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创意教学:一个公园,三种写法

2017-06-12 23:01许海琴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写景景物

许海琴

窃以为,写景,是写文章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它考察的是一个“作者”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文章建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能够将写景的文章写得好,这个人的写作功底肯定是不错的。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学生最为欠缺的就是写景的能力。笔者今年教四年级,一看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不禁如获至宝!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这一训练组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虽然同为写景,但是却风格迥异,完全不同。笔者以为,这恰恰为孩子们做了写景的三个不同的鲜活的例子。为人师者,不能放过这大好的让学生“习得的时机”。而离我们学校不远,就是温州有名的“九山公园”。这九山公园有湖,有山,有塔,花草树木更是种类繁多,一个“以教材教写作”的念头陡然而生。于是,“一个公园,三种写法”的创意教学就此展开,并取得了良好的习作效果。

一、指向习作,创意解读,搭建多元平台

語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第一篇课文《桂林山水》,结构四平八稳,句式整齐划一,首尾都以诗文引用的方式进行引入或者总结升华,其中从“山、水”两个方面进行了桂林山水风光的浓艳的描述,我将这篇文本定位为“写景文章的第一式”,让学生进行较为僵化的仿写。

指导流程:学习课文《桂林山水》,学习作者抓桂林最有特色的山水的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游览九山公园,思考九山公园最有特点的景是什么——做思维导图,当堂成文——作文讲评,针对不足修改——升格作文

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是一篇按照游览顺序一路进行的风景游记,和《七月的新疆》两篇的叙述方式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虽然都是移步换景,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记金华的双龙洞》描述性的语句比较多,语言更加朴实,对于一路上的景色,都详尽地一一道来。

指导流程:学习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了解写作顺序——回忆第一次游览的路线,画好思维导图——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作——指导修改,升格作文

这次的写作,要求写出我们的游览路线以及路上的景物,从学校出发进入九山公园的南门,再一路游去,从北门出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游览路线。

第三种写法是根据《七月的天山》的文章构段方式以及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浓郁而不失清新的写景方式)让学生更进一步仿写。第三次写作《九山公园》,因为《七月的天山》是横向纵深的写景方式,而我们的九山公园中有一座松台山,从山脚到山顶,景色也不尽相同,于是,我让孩子们在放学的时候,由家长带领,登一次松台山,写作《早春登松台山》。

二、即时生成,多次修改,提升表达能力

“一个公园,三种写法”的训练历时两个星期,孩子们在这样的习作练习中真真切切感受到“角度不同,习作不同”,写景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更重要的是在分次的习作中,笔者还及时抓住了学生每次习作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锻造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解决“句式僵硬”问题

在仿《桂林山水》写《九山公园》时,学生常见的缺憾是:不会概括风景的特点,有些学生则干脆将桂林山水静、清、绿的特点照搬过来,变成了“九山公园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我将这个句式在投影上进行展出,学生马上乐了。我启发学生:这是九山公园的景物特点吗?九山公园的山有什么特点?

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我们仿写,不应该是僵化的生搬硬套,我们可以模仿作者高超的构段方式,但一定要实实在在地紧扣景物的特点。比如:

九山公园的山真温柔啊,它们一座座并不高大,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绒团,像一朵朵绿色的小浪花;九山公园的山真绿啊,春天固然是绿意蔓延,即使是寒风凛冽的冬天,山上的草木也是一片葱郁;九山公园的山真有活力啊,山间常常可以看见可爱的小松鼠。它们毛茸茸的尾巴像个大大的枕头,双眼亮晶晶的,样子萌萌哒。

我还告诉学生,除了写九山公园的山和水,我们还可以别出心裁地写九山公园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公园里的花,公园里的树,公园里的草。这样一指导,学生的思路拓展得更宽了。

(二)解决“顺序凌乱”问题

“相较于文字,大脑更乐于接受图形类的信息”,思维导图利用大脑的这一特点,更加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更有利于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做到“胸中有丘壑,笔下任吞吐”,指导学生“布局排兵落落大度,细节点滴细致入微”。

在写景的过程中,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就是行文的顺序,他们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毫无章法。在学习这三篇文章时,我着重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文章脉络进行清理。比如《七月的天山》的思维导图:

在指导学生写作《早春登松台山》时,写作前,我要求学生先画好思维导图,要做最细致的描绘。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写作就更加有条有理,而且,笔下的景物也更加细致。学生周鹭洋这样写道:

早春二月,最快乐的就属和妈妈一起登松台山了。

山脚下,春意仿佛才开始萌动。放眼望去……

但这时的草却不像树那样,已经冒出了许多或浓或淡绿色的叶子。冬青树丛上,“鹤立鸡群”般的新长出的叶片竟然是红色的,这些红深浅不一,深的是梅红,浅的是粉红,像彩霞,像烈火,更像花朵。红色的新叶点缀在绿色的老叶里,显得格外显眼。

再往山上走,我们渐渐感受到更深的春意。

……

走过长长的116级石梯,七层的“净光塔”赫然窜入眼帘。

……

站在高高的塔顶,风轻抚过我的脸颊,暖暖的,啊,春天已经在我们身边了。

文章条理清晰,记叙了自己从山脚往山顶攀登的过程,在这其中,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选取其中有特点的一两种景物重点描写,整篇文章行云流水,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三)渗透“写作小技巧”

除了课文篇章布局的学习,这三篇写景的文章中也有很多的小技巧,值得让学生模仿、领悟、内化。比如《桂林山水》一文,用诗句开篇,又用诗句结尾,特别有诗情画意,有的学生就在文章结尾学会了“温州忆,最忆是九山”,也有的同学写“在我们温州,人人都喜欢去九山公园游玩”。在《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中,则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样的排比句写出变化的景物的特点,在《七月的天山》中学作者用“像……像……像……”写出拥有多个形态的景物的特点,并学会别具匠心的“人与景物”之间的那种合二为一的交融之感。语文教材中,像这样运用修辞手法的地方还有许多,我们要认真钻研文本,极力挖掘教材中的修辞亮点,引领学生赏析、品味,并在感悟精彩中学会表达、学会运用。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能力必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用三篇文章教学三种写景方式,练习用三种方式写同一个公园,景还是同样的景,但是因为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选取的景物不同,安排叙述的方式不同,显现出了不同的表达,这就是我的“一个公园,三种作文”。“教材是一个例子”,我就地取材,将这三个例子做最详尽的演绎,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写景方式,在这样的“举三反一”的练习中,使语用的生成更具可操作性,进而使学生在语用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切实提升习作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写景景物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桂林山歌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写景成语连线
如何写景(一)
写好家乡的景物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溯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