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挂碍

2017-06-12 10:22吴秋发吴隽童
检察风云 2017年10期
关键词:筇竹五台山佛教文化

吴秋发++吴隽童

张伟笃信佛禅,皈依本焕长老,法名常新·觉圣。曾用名有张嵬、僧璨,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在天津美院任教十年,2007年加盟中国画院首届刘大为导师工作室人物画课题研究班,专攻水墨人物画两年,锁定生活在底层平民的生活。

佛教绘画中的罗汉形象原由印度引进,罗汉画像造型基本上都属天竺模式的胡貌梵相。五代两宋罗汉图广为盛行,一些画家开始取中国人形象来画罗汉。至北宋神宗时,罗汉像已成为当时所供奉佛教图画的代表样式之一,同时也经常成為文人士子观赏鉴玩的图画。由于张伟接触佛教文化20多年,一直以来喜欢佛教文化,并且在寺庙里参悟、创作。正是基于这种大彻大悟的“佛缘”决定了张伟的艺术选择,使他与禅宗佛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专注于罗汉佛像的弘扬与光大。从2005年开始创作正式转入这方面题材,把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和感悟一一注入到作品里。

中原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筇竹寺有著名的泥塑罗汉,称为“筇竹寺五百罗汉”,是蜀中雕塑名手黎广修等七易寒暑,呕心沥血精雕细塑而成。2009年冬张伟随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的画家一起采风时被大雄宝殿的动态逼真、栩栩如生的罗汉像震撼,决定一定要到筇竹寺来画这些罗汉,把黎广修的彩塑变成国画表现出来,为罗汉画艺术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010年10月再次来到筇竹寺,每天对着泥塑罗汉写生,体会黎广修大师当年制作这些彩塑时的情绪和背景,一年完成了100多张罗汉图。张伟还与五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立志与五台山佛教艺术、五台山佛教文化终生相随相伴。深入到山里的各个寺院,了解五台山的历史和五台山的发展进程,画了大量的速写,收集了历朝历代高僧的文字和图像资料。

张伟并非把佛教题材只当作绘画内容,而是真正地融佛心禅意于画中。要传神,重妙语,重觉悟,重心物合一产生的灵妙境界。在张伟的作品中,无论从整体把握的笔墨结构,还是对局部的笔墨处理,更多浸染着的是精神风采。

张伟的景德镇之行成为他文化苦旅新的起点。初来目的是画点小瓷器来丰富阅历、点缀画展,没有想到被陶瓷艺术的魅力吸引住了,一发而不可收。后来开始了大制作,他绘制过一米宽两米高的两套大瓷板,内容都是十八罗汉图,一套为清花,一套为釉上五彩,加起来总长度为五十米。这两套十八罗汉图各具特色,青花的笔墨浑厚、气势磅礴,弥漫着禅宗之气。釉上五彩既有传统中国画的风貌,又有瓷性的特有艺术魅力。

张伟作品采用写意的手法,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构图起伏跌宕,错落有致,疏密、节奏、浓淡,恰到好处,整个构图气势恢宏,内容上从地面转至水上,然后移位于空中,最后回归于平面,色彩浓而不艳,协调在一个淡雅和谐的色调中。笔墨特征雄阔、豪放、彪悍,根据情绪爆发不断地改变着笔下人物的形态,形象虽然怪异,却变形得有趣,夸张得有味,在诙谐中透出幽默,又不流于漫画化,既显超凡脱俗,又呈神通法力,且具有宽厚、慈祥、善良之人性。大幅度夸张变形和线条的豪放恣意是一致的,不仅仅是为了形式美感,而是为适应他对于艺术的精神性追求。

现代城市社会中,存在物欲横流、道德缺失、人事复杂、争夺名利的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压力、烦恼和痛苦。张伟意图在创作的作品中体现禅所提倡的出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态度,寻找到摆脱心灵迷惑和烦恼的方法。从佛教精华中找到安稳、平和的药剂,它可以让我们回归到内在的心性中,达到自我超越、与世无争的常乐久安的人生状态。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筇竹五台山佛教文化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筇竹寺
五台山
滇东北4种典型筇竹林凋落物的持水性
五台山掠影
往五台山(外一首)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五台山的冬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佛教文化的内在结构与价值取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