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习作『读者意识』的归位

2017-06-12 22:58陈明亮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猕猴桃语境交际

陈明亮

儿童在习作中面临着诸多问题,而问题的实质在于儿童现有的经验水平与“这一次写作”所面临的写作动机、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之间存在落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发挥“读者意识”的特殊作用。因此,本文将围绕“读者意识”的价值和设计路线来展开论述。

一、从“三个问题”看写作中“读者意识”的价值

(一)神奇的“三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读一读两篇孩子的课堂习作。

我们的学校(一)

你们那小小的身影是否在眺望,在眺望着那远方的学校?你们那小小的心灵,是否在想象,在想象着那崭新的学校?来吧,让我们手拉手,看看这美丽的校园。刚刚踏进大门,你会看到门前石头上那三个大字,那是学校的校训,你们要铭记于心!往前就是教学楼了,你们看见灿烂的微笑,听见朗朗的读书声了吗?闻到芬芳的花香了吗?那是在迎接你的到来哟!再往前走就是操场了,六年中你们在这里挥洒汗水,奋力奔跑过的。夏天,道路两旁的一排排香樟树枝繁叶茂,绿树成阴。在微风吹拂下,一片片碧绿的树叶像一面面轻轻摆动的扇子,给正在树下上体育课的小朋友,送去阵阵清凉;又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为正在树下写生的小朋友喝彩鼓掌。往左转,就是艺术楼了,这是学习音乐、绘画的地方,相信小朋友们一定会喜欢这里的。这就是我们的校园,一个美丽而又温馨的校园!

我们的学校(二)

学校正门口的石碑依旧挺立着,像是一尊守护神,它不知经历过了多少风霜了。教学楼经过改建和装修已经焕然一新了,更新了设备,电脑、电子屏幕、广播系统一应俱全,充满了现代化气息。哦,或许您还不知道吧,学校里的学生一届比一届多,一届比一届可爱能干。学校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除了过去传统的运动会,还有每年举行爱心义卖、每月观看电影、每周班级风采展示、新年音乐会等活动,学校里充满着爽朗的笑声,飘荡着甜美的歌声。学校的社团也搞得有声有色,合唱团的队员们已经多次在省大剧院的舞台上献唱,我们的篮球队是县小学生篮球联赛的五连冠。我们爱这美丽的校园,她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是我们的精神乐园。

读完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到同一主题的两篇习作在材料选择、语言表达上竟是如此迥异?如果说这两篇习作取自于同一堂习作指导课,会不会更让人惊讶呢?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类似这样的作文题目,孩子的习作几乎是大同小异的,因为越是熟悉的事物,越是不好写,更不用说要写出新意,写出真情实感。那么这堂习作课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呢?笔者先来简要叙述一下课堂故事的来龙去脉。

这是郑桂华老师的一堂习作指导课。这节课的启动性活动是以“我们的学校”为题,让学生思考3分钟左右,列出自己想写的材料。因为是高年级的孩子,对校园非常熟悉,像校园建筑、景物、校园里的生活片段,都是容易想到的材料。一般教记叙文的选材,到这一步已经算完成任务了。但是,接下来的活动却是郑桂华老师引导学生反思,进行头脑风暴,她依次向孩子们提了三个问题,巧妙地打开了他们的思维,于是就有了上述习作的诞生。

下文要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故笔者逐一将之列出。大家也可将这三个问题与上述孩子的习作对应起来读读,看看它们在哪些点上改变了儿童固定的写作思维和表达方式。

问题一: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想想你的出发点是什么?

问题二:如果这篇习作是给一位即将进入本校的一年级新生来读,你打算怎么写?

问题三:如果这篇习作是给一位离开本校多年的老校友看,他很想知道母校现在的情况,你又打算怎么写?

(二)由“三个问题”引发“读者意识”的教学价值辨析

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展开思辨。

第一个问题在于引导儿童反思写作的目的。写作的一个目的当然是抒发自己的感受、叙写自己的见闻,但是,写作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是与他人交流,是为了影响外界,或感动他人、说服他人,或告诉他人一些知识等。与表达自己相比,这个目的显得同等重要。为交流的写作的关键就是要关注读者的阅读需求,而这一点往往也是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最缺乏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让写作有了明确的“读者意识”。同样一件事,写给不同的读者,内容应不一样,这就是“读者意识”。儿童心目中有了“读者”,就会考虑“读者”对这篇文章的期待,包括已知道哪些信息;也会考虑这篇文章应重点介绍哪些内容,谈论哪些问题;也会考虑这篇文章的哪些内容或段落可能会激起读者共鸣,怎样能强化读者共鸣的效果。儿童心中有了不同的读者对象,写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就有了区别。

