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渔村社会结构变化研究

2017-06-15 22:52张元星桑赞卿汤博雅李珍芸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渔村渔民渔业

张元星 桑赞卿 汤博雅 李珍芸

渔村是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挥了很大作用,因而渔村的建设发展也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进行产业转型和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差序格局并没有消失,反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转化。渔村之间发展不均衡,存在的一些渔业、渔村和渔民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渔业、渔村和渔民的调查得出现有的情况并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建议,使渔村能够更好的发展。

研究假设

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新观点的假设。

渔村人口结构变化,整体向城市迁移,渔村劳动力流失。现代因素进入渔村,对渔民的生计方式造成了影响,进而也对渔村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冲击。在渔村转型的过程中自我主义与长老统治的人际格局被现代化的人际交往模式所渐渐取代。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里的劳动力需求促使渔民进城务工。在渔民进城务工的过程中代际经济积累,继而促进了下一代的城市化進程。这种城市化达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对渔村自身产生影响。青壮年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了渔村自身需要的劳动力流失,从而使得渔村的发展受到阻碍。

当前渔村整体存在传统社会互动关系瓦解,地域文化传承存在断代现象。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渔村经济变化以及城市化致使渔村青壮年大量外流,人们需要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来维持自身的优质资源导致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互动逐渐被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互动代替,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互动成为主流,由此导致渔村传统社会互动关系瓦解。同时,由于传统社会互动关系的瓦解加上传统文化过于繁杂枯燥、传播方式过于单一以及现代人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下降的整体风气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地域文化难以传承,地域文化出现断代现象。

渔村可以根据自然资源、劳动力、政策扶持和地理环境等传统区位优势因素进行类型学划分,合理发展。每个渔村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发展驱动力,我们能够通过对渔村的历史文献资料、近年经济发展增速和政策颁布对渔村进行性质上的类型学划分。在类型学划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建构最优发展框架和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建议。对于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的渔村,鼓励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合理利用资源;劳动力富足的渔村,建议其分散劳动力方向——外出务工或扩大产业链;政策福利待遇优渥的渔村,动员其发展积极性,配合政策扶持进行发展;地理环境优越的渔村,考虑发展旅游业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在一定数量的调查中分出不同的渔村类型。

总体情况

根据100份问卷调查和6份问卷访谈,和两次实地考察,了解了龙王塘的现有情况和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出海打渔局面式微:被访谈者大多表示以往大船都是被大公司承包,且收益不错。但是现在大公司承包的船也开始变少,打渔的渔民也开始变少,渔民都是自主经营一条小船出海捕鱼。原因有以下几点:1.受金融危机影响,整个航运业发展受到冲击,破产的威胁仍旧笼着亏损过多的船东和运营商。船东需要选择更有经济效益的产业链来维持自身的运作,对于出海的整体资金投入减少,因此大公司承包的船也就变少了。2.海洋资源的减少。随着区域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海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现在乃至今后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渔民在龙王塘可捕捞海域内捕到的东西减少,而出海成本没有减少,但是出海效益减少了,出海的人也就减少了。3.与大公司的竞争。大公司从出海到捕捞到最后的售卖海产品,都是流水线的操作形式,承担的经济风险小于普通渔民。公司与渔民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是渔民在这种关系中处于劣势。

外地人直接从事打渔的更多,本地人更多的发展第三产业:当地大部分依旧以捕鱼为生的都是外来人口,当地居民直接从事打渔的很少,但是有一部分依旧从事与渔业相关的产业,例如开打鱼用品的商铺,贩卖海鲜。原因有:1.外地人背井离乡,经济追求不同。外地人来到龙王塘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寻求经济利益,打鱼的收入至少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庭开销。本地人经过几代人的资本原始积累,在龙王塘村有一定的固定资产,生活的压力小于外地人,也就不愿意从事危险性较大的捕鱼行业。2.可利用的血缘、业缘、地缘、趣缘、资金不同。本地人自小在渤海区域边长大,耳濡目染的受到海洋产业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渔业的认识更深刻,能更好地借助自己的人脉、资金等资源来帮助自身发展。3.本地人的城镇化。如今国家大背景下是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龙王塘作为一个渔村也面临着城镇化和产业转型的冲击。

文化传承的断层:当地居民除打鱼外还有别的经济来源,对渔村文化的认知度不够,部分居民已经离开了渔村,来到城市生活。原因如下:1.传统渔业危险性高,受天气以及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大部分人不愿意让后代继续从事此类会威胁到生命安全的职业。2.传统渔业的收益降低,村民追求更具有经济效益的工作。3.对自己所生活的渔村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身份归属感。村子本身也没有立足于渔村发展的文化氛围,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使得文化在传承方面存在代际断层的情况。

