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实证分析

2017-06-15 14:23王留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国家统计局渭南调查队陕西渭南714000
关键词:分工测度省份

王留鑫(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国家统计局 渭南调查队,陕西 渭南 714000)

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实证分析

王留鑫1,2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国家统计局 渭南调查队,陕西 渭南 714000)

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集聚理论,选取我国26省1995年—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LQ指数和RCA指数的测算方法对各省农业的地区专业化进行研究,发现:(1)我国农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在承载就业和供给农产品上占有很大比重;(2)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历年的LQ指数和RCA指数对应标准差异指数的动态变动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在农业从业人员的转移就业上消化吸纳作用较强,而且三个地区在吸纳农业从业人员转移就业上的差异还在不断扩大;(3)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历年的RCA指数都呈扩大的趋势,但西部地区年均增速最快,说明西部地区农业在创造农业产值上的作用逐渐显现。基于以上结论,认为应制定规划,建立农业主产功能专业化分区;制定政策,建立中央层面的省际农业补贴机制;地区间的专业化与地区内的多样化相统一;培育农业专业化的多种类型和多种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农业专业化;专业化指数;功能分区

我国农业生产地域广,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大,加之农业在各地区经济社会中的比重各有不同,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大不相同,由此出现了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问题,这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提到。各地区依托不同的区位条件指导农业生产,分析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完善各地区农业生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又可实现各地区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善,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资源节约和效益提升,有利于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从以上诸多的利好来看,本研究对于各地区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测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结构大致如下:第一部分是对农业专业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述评;第二部分介绍农业地区专业化指数的测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三部分各地区农业专业化指数测算结果比较分析;第四部分针对前文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斯密认为专业化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但从古典经济学之后,因数学处理上的难度,专业化分工则被资源配置所替代而被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所边缘化,但在进入20世纪的经济学研究中,部分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专业化分工又重新回到经济学研究视野,其中代表性的有杨格(1928)[1]、施蒂格勒(1951)[2]对分工的研究,杨格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的思想,认为“分工一般取决于分工”,施蒂格勒研究了分工发展与市场范围和产业生命周期的相关关系。舒尔茨(1993)[3]从人力资本投资的专业化角度分析了农业报酬递增的源泉。关于专业化分工的理论研究已有不少,而对于专业化分工的测度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以及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济学者开始了对专业化分工指数测度方法的研究,比较典型的有Hoover指数(1936)[4]、克鲁格曼专业化分工指数(1991)[5]。国内也有学者在专业化分工指数的测度上进行了有益研究,如樊福卓(2007)[6]构建了更具一般性的地区专业化度量指标——地区专业化指数。如黄雯、程大中(2006)[7]和陈立泰、张先怡(2013)[8]分别用区位指数和克鲁格曼地区专业化指数测度了中国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徐圆(2008)[9]用Hovver专业化指数和Krugman专业化指数测度了中国工业的地区专业化程度。路征等(2010)[10]用区位熵指数测度了各地区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李萍等(2014)[11]用地区专业化指数对地区工业的专业化进行测度。赵勇、白永秀(2012)[12]用空间功能分工指数对城市群功能分工进行的测度。除了对专业化分工的测度外,还有建立在专业化分工测度基础上的对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如蒋媛媛(2011)[13]验证了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苏红键等(2011)[14]实证分析了产业与职能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

除了以上对第二三产业专业化问题的研究外,理论界逐渐开始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化研究,从所查阅到的文献看,国内有姚寿福(2004)[15]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率衡量专业化程度。因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和可得性,姚寿福选取各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比重或者各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来表示专业化程度,以农业不同行业(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来衡量农业的分工度。高帆(2009)[16]对国内农业分工演进综合指数的测算,根据分工所产生的迂回程度思想从物质资本迂回、人力资本迂回、专业组织推进、内部结构调整、外部劳动流动等五个方面来测度分工演进,并用31个省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分工演进对农民收入和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杨丹(2011)[17]利用微观视角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专业化与分工的促进作用,分别从农业生产环节分工、农户农业生产专业化意愿和行为等方面选取指标作为因变量,分析了农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因素,并实证分析了专业化分工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专业化分工指数测算用于二三产业较多,而用于农业的专业化测算却很少,所以本研究对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研究内容也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农业专业化指数的测算,既能反映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中程度,也能反映我国各地区农业在吸纳就业和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还能发现我国各地区在农业生产中的比较优势,对于建设全国农业功能分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作用。由此,通过对全国各地区农业专业化指数的测算,对我国各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

二、测度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测度方法

(二)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本研究选取26省(山西、黑龙江、云南、西藏和宁夏因数据不全,未纳入本研究分析)1995年—2014年的统计数据,农业就业人员来自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因为部分省份的统计指标在部分年份的变更,没有具体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考虑到数据的统计口径一致性和可替代性,就用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进行替代。本着统计口径数据指标相对应的原则,本研究选取农林牧渔业产值而不是统计年鉴中的第一产业产值,是为了和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相对应。本研究所取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省历年《统计年鉴》。

