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真:语文教学要常态

2017-06-15 15:12吴丽丽
教育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课件文本作文

文 | 吴丽丽

归真:语文教学要常态

文 | 吴丽丽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理应是语文教学的常态。然而笔者发现,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或出于公开课“表演”的需要,或是应试教育的旧观念作祟,语文课常被搞得有失常态。

课件制作虚幻花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是要分场合的。我们发现,很多教学课件的首页无一例外的是一张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或秀美柔和、浪漫绝伦的风景照,加上鲜明醒目的三维立体动态文字;一些简单的文字说明,甚至是一个选择答案都要费尽心思地制作出带阴影的浮雕效果,再生成高分辨率图片导入到课件中;一些线条柔和的画面边框镶嵌着一大排色彩绚丽的动态按钮,把教学内容局限在小小屏幕中央。这样的课件可能一开始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喧宾夺主,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严重影响课堂效果。把多媒体课件设计得美观一些是必要的,但有一个尺度和场合问题,应服从服务于内容的表达,切忌本末倒置。

作文教学脱离生活

翻开学生的作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人让座,借同学橡皮,父母给自己送雨伞等老掉牙的素材仍然活跃在不少同学的作文中。材料陈旧,陈词滥调,原因是学生没有生活,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要让学生作文“活”起来、“新”起来,就要培养他们的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以独到之眼观察生活,只有写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感染别人。对此,语文教师应加强语文课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将生活与作文联系起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背作文、套固定模式等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作文教学,实在该摒弃了。

问题设计没有新意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基本上类似于“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你还读懂了什么”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搬到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没有用心去感悟课文,他们“读懂”的只不过是重复了过去的经验,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了问题。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由此,笔者不禁想到王宏甲长篇报告文学的《中国新教育风暴》中的一个案例,大意是说英美教育专家要到一所好学校听课,一位特级教师在好班上了一节足以让他自豪、足以让领导满意的好课。外国专家听了却不理解,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探索的过程,无异于取消学习能力的获得。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师生地位摆得不正

过去,我们惯于教给学生唯一的“标准答案”,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我们有的教师“矫枉过正”。学生回答问题时,一旦出现知识性甚至是思想上的错误,教师都不敢指出,美其名曰“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不能束缚学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是非不分。一位教师教《丰碑》一课,当学到将军知道了被冻僵的就是军需处长时,教师让学生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思想是高尚的;有的学生认为,军需处长忘我无私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位学生说,“老师,军需处长是管供应的,自己却被冻死了,实在是不明智”。老师想了想说:“你的想法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要独自思考问题。”目前的课堂上,存在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感受的现象。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从书面符号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具有个性化的,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然而,语文教学的人文特点决定了同时还具有思想教育的任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决定了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学生出错,教师要及时指正,当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准。

评价失真赏识过度

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上,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就称赞:“非常不错,掌声鼓励。”随之响起“啪啦啪啦”的掌声。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又在一片“太好了,真了不起”中得到了同样的“殊荣”。在教学进入精读阶段后,有学生朗读课文时读出了错字,而且也没有投入自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你读得非常精彩!”整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不断。在上《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说:“彭德怀在红军断粮的情况下,不应该把战功赫赫的大黑骡子与六匹牲口一块杀掉。彭总杀掉心爱的大黑骡子是忘恩负义,是对大黑骡子的不公平待遇。”教师听了这样的发言,竟对学生大加赞赏:“你的见解很有一番见地!”这种与文本价值取向相违背的观点,居然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这种激励性评价已经变了味了。

谁都知道,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掘文本的价值和内涵,通过文本要让学生汲取文化营养,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应该是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勿忘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在尊重文本价值时,勿忘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体验。因此,恰当的激励性评价应该是明确学生的回答具体好在哪里,是问题分析透彻,还是思维角度独树一帜,其他学生可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掌声鼓励”“太棒了”“真了不起”这些模糊语言。只有评价确切恰当,客观恰切,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才能形成真正富有魅力和具有价值的语文评价。

以上几个问题常见于我们的教学中。提出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是警醒自己,也是希望语文界同人牢记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不要在一波又一波的教改浪潮中迷失自我,应执着地去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境界,还语文教学的常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课件文本作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