对照郑桂华老师的“三个问题”,反观当下的作文教学,虽然目前的课标中有“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第四学段)等交际写作理念,但长期以来,我们追求“立意深、选材精、结构严、语言美”为写作教学目标,注重文章的制作技艺和表达技巧,忽视写作的交际技能和读者意识培养。孩子们往往不能真切地知道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作文的读者是谁,读者关心什么,希望从自己的文章中读到些什么。于是在内容选择、语言表达、文体样式上就产生了较大的盲目性。“读者意识”的淡薄也是造成当前学生“不愿写作文”和作文成为“老大难”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价值又何在呢?首先,重视“读者意识”有利于儿童清晰地了解习作的任务。读者的存在,使儿童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而写、为谁而写,以及需要写什么,而这些为儿童完成习作任务提供了脚手架。其次,培养“读者意识”有利于儿童养成严谨的写作态度。清晰的写作任务、明确的写作对象,能让儿童真实地感受到写作的目的和价值,他们“为使对方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有意识地选择、调整不同的表达方式、方法,考虑和体会读者的心情、感受、接受程度等,从而采用最合理的表达方式来达到写作的目的”(王荣生语)。这样的写作过程,有利于儿童养成严谨的写作态度。第三,强化“读者意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表達技能。在传统的写作活动中,学生是为完成作业而写作,是为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写作,处于被动写作的状态;而“读者意识”理念下的写作,儿童融入交际语境,承担起主动表达的写作者的角色,并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地去发展角色体验,考虑选择与之匹配的内容、语言、语气等因素来完成特定的表达任务。这样针对性的写作,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技能。

二、“读者意识”观照下的习作教学策略

上述案例表明,如果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能适时培养儿童的“读者意识”,为其精心设计写作的支架,将对儿童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探索,谈一谈如何培养儿童的“读者意识”。

(一)设计习作情境,启动儿童的内在言语表达机制

交际语境写作论认为,写作行为可以看作是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营造具体真实或拟真的习作任务场景,让儿童自由表达与交流,是习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笔者以为习作任务情境是写作启动、推进、完成的最根本动力。设计习作任务情境必须基于儿童真实的生活或拟真化的生活。

1.真实的习作情境

真实的习作任务情境是接近或等同于真实生活世界本身的“情境”。这类任务情境是“发现”和“利用”现实生活的“现成”的写作课程资源,使习作回归其运用的实际情境中。对孩子而言,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着许多可以转化为写作学习契机的问题与任务。教师如能利用好这样的习作契机,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既可以降低习作的难度,又能激发儿童乐于表达的主观意愿,从而增强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教学时,笔者从培养儿童的“读者意识”出发,设计了富有情趣的活动——“猜猜他(她)是谁”,引导儿童学会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课堂分三个板块来指导儿童写作:

第一板块——第一次猜,发现问题。笔者先朗读一篇习作,让大家猜猜是谁。“他是个男生,高高的个子,小小的眼睛。他喜欢踢足球,一下课他就和伙伴们到操场上尽情地踢球,踢起球来啥都忘了……”学生们显然猜不出是谁,当然也发现了作文的问题所在:描写不具体,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缺乏人物的个性特征。

第二板块——第二次猜,归纳方法。笔者又朗读另外一位同学的习作,让大家继续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猜出来的。“他是个急性子,生平有两大‘快。一是走路快。低着头,弓着腰,身体向前倾,两腿跨着大步子,一边走路一边思考问题,如果你和他并排出发,一定会追得气喘吁吁。二是吃饭快。去食堂吃饭,大伙儿刚坐下来嚼上一口,这家伙已经半碗米饭下肚,还不时抬头瞄一瞄。如等你再夹上一口菜,再看他的盘子,早已一扫而光,干干净净,真乃‘饭神!”孩子们很快就猜到了,原因就在于人物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第三版块——牛刀小试,第三次猜。笔者让儿童选择班上的一位同学进行描写,要求不写出姓名,不提绰号。写完后,笔者将孩子们的习作一一投进纸箱里,再让他们随机抽取后朗读,猜猜他(她)是谁,儿童兴趣盎然,从中又穿插读者与作者互动点评环节,既让儿童看到自己习作中的优点,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并得到了中肯的建议。