三、农业专业化的测度

(一)农业专业化分布动态研究

对各省从1995年—2014年历年的专业化指数分别进行测算,得出如下主要结果(见表1)。LQ指数和RCA指数在农业专业化指数的测算上各种侧重,LQ指数主要从就业方面进行反映各地区农业的专业化程度,而RCA指数则主要从农业总产出的角度衡量各地区农业的专业化程度。

表1 各省LQ指数和RCA指数历年总体变动趋势

从各省1995年至2014年LQ指数和RCA指数的总体变动趋势的三种类型来看,农业的就业功能和经济地位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在东部沿海身份以及个别中西部省份,农业的就业功能弱化,而农业的经济表现较好;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农业的就业功能和经济地位仍在上升。从各省经济发展程度及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分析,各省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其农业的就业功能和经济地位也就不同。

然后对历年各省的LQ指数和RCA指数进行简单平均,得出如下结论:

先从各省的LQ指数来看,LQ指数小于1的省份依次(按LQ指数的简单平均从小到大)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辽宁、广东、福建、山东。LQ指数大于1的省份依次(按LQ指数的简单平均从小到大)为:湖北、江西、吉林、河北、青海、重庆、新疆、安徽、陕西、海南、内蒙古、湖南、四川、河南、甘肃、广西、贵州。LQ指数从农业就业的角度表示各地农业专业化的程度,从LQ指数省份分布的情况看,LQ指数小于1的省份都是东部省份,LQ指数大于1的省份是中东部省份居多,说明东部地区的农业就业人数比重在下降,中部和西部的大多省份农业仍承担着较重的就业功能。

再从各省的RCA指数来看,RCA指数小于1的省份依次(按RCA指数的简单平均从小到大)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RCA指数大于1的省份依次(按RCA指数的简单平均从小到大)为:青海、重庆、辽宁、陕西、福建、山东、内蒙古、河北、湖南、湖北、吉林、江西、甘肃、贵州、河南、四川、安徽、广西、新疆和海南。从RCA指数中各省份的分布来看,RCA指数小于1的省份也皆为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RCA指数大于1的省份除了福建、山东外也皆为中西部省份。由此,说明东部地区农业产值在其国民经济产值中的比重较小,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产值比重仍很大,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很重要。

结合LQ指数和RCA指数进行分析,先从LQ指数和RCA指数大小的省份布局来看,其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三大产业结构的转换,而对于中东部省份来说农业则不管在就业的重要性,还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方面都意义重大。再从LQ指数和RCA指数的地域分布范围看,LQ指数和RCA指数皆小于1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这些省份不论是农业在承担劳动力就业还是农业产值的集中度,其专业化集聚程度都很低,在本省及全国范围来看,农业在这些省份的比重都很低,这也与现实的经济发展程度十分吻合。

表2 东中西部三地区历年专业化指数

(二)东中西部三地区农业专业化动态分布

按各省份所处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历年的LQ指数和RCA指数进行计算,如表2所示。从东、中、西部地区历年LQ指数来看,西部LQ指数>中部LQ指数>东部LQ指数,而且从整体看,东部LQ指数有缩小的趋势,中部和西部的LQ指数呈现扩大的趋势;从东、中、西部地区历年RCA指数来看,中部RCA指数>西部RCA指数>东部RCA指数,东、中、西部RCA指数都呈现扩大的趋势,但从RCA指数的年均增速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RCA指数的年均增速依次为2.95%、2.93%、3.12%,说明西部地区在农业产值上的增速较中部和东部地区快。从东、中、西部LQ指数和RCA指数的动态变化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产值都呈增加的态势,但与之相随的是,东部地区农业从业人数比重在下降,而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从业人数比重仍在上升。分开来看,西部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较大,农业对于农民就业作用依然明显。而从RCA指数来看,中部地区的农业产值比重较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巨大。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东中西部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三)东中西部LQ指数和RCA指数的差异变化

标准差异指数可以反映指标的变动趋势,通过计算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历年的LQ指数和RCA指数的标准差异系数可以反映出三个地区历年变动的趋势。从东、中、西部LQ指数标准差异系数来看,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从1995年—2014年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而其RCA指数标准差差异系数趋于平缓。这与图1中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历年LQ和RCA指数的走势是一致,这也与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有着紧密联系,东部发达,农业就业人数少,但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高,其农业产值在农业从业人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增加;而中部和西部农业就业人口还占绝对比重,但农业生产水平相较东部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从LQ指数来看,东部的LQ指数较小,而中部和西部的LQ指数较大,而从RCA指数来看,东部的RCA指数较大,中部和西部的RCA指数较小。

