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

2017-06-10 03:23杨梦迪
考试与评价 2017年9期
关键词:楚地浪漫主义抒情

杨梦迪

字典里解释——敢为人先:“敢”,勇敢、胆量;“先”,先知先觉;即指比别人早预知的事情,果断地作出相应的决策,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敢为人先,并不是逞一时之意气,不计后果地作出决定或者做事,心怀天下,情系万家,虚怀若谷才是敢为人先的释义。荆楚之地,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便也酝酿成了楚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楚地敢为人先的风度。

楚文化独树一帜,是中华文明中闪亮的明星。湖北武汉,更是自古以来就有“唯楚有才”美名的文化大省,楚人敢为人先的精神,自然也体现在文教上了。

时间倒流到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首先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学成归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不知多少仁人志士投身祖国的改革,为摧枯拉朽的中国注入了新的血液,这正是楚地千年来萦绕的敢为人先精神的阐发。

湟湟武大,巍巍珞珈,武汉大学的历史要追溯到近代,1893年清末,正是“张文襄公督鄂”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正是拥有心怀天下,眼光独到,想到要启民智,开民心的敢为人先精神,才有了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

从1902年起,在张之洞的筹划下,湖北全省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革新工作,以此为起点,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开始瓦解,一个带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地区性新学制体系在武汉逐渐形成,到1903年,在武汉武昌阅马场,湖北幼稚园创办起来了,这是湖北省的第一所幼稚园,更是全中国的第一所幼稚园。它的创办,首开我国幼儿新式教育先河。古时蛮夷的荆楚之地,凭借着它敢为人先的精神,竟是创建了无数个中华之最。

楚地文人大家,也是不少的,在这些文人身上,书生特有的淡雅,豁达不少,更是多了一分不惧风雨的武人特性,究其根本,自然与敢为人先的精神相关。

闻一多先生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是个不折不扣的楚人,从他身上看,楚地文人的敢为人先精神可见一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先生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闻一多先生身上承载着太多太多,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人们,正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的脊梁。从闻一多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不惧牺牲,心怀天下的敢为人先精神。

浪漫中沉沦

浪漫诗派是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出现的诗歌流派,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初期白话诗派重写实不重想象,重说理不重抒情的一种反叛,更是一种表现五四思想解放,狂飙突进、反权威的精神的历史必然。浪漫诗派在内涵上注重破坏与创造、着重自我表现;形式上注重自由、想象与情感的抒写。“浪漫中沉沦”这一主题主要想探讨的就是浪漫诗派中两位影响较大诗人抒情方式的差别。

郭沫若、冯至同为浪漫主义诗人,但郭沫若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冯至是校园诗人,其早期诗集《昨日之歌》便是他在北大时期创作的,但其文中对自己感情的抒发,对现实人生的感慨,不免带有浪漫主义的诗风,是感伤浪漫主义的代表。积极浪漫主义正视现实,敢于批判,矛头直指黑暗;感伤浪漫主义则偏于逃避现实,侧重表现生的悲哀。郭沫若的诗大多偏重直抒胸臆,拥抱现实,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地表现出来。例如《炉中煤》中“煤”这一意象便是诗人的形象,“年輕的女郎”则是诗人所深爱的祖国,在比喻中直接抒发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啊”等叹词的分段运用,也体现了郭诗典型的内在律的特征,情绪自然的消涨,使诗歌风格奔放、情感明朗。再看《天狗》每句都以“我”开头,诗中“我”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这更是将大胆地、直接地抒情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是由于诗人对情感的極端的放任,注重情感的表达,相对又忽视了诗艺的创造。冯至受郭沫若的影响很大,但是两人在惯用的抒情手法上确有很大不同。冯诗带有一种孤寂感伤的诗风,他不赞成情感的直接流露,习惯节制的抒情,将情感的表达放到叙述中、放到客观事物中,将感情形象化。鲁迅曾赞冯至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常选用如《在阴影中》中地狱、暴风;《蛇》中的蛇;以及绝望的宇宙、孤寂的星球、孤云、孤舟、死亡等凄苦的意象,托物言情,以外表的冷来表现内在的热,是一种“暖水瓶”式的抒情。同时,冯诗的诗歌格式多用半格律体,便于节制的抒情。

郭诗与冯诗在抒情上的不同,与时代背景也有巨大的关系,郭自己后期也再没有创作出《女神》这样张扬、狂放的作品了。两人的诗虽各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都属于浪漫主义的诗歌,虽选用不同的抒情方式,但所抒之情都十分热烈,异彩的诗情令人沉沦其中。

猜你喜欢
楚地浪漫主义抒情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春 日
乡愁
会抒情的灰绿
简论抒情体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