以上的写作活动就是巧妙地将人物描写训练变成了一项真正的由动机支配的活动,这个动机就是要使读者读了作文后猜出其中描写的人物。在两次“互猜”环节,孩子们兴致盎然地体验了“读者”的需求与快乐。进入“生写生猜”环节后,孩子成为了写作者,心中想的自然是读者的需求,他们认真考虑怎样的描写才能帮助读者顺利地猜出所描写的人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表达。读者的肯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读者建议下的修改又提升了孩子写作的水平。这一真实情境的创设,使“人物描写”这一作文基本功的训练不再枯燥,变得情趣盎然。

2.拟真化的习作情境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写作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除了在现实的世界里同自我对话,与他人交际,还有一种状况,就是在虚拟的语境下,与不在场的读者或者读者群进行书面对话。这个过程,不像听、说,近乎人的本能,可以自然发生;虚拟语境下的习作是一种具有较高难度的语言技能,如果没有较强的目的动机,是很难完成的。笔者曾对人教版教材五、六年级的习作做了梳理,对虚拟语境下的习作内容做了统计和分析。

虚拟语境下的习作内容(第三学段):

年 级 篇数 习 作 内 容

五年级 2篇 “看图作文”

“二十年后回故乡”

六年级 3篇 “奇妙的音响世界”

“看新闻图片写故事”

“话题作文——学会生存”

上述习作都没有明确的读者或读者群,而且好几篇作文题材又远离儿童的生活。所以,需要我们二度开发习作内容,创设一些拟真化的、有现场感的习作情境,唤醒儿童真切的生命体验,让儿童把最鲜活的细节、触及内心的情感积淀,用笔写下来。

譬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学会生存”,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写作语境:前几天,英国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在电视上发布了一则野外探险的信息:

跟着贝尔·格里尔斯去探险

大家好,我是贝尔·格里尔斯,《荒野求生》里的探险者,我将教大家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现在,我将带着一支队伍进入到南美洲的亚马逊丛林进行探险,这里神秘莫测,危机四伏。这是勇敢者的游戏,想加入我们的队伍吗?那就跟着贝尔·格里尔斯去学习求生的本领吧!期待你精彩的表现!

而后,笔者通过播放视频渲染情境,小组交流野外生存方法等策略,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充满神秘、令人向往的情境,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这个情境贯穿了课的始末,孩子的交流、讨论和习作训练一直在这个情境中进行,为作文活动注入了情趣。

由此可见,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拟真的情境,只要能让儿童体会到写作的真正意义,就能激发儿童的写作热情,让儿童从“要我写”进入到“我要写”的写作心境中。

(二)创设交际语境,提高儿童的言语表达技能

通過以上习作情境的分析,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读者意识”的存在使得儿童习作有了方向感和动力感,能唤醒儿童的倾吐意识。更重要的是“读者意识”的存在还决定着文章的语言、文体和行为风格的选择。因为,语境决定并塑造了语篇,作者在交际语境中能够选择并创生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写作的内容、体裁、语言等,因“交际语境”而生成。

1.在交际语境中训练文体思维能力

写作是一种书面语篇构造,是有一定样式的。当我们下笔写作时,头脑中必然会出现交际对象,必然会使作品体现自己的交际意图,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于是我们根据这些来确定语篇文体。不同的文体要求不同的思维模式,要求不同的结构模式。如文学文体的构思以形象思维为主,其结构强调创新、求异;实用文体的构思多以逻辑思维为主,其结构多有约定俗成的模式。例如,荣维东老师在一堂《由“穿睡衣上街”说起》的习作课中,是这样训练儿童的文体思维的。课堂上以“上海市政府发布命令:“世博会期间‘穿睡衣不能上街”为话题切入点,引发孩子们展开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为读者写作提供了条件。接着,教师设置了以下几项交际语境,孩子可任选其一:任务一—— 以“世博会志愿者”的身份写一份“倡议书”,向“不文明的市民”发出倡议;任务二—— 以“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身份撰写一份新闻发言稿,向“普通市民”发布不穿睡衣上街的规定;任务三—— 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向政府表达不同的意见,写一封抗议信(也可以是网络跟帖形式)。当儿童完成习作后,教师还组织了一次“发布交流”活动,一是要求孩子用朗读呈现自己的作品,二是建议孩子在课后通过网络发帖或者投递给社会有关部门。这样的习作任务,是基于儿童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真实语境下的表达和交流。针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了建议书、新闻发言稿、抗议信等不同文体的写作形式,从而实现了特定意图的言语表达行为。

