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研究

2017-06-15 09:22刘晓寒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13期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优化措施影响因素

刘晓寒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许多高校尝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向研讨式教学模式转变。但是,随着研讨式教学在高校的推广应用,其教学效果与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研讨式模式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据此,针对高校开展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其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而提出改善教学效果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影响因素;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71

1对研讨式教学的认识

1.1研讨式教学模式界定

关于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谢平仄(1988)首次在国内提出研讨式教学法,他认为“课堂讨论”要力求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自主分析意识与思维。此后,郭汉民(1999)提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确立了研讨式教学新模式,拓宽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后来,吕梁、赵晓杰(2002)对研讨式教学进行明确定义,提出研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协同性教学方法。综上,研讨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老师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自主完成“研究”和“讨论”内容。其中,研究是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授课内容,讨论是指学生将自学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相互交流,从而达成学习上的共识。整个教学过程将“研究”和“讨论”有机结合,把研究作为讨论的基础,而讨论又增进研究深度;同时教师担任课上指导、引导和控制多个角色,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1.2研讨式教学的特点

通过结合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定义,可以分析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将其特点主要归为以下五项:

(1)探究性:研讨式教学需要学生在选择了自己要研讨的题目后,独立完成研究过程。而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索和收集资料,然后自己分析收集到的资料。探究,即“探寻”和“研究”。探寻能够让学生学会应用学术引擎搜索学术资料,学会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而不是教師直接将自己收集到相关资料直接给学生。研究能够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己不断的思考和分析,寻找问题的结果和答案,而不是教师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在这种研讨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了研究的能力。

(2)互动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几乎没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只是教师单向的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坐在课堂下听讲。而研讨式教学则使得课堂上信息的传输是双向的,既有教师将基础知识传输给学生,又有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反馈给教师。同时,也有了生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学生不仅会针对教师提出的研讨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而且又与其他同学形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帮助。

(3)灵活性:研讨式教学的灵活性是指课程教学不需要按照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等内容一成不变的进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高低、兴趣爱好或专业特长,设置不同内容的研讨题目。研讨式教学的灵活性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

(4)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接收教师给的学习资料、接受教师的结论和结果。而研讨式教学是让学生从研讨问题的选择、资料收集与分析到得出研究的结论等这些过程,都是亲力亲为,独立自主地体验与学习。在这种自主的学习下,学生获取到的知识和能力比被动从教师那获取要印象更加深刻。

(5)实践性:在经历了研讨式教学后,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了分析与思考,学会了研究的方法。通过研讨式教学获得经验,都可以在实践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付诸实践。

1.3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研讨式教学的探究性、自主性、灵活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五个特点也是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优点之处。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学生通过独立讨论、学习与研究问题,学生对于研讨题目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依靠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并得出专属于自己的新颖的答案。研讨式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研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性与思辨性的思维、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运用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去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1.3.1民主开放的研讨环境

从研讨式教学灵活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出发。研讨式教学的灵活性使得其课堂研讨的问题难度可以根据学生水平高低进行修改,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研讨题目,而不是逼迫自己挑战高难度选题。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外在学习压力和内在心理压力。同时,研讨式教学的自主性使得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利、学习权利和探究权利。而不是跟随教师的命令进行学习和探究。

1.3.2探究式学习方式

研讨式教学具有的探究性特点,即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和信息,教师不会将整理好的相关学习资料交给学生。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查阅书籍、搜集资料,通过阅读分析获取到资料,深入探究自己选择的研讨题目,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最后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在这样一种探寻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对问题和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整合资料的能力、逻辑严密思考的能力等一系列的研究技能,学生自主学会知识,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记忆,而不是像以往的死记硬背知识。

1.3.3锻炼创新能力

研讨式教学具有的实践性特点,这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将创新思维付诸行动,获得创新成果。研讨式教学是属于实践过程,强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时刻参与研讨,从前期的资料搜集,到研讨过程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环节都需要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实践活动。并且研讨式教学的研讨课题通常与社会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进展紧密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调查中锻炼、学习。研讨式教学的探究式与自主式学习、与教师同学的互动、课堂教学的灵活、民主开放的氛围等都是为了让学生首先具备基础的知识结构,同时学习信息搜集分析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而不是顺势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2影响研讨式教学模式效果的因素

