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

2017-06-12 11:36顾建梅
检察风云 2017年10期
关键词:被试富兰克林报酬

顾建梅

在这个以假乱真的时代,有人会睁着眼说假话,并千方百计地以假为真。更高端的是:你甚至都意识不到你脑中就藏着一个造假网点。

让假话成真

生活的水很深,往往你一不小心就被套路了,于是你不得不做一些或说一些与你态度或个人观点相悖的事。只是,事后你的感觉如何?当你那样做了之后,你的真实态度或观点有没有发生改变?什么也没有吗?好吧,可能真的没有。不过,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当你的行为与你的态度相反时,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原有态度及立场,以此求得与自己的行为保持一致。

斯坦福大学实验

1959年的斯坦福大学,修心理学的本科生正在学习一门心理学导论课,该课程的要求之一是你必须在这一学期内以被试身份参加三个小时的心理学实验。学校的布告栏贴着许多心理学研究生正在进行的心理学研究,不少大学生在其中一个耗时两小时的名叫“行为测量”的研究上签了名,这一研究是由费斯廷格和其助手卡尔·史密斯主持。最终,实验方确定了71名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低年级男生为实验被试。

像很多心理学实验一样,该研究的真正目的是对你保密的,因为如果你知道了研究的真正目的,你的反应将会出现严重的偏差,进而使研究结果无效。

你在规定的时间来到实验室。工作人员告诉你这个实验实际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因此你还会有一些剩余时间。恰好另有一些心理系的人正在就“作为被试的感受”这一话题做采访,所以,实验结束后你们会去接受访谈。

实验第一步:制造无聊

在你面前放了一只盘子,你被要求将装在盘子里的12个线轴盘全都转移到桌上,接着再重新放入盘中。循环往复做30分钟;然后,主试给你一块钉有48个方钉的木板,你的任务是按顺时针方向将每个方钉旋转90度,循环往复再做30分钟。你是不是觉得好枯燥:哎呀,这实验超级无聊呀!那就对了,要的就是这效果。这部分实验的目的在于让每个被试产生统一的消极观点。

实验第二步:障眼法

你被随机分配到三个组中。控制组的被试在完成任务后被带到另一个房间中接受访谈,对任务进行评价(当然是觉得无聊)。其余人则被引忽悠进入下一个环节。

主试假装在为你们解释实验目的,告訴你们每个人都属于A被试组,A组的人实验前不会得到有关实验的信息,但另外的B组在实验前会被告知:实验很有趣,很吸引人。注意:以上这些都是幌子,也就是说,这只是“故事的引子”。

然后,主试离开房间几分钟。回来后,他为难地表示:现在有个小麻烦,那个给B组传达消息的学生刚好病了,而他们很难临时找到替补。接着他很有礼貌地问你是否愿意加入研究,向正在等待的那个B组被试(其实是实验助手)传达信息。

实验第三步:创设认知失调情境

你同意后,主试给你一张标有“给B组”的纸条,上面写着“这很有意义,我得到了许多乐趣,并且过得很愉快,这很有趣,很令人兴奋”。然后你得到1美元或20美元,并被带到接待室去会见所谓“B组被试”。你们被独自留在接待室20分钟,随后主试出现,感谢你的帮助,并把你带到访问室进行访谈,以了解你对任务的真实想法。

这整个过程听起来有点儿复杂,但去掉障眼法后其实很简单:被试分有3组,一组为了1美元对任务的态度撒谎,一组为了20美元撒谎,而控制组则如实相告。

实验结果

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验的真正目的是比较这三个组的成员经过实验后对任务的原有态度产生了怎样的改变。

结果表明:控制组被试及获得20美元报酬的被试对研究任务仍持有低评价;而获得1美元报酬的被试则提高了对任务的评价,变得真的喜欢这个任务了。

这结果可能在研究者的预期内,但绝对在普通人的意料之外。因为按常理,人们觉得应该是获得钱多的人更愿意改变态度呀,为什么反而是只获得1美元的人自愿改变立场了呢?

