,立于草堂门前,与旁人一句话都不说,只点头、摇头或笔画手势来交流。据说,朱耷原本是“善诙谐,喜谈论,娓娓不倦,尝倾倒四座”的人,但此时唯独喜与人饮酒,醉酒后怮哭不已。

朱耷居住在市井乡野,作画颇多。邻里求画,他从不吝惜笔墨;但达官贵人花再多钱,也求购不得。当时,有个武人要朱耷去府上画画,不画不让回。他便在大堂上拉屎撒尿,弄得这位武人无可奈何,只得放他走。

此时朱耷笔下的物件也已不再是单纯的写实,而是充满了倔强与不羁——于是便有了白眼朝天的鹿、单足独立的鸟、离根飘零的荷花,它们常被放置于画纸上的一角,配以大量的留白。他画孔雀,只有三根翎毛,丑陋不堪,以此暗讥清朝权贵,因为清朝高官都戴着“三眼花翎”;他画松树,病病怏怏、东倒西歪,透出一股冷峻凄清。郑板桥在题他的画时就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朱耷也擅作诗。他的画晦涩难懂,题画诗便成了后人解开画意的钥匙。比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朱耷画了一幅《古梅图》(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树的根茎露出,树枝光秃秃,寥寥点缀几朵梅花。画上题了三首诗,其中一首是“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他借元初遗民画家郑思肖,在南宋灭亡后,画兰花露根的典故,隱喻“土地都被人抢夺去了,你难道不知吗?”的亡国之痛。

画上的签名也体现了他的思想感情。朱耷常在落款处画一个圆圆的“三月十九”,远看像个“龟”字,因为1644年农历3月19日是明崇祯皇帝殉国的日子,他借此来怀念已经逝去的朱家王朝。而朱耷以草书书写的落款“八大山人”,看上去好似“哭之”“笑之”,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追求自在生活

朱耷一直到死也没能改变自己与明朝的命运。不过,可能是因为看淡了世事,心中激愤逐渐平复,从69岁开始,他慢慢归于平静,开始追求富有乐趣的自在生活。一首题画诗便能说明这种心境的变化:“斋阁值三更,写得春山影,微云点缀之,天月偶然净(题于《春山微云图》,1696年)。”

关于这段生活经历,记载最多的是朱耷与友人的互动。他虽爱喝酒,常佯装疯狂,但对朋友却推心置腹。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曾应博学鸿词之召的文人邵长衡路过南昌,经友人介绍认识了朱耷。那晚风雨大作,两人同宿,用笔谈心,直到深夜。后来,邵长衡写了一篇《八大山人传》。

晚年与朱耷最交好的是石涛。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石涛在扬州新建了“大涤草堂”,写信请朱耷为他画一幅“大涤草堂图”。朱耷收到来信后,立刻给他画了一幅寄过去。石涛接到这幅画后,高兴地在画上题了一首长诗,盛赞朱耷的技艺天赋。两人还曾合作画了一幅山水《兰石图》。在画中,朱耷先画兰,巨石向右拔地斜立,一丛兰花从石角展开;石涛后写竹,题“八大山人写兰,清湘涤子补竹。两家笔墨源流,向自独行整肃”。意思是,两家虽各成一派,心灵却是交融的。

朱耷独自作画时,狂怪、冲动的气势也收敛了不少,而是表现出酣畅秀健的风格。此次参展的《猫石花卉图》,就是他“圆融冷意”的代表作之一。“画中的猫咪不再缩脑袋、翻白眼,而是眯缝着眼睛,好似懒洋洋晒着太阳。被生活化的猫,展现了这一时期八大山人心性的沉淀。”王琥说。

在此次书画展上展出的还有“八大后期”的书法作品,比如他71岁时行书的《桃花源记手卷》。在故宫书画院整个展厅中,驻足于这幅作品前的人最多,记者看到,有位年长的参观者,干脆伏在玻璃挡板上,静心临摹起来。

“八大山人在世时,名号就已经打响。他在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时,又自辟蹊径,是创新之举。清初,活跃于画坛的是所谓的‘正统画家,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组成的画派)为代表,他们崇尚摹古,徇于程式。而‘四僧挑战的正是这股风潮,也正是因为‘四僧,尤其是狂狷的八大山人,画坛逐渐展现出一种恣意纵横的精神状态。”王琥说。

在之后的300多年间,八大山人的画声势越来越大,价值越来越被认可。清代的扬州八怪,民国的吴昌硕,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张大千,凡是奔放写意一路的画家,都受到他“惜墨如金、写意传神”画风的影响。因此,他也被后人称为“中国画一代宗师”。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石涛南昌
南昌舰举行“大洋成人礼”
图说书法(179)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
《苍松秋色》
洗礼
苦闷后的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