鉴于研讨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作用,许多高校开设了研讨课,但在实践教学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研讨式教学的效果,需要找到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前人关于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总结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将高校开展研讨式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主要集中在选题原则、考核方式、教师角色、学生研讨积极性和课程组织五个方面。

2.1选题原则

首先,有关研讨式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刘伟(2008)指出教师应根据难易程度将研讨问题分为三大层次,其中第一层是基础性问题,目的在于教授学生掌握本学科或课程的基础性专业知识;第二层是思考性问题,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层是学科前沿性问题,目的在拓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其次,也有学者认为教学内容的选题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比如,刘曼西(1999)认为研讨内容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的焦点话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唐洪俊(2014)选择和设计研讨课题时应考虑要从多角度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与兴趣。因此,研讨式教学内容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课题选取上要考虑区分难易程度,问题层次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此外,Billings and Roberts(2006)的研究表明,研讨题目的类型对授课效果影响显著,开放式问题往往引发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的思考也因此更加多元化。国内学者张强(2014)也指出研讨题目在类型上要多角度化,尽可能兼顾争议性、假说性和综合性。所以研讨题目的选择也要具备综合性,题目的答案不应局限于一种情况,多种可能反而更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多角度想问题的能力。

2.2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影响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另一大因素。考核对于学生是一种激励鞭策的手段和方式,正确合理积极有效的考核方式對于研讨教学效果具有推动作用。而要想切实提高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完善考核制度,监管与激励并存。与研讨式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研讨讨论的积极性。

国内一部分学者认为研讨式教学应从多角度测评学生的综合表现。其中,刘曼西(1999)认为全面的考核制度给学生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会督促他们努力学习,并设计从四个方面对学生参与研讨式教学的表现进行考核,分别是撰写小组的研讨报告、进行小组课上汇报、课上提问以及参与课上回答问题。高春兰(2014)则将研讨式教学考核标准细分为四个维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分别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和研讨报告的成绩进行测评,并指出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性,考核指标、评判标准和学生的分数应对学生公开。

还有部分学者根据我国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关于考核方式的创新建议。李年终(2001)提出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考核方式中引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互评的机制。蒋跃(2011)也认为目前的研讨教学考核方式缺乏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无论是最后的研讨报告还是小组研讨成果的展示都无法全面反映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有关学生的前期研讨资料的准备、中间个人对于研讨内容的思考、小组内部的讨论情况和产生的创新观点,这些都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同时他还指出,以小组为单位的考核机制缺乏对个体学生的评估。例如,有些同学不擅长上台演讲,但在收集资料和课件制作方面贡献很大,显然小组整体考核忽视了该类学生的额外贡献,小组考核容易引起“搭便车”现象,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间接影响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效果。

2.3学生研讨积极性

学生参与研讨积极性的高低是影响研讨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深根固柢,学生适应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环境,听从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即可,而研讨式的教学需要学生主动思考进行讨论,所以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存在心理上的不适应;另一方面,一个班级的学生资质各不相同,老师想要在课堂上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存在困难。王根顺(2009)认为学生会受到“要面子”的心理因素干扰,还有习惯在课堂上跟着教师被动学习,以及没有深刻认识到研讨课能够培养思辨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造成了研讨式教学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张强(2014)提出生源问题影响学生研讨积极性的新观点,他认为学生研讨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成绩有正向联系。因此,相比于国家重点院校,一些地方高校吸引力不足,为了完成招生目标,有意降低生源入取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类学校的研讨教学效果。

