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7-06-15 14:23王进禹潇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关键词:运行机制长效机制现代化

王进,禹潇(延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合作社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

王进,禹潇
(延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深化和拓展,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合作社组织作为治理主体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则成为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下社会治理范式转型的重要模式之一。合作社组织作为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保证其治理成果的长效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合作社治理长效机制是由制度运行机制、管理维护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共同组成的复合结构。长效机制的3个构成机制在设置上处于递进关系,其中制度运行机制是合作社治理过程中的主体机制,管理维护机制是决定治理成效长效的核心机制,组织保障机制是协同治理发挥长效的依托机制。

合作社组织;协同治理;长效机制

合作社作为互助性经济组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实施以来对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农业产业组织的主体,是农村社会参与经济发展以及农村治理结构改革的重要组织[1]。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对其在农村社会的作用进行强调,农民合作社不但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经济主体,更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将农民合作社组织作为一种资本受控制的治理主体嵌入到农村社会治理的进程中是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学术界对这种新型治理方式的研究较少,但仍然存在着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和治理方式。从合作社嵌入治理的理论视角分析,合作社组织不但作为农村社会的内生组织对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治理和市场经济的改善有着积极影响[2],同时,合作社组织嵌入到乡村社会中,是对乡村社会原有“单一”化治理结构的一种打破以及对村社内部治理结构的再造,更以其强大的经济利益性为主导对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进行改变[3]。从合作社在农村社会中治理模式的构建来研究,治理的模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在早期对于合作社治理模式的研究中,其治理模式被认定以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和地方政府进行共同治理[4]。同时,合作社也被看成是基于一种受到约束的资本控制嵌入到乡村治理中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与村两委组织共同治理的模式[5]。对于合作社治理模式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基于理论的分析框架,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博弈分析理论、制度理论及其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型合作社治理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6]。从上述关于合作社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治理模式以及作用的不同研究视角来分析,合作社组织在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要求下,发展成为乡村社会治理中新兴的、发挥重要作用的主体是一种必然趋势,不但要依据自身的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推进职能去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还要意识到其作为新兴治理主体进行政治参与去影响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尽管我们对合作社组织嵌入乡村治理的推动作用和重要影响进行了肯定,但是对于其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实际运行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期研究阶段。随着国家现代化治理的深化要求,将研究视角转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乡村治理的必然趋势。

一、构建长效机制是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

合作社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共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我国在原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上发展的“第五个现代化”,是国家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7]。其中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通过对国家治理、政府治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等诸多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定用治理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其中,促进地区基层政府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执政和治理效力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任务。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乡村长效治理是根本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乡村治理”长效机制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8]。乡村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之下的底层治理层面,对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乡村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9]。乡村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在基层社会的组成部分,对国家在顶层设计上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明显的强化和推动作用,实质上就是从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辩证视角去思考基层治理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在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政府治理成效等方面具有高度共识,但对于具体事务的关注点则由于所处层面的不同存在着差异,对此,乡村社会治理在乡村社会通过实践来证明顶层设计的合理性,同时也顺应顶层社会的治理理念去调整其治理模式,他们之间存在着共生性。其次,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的演变过程来看,从民国时期发展到现在,乡村治理始终作为国家对乡村社会实施的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基础但占据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在人员构成上农村人口的数量都是远超于城市人口数量,乡村治理不仅是农村社会内部的自我管理和发展问题,更关乎于国家在乡村社会的执政地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系构建[10]。乡村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结构系统中最底层的子系统,各子系统对系统整体的完整性和功能性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基层乡村治理体系理念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以及有效化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基层乡村治理体系结构的合理化、规范化也为国家治理体系构建起了推动作用;基层乡村治理体系功能的适应化、系统化都为全面落实国家现代化治理理念推波助澜。

(二)合作社嵌入乡村社会治理长效机制的时代价值

乡村社会治理长效化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而合作社嵌入形成多元主体共治模式是乡村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保证和稳定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动力源,为维持国家政权稳定和公民社会长远发展,合作社嵌入乡村社会治理必须保证其治理成效的长效化。合作社协同治理模式的长效机制构建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第一,合作社治理长效机制保证治理成效。尽管当前研究结果证明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新型治理模式在乡村社会中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处于政府转型时期,治理模式能够发挥的长远作用无法得到充分证明。为保证乡村社会的长治久安,稳定乡村社会公民的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模式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治理模式的长效机制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合作社治理模式长效机制的构建,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内在需要,它既能固化当前的治理成效,又能通过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来保证当前治理模式正常运行。长效机制构建使当前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所达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得以制度化、规范化,强化和推广了这种新型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同时,长效机制的建立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是检验合作社治理模式的过程,是对机制进行重构的过程,也是解决原来历史遗留问题的过程。合作社治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巩固了现有成果,同时确保治理工作落到实处[11]。第二,合作社治理长效机制完善治理模式。乡村社会的治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理长效机制的构建能够确保治理工作依法、持续、常态推进,达到治理的目的,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合作社治理的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时间、政策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完善。治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合作社嵌入乡村社会治理正常运行,能够改善合作社治理模式存在的实际问题,保证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模式的成效性和长期性,最终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起积极作用。

二、构建“三位一体复合结构”的乡村社会治理长效机制

合作社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要求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的治理系统体系。从长效机制的顶层设计到底层操作、从机制运行到机制保障等问题都是我们需要在构建合作社治理机制以期保证合作社嵌入乡村治成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遵循两个基本条件: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和推动机制正常运行的“动力源”。(见图1)