龙王塘还是保持着原有的风俗习惯,仪式感较强:龙王塘村有与海有专门的节日,正月十三和六月十三要对海神进行祭拜。过年的时候要在船上贴对联,拜海神娘娘来祈福。北方地区还是不允许女性上船,认为不吉利,但是部分渔村表示在近些年,南方地区女性是可以上船的。

对海洋的依赖依旧存在:海洋依旧在龙王塘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村民依赖海洋。原因有:靠海吃海,有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有的是当做自己的食材;对原有的家庭生活状态很满意,不愿意有所改变,维持原样;对外界的一种抗拒性,认为离开了渔村自身很难立足;海洋带来的娱乐性,如和家人海边漫步、捕捞海鲜。

验证假设

龙王塘地区的人口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严重缺少,本地人向外地流失情况严重。数据显示在受访者中21-40岁占比45%;41-60岁占比30%;60岁以上占比25%。渔村老龄化现象严重。仅21%的人为当地人,说明了外地人是龙王塘村的主要活动人群。有机会会离开渔村发展的占58%,有机会也不会离开渔村发展的占42%,多于一半的人有机会会离开渔村发展。结合以上数据,可看出有一部分人对渔村基本满意,但是依然想离开渔村发展,体现了渔村居民的趋城市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断代现象严重,消极态度明显。数据显示,40.00%的人认为渔村文化应该被积极普及,48.00%的人认为无所谓,还有12.00%的人认为不应该普及。对传承渔村文化持消极态度的占比60%,结合受访者年龄结构,渔村文化在下一辈的发展中不容乐观。自己对于渔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调查中,34.00%的人认为自己对于渔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较差,63.00%的人认为对于渔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识一般,3.00%的人认为对于渔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很强,这说明渔村人民对渔村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渔村经济过于依赖自然资源,产业结构落后,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类型学划分,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数据显示,受访者中从事渔业生产的受访者占比63%;不从事渔业生产的占比37%。而其中的渔民从事渔业生产时间0-3年的占10.14%,从事渔业生产时间3-6年的占21.74%,从事渔业生产时间6-9年的占15.94%,从事渔业生产时间9年以上的占52.17%。大部分渔民都长期从事渔业生产,但是新鲜渔业劳动力后劲不足。

对策与建议

渔业和渔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渔业政策调动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是政策的供给者,应该制定并严格落实支持新渔村建设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新渔村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证、激励和诱导。政府要因地制宜,通過对渔村渔业资源情况的现状调查,进行科学海水养殖。处理好渔民与水产公司的生产关系,调整优化养殖的海域布局,科学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对海洋养殖规模严格控制,做到良性养殖,扩展外海养殖空间。

政府加大对渔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渔村生产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和资金支持,不断优化渔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要加强对于渔村的教育投入,改善渔村教学环境,提高渔村教师整体素质,扩大教师队伍。并且加大对于义务教育的宣传和巩固工作,确保适龄儿童能够及时入学并且完成学业。同时采取奖学金制度,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也要加强渔村职业教育和科技培训。从整体大环境出发,建设与渔村居民人口数量相匹配的文化设施资源,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的教育作用。

加大对于渔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的支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针对渔民的职业特殊性增加新的补助标准,提供部分免费检查和预防的卫生教育普及服务,建立与渔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渔村医疗服务。

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的经济发展。对于渔村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的渔民予以税收优惠,通过政策优惠来积极促进渔民主动转变传统就业方式,向高精尖方向迈进。渔村要与周围的村庄或者城市形成良性互动,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人才交流和劳动力互换的市场,规范人员流动政策,对就业服务机构行业实行统一的监管政策,切实有效的为渔村村民就业提供服务。

对渔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渔村的整体产业潜力。政府加强健康养殖的宣传力度,鼓励渔民使用新的养殖方法,最终建设科学的现代水产养殖业。政府加强渔民对于水产养殖病害综合防治的认知,鼓励渔民发挥该地区的业缘关系,打造品牌渔业;完善养殖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做到资源配置市场化、区域布局科学化、生产手段现代化、产业经营一体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积极发展垂钓等多种休闲业态,引导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抓好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充足自身的养殖业优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渔村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发展渔业进出口贸易,形成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多线并进的发展中又要有重心。确定重点发展的优势产品,建设成从生产到加工到出口的完成产业链,并且加强渔民对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同时要积极汲取国外的渔业发展经验,做到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政府提供渔村对外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拓展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实现互惠互利。

猜你喜欢
渔村渔民渔业
小渔村的变迁
意大利五渔村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