3提高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3.1优选研讨课题

学生参与研讨的兴趣高低与积极性与教师所选研讨课题的内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对研讨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和研讨内容的难易程度都会对积极性有影响。学生研讨积极性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选择的研讨内容不够好,无法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Porter & Swing(2006)也强调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研讨话题选择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有极大的相关性。所以,教师考虑授课对象的知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优化课程的研讨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兴趣,并且难度适中的研讨课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发掘课题背后的内涵,设置开放性问题,为学生能够多角度、具有创新性地思考问题提供空间。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而且感兴趣的知识方面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授课学生群体的年纪不同,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设计研讨题目。对于大三年级学生来说,其知识储备较高,教师应注重研讨内容的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研讨积极性;而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大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在选择研讨内容上不应难度过高,而应更加注意研讨内容的广度,最好是贴近生活的问题,这样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研讨积极性。

3.2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导

教师在研讨过程中的指导对研讨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耐心解答学生问题和能够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方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作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大学阶段才开始接触研讨式教学,没有研讨学习的经验基础,不知道该如何开始研讨,研讨效率低,需要教师在研讨过程中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不应仅仅包括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还应参与到学生的研讨中,主动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建议: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进行研讨,避免学生在研讨过程中偏离目标,提高研讨效率;其次,教师应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最后,教师应在每次学生研讨后进行适当的点评,指出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改良建议,为学生的提高研讨能力、优化思维方式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导。

3.3营造民主的研讨氛围

教师应该在研讨过程中营造民主的研讨氛围。研讨式教学是师生间合作交流的过程,在一种开放民主自由的研讨氛围下,学生能够更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与交流,也有助于提升研讨式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能是过去的“一言堂”,打消学生研讨的积极性;而是应该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研讨氛围,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得以在研讨交流过程中开阔视野、激发灵感、创新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思考、创新能力的目的。

3.4激励不同类型学生参与研讨

学生自身的外向程度会影响研讨式教学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性格可以分为外向型学生与内向型学生。对于内向型的学生,需要教师在课上干预学生组内分工,向内向型学生分配多为发言、表达与交流的任务,促使他们在研讨课上进行相互交流、沟通,进而促进研讨教学效果;而对于外向型学生,他们的性格本身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不存在课上研讨障碍,教师可以给他们分配诸如资料搜集,幻灯片制作等课下任务,促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研讨内容研究而不是社团活动,进而提高研讨效果。

3.5优化课后考核机制

考核方式的有效性对研讨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果设计的合理有效是能提高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提升研讨式教学的效果。合理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自身学习效果和努力情况的一种反映。

合理的考核方式会激励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的努力表现,以获得更高的分数。因此,教师应该在研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公开公平,明确的考核标准,来对学生在即将开始的研讨课程中的表现起到指导作用。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应多采用小组整体考核和个人单独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来激励学生研讨。其原因是,虽然小组整体的研讨成果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成正比,但并不能完整反映每个学生的真实的学习情况,因此还需要教师参考自身观察以及小组成员内部互评结果来为每个学生单独打分。关于研讨打分原则,我们认为研

讨过程和研讨的成果同样重要。因此,教师应在课上着重记录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次数、思考问题的方式、最终研讨的结果等内容,作为课下研讨打分的依据。而在期末成绩分配上,教师应考虑适当扩大研讨式教学的考核成绩占期末成绩的比重来激励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春兰,班娟.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实施环节及其实效性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457.

[2]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2):108111.

[3]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7377.

[4]蒋跃,邓磊,徐生求.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1,25(4):306309.

[5]李年终.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872.

[6]刘曼西.如何将课堂研讨引入本科教学中[J].高等教育研究,1999,(01):9091.

[7]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467.

[8]吕梁,赵晓杰.关于研讨式教学的哲学话语[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23(4):1012.

[9]彭婷.大学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王根顺,付娟.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讨论课的主要问题分析[J].新课程研究,2009,(08):3940.

[11]谢平仄.“研讨式”教学法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8,(2):4648.

[12]张强,周文翠.专题研讨式教学与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4,(04):102104.

[13]Laura Billings,Terry Roberts.Planning,Practice,and Assessment in the Seminar Classroom[J].The High School Journal,2006,90(1),18.

[14]Porter,S.R.,& Swing,R .L.2006.Understanding how first-year seminars affect persistence[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6,47(1),89109.

猜你喜欢
研讨式教学优化措施影响因素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中国梦教育在伦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多元化研讨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