图1 东中西部三地区历年LQ指数和RCA指数的标准差异指数

四、结论及建议

从各省和三大经济区LQ指数和RCA指数的测算,以及各数据的相互印证性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集聚程度都比西部大,中部和西部省份的农业在吸纳、承载就业上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农业从业人数还占从业总人口很大比重,而且中部和西部省份的农业产值专业化集中度也相比东部大,农业在中部和西部省份生产总值的比重还很大,其产出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作用还很明显。为此,应根据各地区农业在从业人数和产值上的集中程度,结合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

(一)制定规划,实施农业区域主体功能专业化分区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程度和结构不一,不同地区,其农业生产功能和产品是不同的,应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市场供求因素,按照农业生产主体功能进行专业化分工,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区有比较优势、有特色的农业项目,实现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二)统筹布局,建立省际农业补贴协调机制

一方面,从政策上讲,制定支持农业大省的农业发展支持政策,从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其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国家层面的地区间农业补贴机制。农业的价值有一定的溢出效应,如某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供应全国需要,但农业产生的经济收益和上交的税收少,这样不利于激励其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应由中央统筹协调,以农业部、财政部牵头,建立省际(地区)间的农业补贴制度。根据各地农业专业化指数的测算各地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的集中度,掌握各地农业在就业、产值以及农产品供给,评估各地农业之于全国的贡献度进行补贴。这样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也有激励发展本地区的农业,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也可以集中精力发展二三产业。

(三)地区间的专业化与地区内的多样化相统一

依据省际间的地区差异性使得开展省际间农业的专业化,从宏观的角度看是这样,从中观、微观的角度看,亦是如此,如更小范围内的地区间也存在着差异性,这样亦可开展小范围地区内的专业化,使得与农业的地区专业化相伴随的是地区内部农业的多样化,如各地区开展的“一村一品”,就是地区间的专业化与地区内的多样化相统一的典型,这种地区内部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统一,一方面可以避免地区的专业化造成农业生产的同质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受市场波动造成的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四)培育农业专业化的多种类型和多种主体

农业专业化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应结合农业地区专业化培育出多种专业化形式与之相适应,如农业企业专业化、农业技艺专业化等,依托农业的地区专业化,开展多种农业生产环节的工艺或经营专业化,建立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服务与地区农业专业化的发展。与多种类型的专业化类型相对应的就是专业化经营的主体,在农业专业化的过程中,应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专业化中的带动作用。

(五)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农业专业化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表现,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人们以交换达到相互满足的需要,使得产生市场以提供相互交换的场所和平台,市场根据供给需求调节相互间的交换行为。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发达,农业生产的市场交换需求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农业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也就越来越高。

[1]Young, A.,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J].Economic Journal, 1928(38):527-542.

[2]Stigler,G.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1(59):185-189.

[3][美]西奥多.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

[4]Hoover, E.M. The Measurement of Industrial Localiza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36 (18):162-171.

[5]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483-499.

[6]樊福卓.地区专业化的度量[J].经济研究,2007(9):71-83.

[7]黄雯,程大中.我国六省市服务业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J].中国软科学,2006(11):60-73.

[8]陈立泰,张先怡.服务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1999-2011 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12):31-38.

[9]徐圆.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程度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3):57-63.

[10]路征,邓翔.中国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测度与评价[J].求索,2010(4):1-5.

[11]李萍,马庆.中国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测度:基于省际数据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7-85.

[12]赵勇,白永秀.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测度与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11):18-30.

[13]蒋媛媛.中国地区专业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1990-2007 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 (10):3-20.

[14]苏红键,赵坚.产业专业化、职能专业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25-34.

[15]姚寿福.专业化与农业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4.

[16]高帆.分工演进与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09(1):139-145.

[17]杨丹.农民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基于中国家庭生产方式背景的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

(编辑:武云侠)

Empirical analysis on agricultural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in China

Wang Liuxin1,2

(1.SchoolofEconomyandManagement,Northwestern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2.WeinanInvestigationTeam,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Weinan714000,China)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 in industrial economics, the data of 26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4 and the method of LQ index and RCA index, this paper studied th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in the provinces. It found that (1) China's agricultur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hich has a large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and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2) from the dynamic change trend of LQ index and RCA index corresponding to the standard difference coefficient, absorbing the agricultural workers employment transf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stronger and differences of three regions in absorbing agricultural workers employment transfer are still expanding.(3) the RCA index has shown a trend of expansion in the three regions of east, middle and western, but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the fastest,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crease of agricultural output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relatively fast. Therefore, we should establish agricultural zone of production specialization and the inter-province agricultural subsidy mechanism at the central level, combine the specialization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egion, cultivate varieties and types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regulatory role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Agriculture specialization; Index of specialization; Functional zoning

2017-02-21

王留鑫(1989-),男(汉),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分工与专业化方面的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90022)

F321

A

1671-816X(2017)07-0022-06

猜你喜欢
分工测度省份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