认知失调与态度改变

对此,主持研究的费斯廷格是这么说的——通常情况下在我们的社会里,个人所公开表达的看法与其私下里的观点或信仰是相一致的。因此,如果你相信X,但你却公开主张非X,那么你将体验到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不适感。不过,如果你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公开主张非X是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如压力、奖励或者惩罚,那么你的认知失调将大大降低或者消失。因此,越将不一致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选择,你的认知失调就会越严重。

降低这种令人不快的认知失调的方法之一是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使之与自己的行为相一致。以此研究任务为例:你原本认为任务很枯燥,当你对别人说任务很有趣时,这叫口是心非。由于两者是矛盾的,导致你的认知开始失调。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你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获得报酬多(20美元)的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我是因为收了20元钱才对别人说谎的。因为感觉有较为充足的理由,口是心非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可对获取报酬少的(1美元)被试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较困难(为了1美元就值得说谎吗)?为消除心理失衡带来的心理压力,被试会重新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其中“我对别人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已覆水难收;但“我不喜欢实验任务”还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被试便不自觉地提高了对实验任务的评价。结果,得报酬少的人比得报酬多的人多地改变了态度,变得较为喜欢实验任务了。这种情况被称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因认知失调引起的态度改变。

读到这相信你已然了解“认知失调”是个怎样的存在了,不过这个存在感还是很低,那就再用个重磅级名人刷下存在值:

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有一次富兰克林很想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法院一个议员的合作,但这个议员是个铁石心肠的难缠人物。富兰克林了解到此议员的私人藏书中有一本绝版的稀世图书,于是就询问议员是否能把那本书借给他看两天。议员同意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正如富兰克林所描写的,“当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对我说话了(他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而且很有礼貌。后来,他还向我表明他随时愿意为我效劳。”

富兰克林把他借书所带来的成功归结为一条简单的原则:“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忙。”换句话说,要使某个人喜欢你,那就请他帮你一个忙——这就是富兰克林效应。

其实在这里,富兰克林只是巧妙的给那位议员下了个套,造成他的认知失调:你有一本绝版稀世图书、你不喜欢富兰克林,可是,你却把图书借给了他!

当议员把书借给富兰克林时,他的行为和他的态度之间发生了矛盾,产生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失调,他会尽力说服自己这个人是好的、值得帮助的,從而注意并强调其优点,淡化自己本来不喜爱他的事实。

当然,改变态度只是消除认知失调的其中一种方法。

消除认知失调的几种方法

以戒酒为例,人们大致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酗酒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1. 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酗酒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喝酒,我并不想真的戒掉)。

2. 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喝酒能促进我的人际关系并有利于睡眠)。

3.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良好的人际和睡眠比担心十几年后患肝病更重要)。

4. 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别的出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 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酒,即使别人请我喝也不喝)。

认知失调理论还有个最牛叉的地方:它有大批铁杆粉丝:世界末日信仰者。

“世界末日”的预言早在公元前2800年就已出现。人类最古老的世界末日预言记述在亚述人的泥碑上。距今为止,至少有30多个著名的“世界末日”预言先后产生又先后破灭。但,你以为世界末日没有如期而至的事实能令虔诚的信仰者放弃对世界末日的迷信吗?事实上,他们甚至会更虔诚。

一个UFO组织相信1954年最后一天世界将被淹没,只有本组织的成员才能被外星人的飞船拯救。这个组织的大多数会员都有着一部喋血入会史:辞掉工作、变卖家当、背井离乡……倾家荡产备战世界末日。12月31日凌晨终于到了,所有人都卸下身上包括拉锁在内的金属物品(据说会干扰UFO信号)静候世界末日的到来。

那一刻当然没有来。而原本孤芳自赏、远离媒体的UFO组织此时一反常态,积极接受媒体采访,并向先前嫌弃的“愚蠢的人类”传达他们“胜利”的好消息:“是我们的虔诚感动了上帝,拯救地球免于毁灭!”

真是末日虐我千百遍,我待末日如初恋……以前的你或者会认为他们愚不可及,冥顽不灵,但在读过此文后,希望你能宽容一笑:他们只是在经历认知失调。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猜你喜欢
被试富兰克林报酬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研究
灵魂歌后艾瑞莎·富兰克林离世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印刷工富兰克林
医生的最佳报酬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Positive Solu tions of Non linear Ellip tic Prob lem in a Non-Sm ooth Planar Dom ain
民族杂居区大专生学习社会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谁没领到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