又如,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身边的艺术”教学为例,笔者就设置了如下交际语境来引导儿童进行多视角习作:①如果要向远在外地的长辈介绍你看到的一次艺术活動,你可以用写信的方式来告诉他们;②如果要向好友介绍根雕、泥塑的制作工艺,你可以用说明的形式来告诉他们;③如果亲历了一次有意思的艺术活动,有感而发,你可以选择用诗歌的方式写作。孩子可根据自身喜好,从提供的视角中选择一种,选用适合的内容与文体进行表达,这有利于儿童明确读者意识,实现创意表达。

2.在交际语境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功能性写作论认为,不同的写作目的,赋予作品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功能又决定着语言使用的不同风格特征。说得通俗一些,同样的话题,对小学生来讲,于成年人来讲以及对专业人士来讲,语言风格是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是由交际目的、对象不同而造成的。

反思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十分强调语言的“准确、简明、连贯”“具体、生动、形象”,这自然没错。可是,如果在交际语境下,语言可能就发生一些变体。同样是“人物描写”,如果你的交际语境是“寻人启事”,你的描写必须“简洁、清楚、抓住人物特征”,因为只有这样去写,你才可能找到那个人。这就与小说、记叙文中的语言有了很大的不同,“寻人启事”不需要带有感情色彩的、想象的、联想的语言形式。笔者曾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介绍一件物品”的习作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课前先让学生阅读有关猕猴桃的资料,课初让学生品尝猕猴桃并交流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内容,课中又设置了这样的交际语境:以小组的方式制作一个有关“猕猴桃”的网页,在网页上撰写200~300字的有关“猕猴桃”的说明文字。要求如下:

网页1——对象为小学生,应该包含哪些关于猕猴桃的信息,怎么介绍?

网页2——对象为农民种植户,应该包含哪些关于猕猴桃的信息,怎么介绍?

网页3——对象为社会大众,应该包含哪些关于猕猴桃的信息,怎么介绍?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学生完成了这样的习作:

猕猴桃生长在我国的南方,成熟的猕猴桃的皮是棕色的,薄薄的,上面长着许多细细的毛,用手摸上去毛茸茸的,像一个小毛球。剥开皮,是绿色的果肉,像一块翡翠。咬下去,露出了黑黑的籽,像一颗颗芝麻。味道是甜甜的,糯糯的。猕猴桃的营养可丰富啦!

—— 网页1组

评析:1组学生主要从产地、样子和口味等方面来介绍猕猴桃,语言浅白,形象生动,适合小朋友阅读。

猕猴桃结果早,单位面积产量高。嫁接苗定植后第二年即可挂果,第四年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按产地售价平均10元/公斤计算,则每亩收入可达10000元左右。猕猴桃种植地一般选择光照充足、靠近水源、雨量适中、湿度稍高地带,疏松、通气良好的沙质壤土或沙土,或富含腐殖质的疏松土类的丘陵山地做建园地为佳……

——网页2组

评析:2组学生主要从猕猴桃的种植技术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介绍,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语言简洁,能满足农民种植户的阅读需求。

猕猴桃保健价值高,鲜果富含稀有天然维生素和多种游离氨基酸及矿物质成分,既具有抗癌保健功能,又独具抗衰、排毒、嫩肤功效,被誉为“绿色美容师”,有‘红色软黄金之称。……

——网页3组

评析:3组学生主要介绍猕猴桃的保健和养生价值,表达中运用了一些专业术语,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适合成年人阅读。

由此可见,交际语境下的习作必须针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准确、恰当、有效地介绍适当的内容,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另外,除了教学过程之外,积极推动儿童习作的发表,利用墙报、班刊、博客、微信群等形式,扩大儿童习作的读者群,使儿童的习作与社会生活建立一定的联系,也能起到培养儿童读者意识的作用。当然,培养儿童习作时的读者意识,仅仅是对以往我们的训练缺少读者意识的反拨,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成效的一种策略,并不是说所有作文类型都需要特定的读者,这是需要向大家说明的。

猜你喜欢
猕猴桃语境交际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两块磁的交际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猕猴桃催熟日记
跟踪导练(三)2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养个猕猴桃做宠物(大双色图,排四面)
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