图1 合作社治理模式长效机制的框架设计图

长效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宏观的、整体的、系统的工程,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这个系统。根据上图所示,合作社治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以三个分机制的构建来保证,其中,制度运行机制从合作社嵌入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中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功能和作用原理来进行分析,从合作社组织自身的动力机制研究到合作社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功能作用研究来证明合作社治理模式的运行长效化;管理维护机制对合作社治理模式中的治理主体、治理机构、治理规章、治理行为等不同要素进行规范性的制约以保证功能的有效发挥;组织保障机制作为合作社治理模式能够长效治理最重要的依托机制,对合作社协同治理模式可能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用相应的制度或对策进行解决来保证治理模式的长效。

长效机制实质上是保障合作社治理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一个过程,长效机制要求治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制度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保证这种新型治理模式能够为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挥促进作用。

(一)制度运行机制-主体机制

从治理模式运行长效化的角度去分析,作为治理模式的顶层设计,对新型治理模式中会对治理成效产生影响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来保证治理模式的规范化和长效化占据着主要地位。(见图2)

图2 合作社嵌入乡村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示意图

合作社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在图2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对治理相关要素及其动态关系的研究则成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尽管“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与“合作社治理”新型治理模式在治理运行机制中都是由治理主体、治理规章制度等要素构成,但其运行机制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从治理主体的研究视角分析,前者表现为高度集中于乡镇政府和村组织的单核心治理运行机制,后者则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引入农业企业、经济组织等多个治理主体实行多核心治理运行机制,而根据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发展规划,多中心治理运行机制已然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运行机制在制度上形成多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权衡和制约关系,避免了单核心机制存在的政社不分的治理乱象,同时,合作社组织作为经济组织能够调动多治理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解决了原始治理模式低经济效率的问题。

运行机制实质上是各治理要素在治理实践中的动态变化过程。要保证运行机制长效,必然需要以各治理要素的永续发展做支撑。治理主体作为村治运行机制的核心,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是保证治理机制长效运行的重要因素。第一,从治理主体关系的研究视角:首先,合作社组织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双向控制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治理需要借助合作社组织经济支撑和政府的政治资源共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战略的最终追求;其次,合作社与村组织的对立统一关系,村组织需要依托合作社组织的经济力量来实现其社会治理目标,同时合作社组织需要村组织的政治力量来推进自身发展,二者以竞争合作的矛盾关系共同作用于乡村治理;最后,合作社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分散合作关系,乡村治理中其他治理主体(经济能人、社会精英、普通农民)共同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存在于合作社组织外部,但是由于合作社组织自身的结构设定,可以吸纳他们深入合作社内部共同产生经济力量,尤其是普通农民作为社员加入合作社组织与之合作更能生发合作社组织的经济治理作用。第二,乡村治理中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作为其支持和保障,对于各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工作范围、价值取向等应有一个规范性的管理过程,来保证治理机制的运行。由于治理主体在不同政治时期所发挥的功能和职责的差异性,要求其配套的结构制度和规范也要随之适应协调。第三,治理行为和方式是影响乡村治理实际过程的关键因素,这二者应在实际运行中以实际情况为基准来调节其治理的力度和时间点,以支撑治理主体作用的发挥。乡村治理中关于治理目标和治理要求的实际操作与落实离不开治理行为和方式的保证。

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在运行机制是保证治理模式成效的基本要素,运行机制是对合作社参与过程中治理主体功能和运行关系状态的深入分析,从原始“乡政村治”村两委组织二元治理模式转变成为“合作社组织+经济能人+村两委+市场+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主体新格局。这种治理新格局从社会组织发展和国家深化改革的视角来看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有效路径[12]。

合作社协同治理模式作为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从其运行机制的长效化来分析,首先,以合作社经济利益和市场经济引导型多元治理模式是导致国家治理变革的最根本原因,国家构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变革和公民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必须以这种多元协同治理模式为基点;其次,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实现社会动态稳定和谐的根本基础,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过程当中,是政府治理主体与非政府治理主体之间的一种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这种治理方式是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支柱;再次,保证合作社治理模式的长效化离不开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合作互动方式是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市场、社会以及民众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是社会治理趋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最后,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是管理政府化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所以这种新型治理的运行方式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上来看是一种发展趋势。

合作社治理的运行机制不仅仅是其治理模式的内在动力和组织发展动力机制的一种外在表现,更是对影响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各要素的结构、功能、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的功能作用和作用原理的深入分析,是对影响合作社治理各要素的一种总称。事实上,乡村社会治理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转变过程,治理模式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整和改善的,同时,长效机制也是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所以这种合作社治理运行机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阶段性的发展趋势。

(二)管理维护机制—核心机制

合作社治理模式的管理机制是对合作社治理过程中各主要环节的功能和运行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约束的系统结构。(见图3)

合作社治理模式中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必然是以各主要环节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主要标准,管理行为的客观规律性是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驱动因素。治理模式的运行、动力驱动以及约束机制构成了合作社治理模式的管理机制。我们以管理机制的结构为载体,从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去分析管理机制的长效化。

动力机制驱动作为管理机制产生和运作的基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于经济规律的利益驱动。从这一研究视角,我们把合作社组织的利益追求(组织利益、个人利益)作为主要的动力因素,也是我们在制度管理中需要重视的因素。对于合作社内部运行的管理是合作社治理模式中的首要管理问题,从合作社组织的内部系统分析,一方面我们需要重视合作社内部的资本结构、惠顾结构以及治理结构的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三种不同结构中社员的资本参与、业务参与以及管理参与的行为[13]。第二,基于社会规律的政令驱动机制。政府组织机构作为推动这一机制的主要组织,要完善对治理过程的长效管理,必须加强对治理主体当中的法定组织机构的严格管理。对于政府主体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制度结构和行为主体两个方面,从制度结构来看,坚持以权利和产权为核心的正式规章制度,同时以非正式制度为辅助,从其法定组织在治理中的行为来分析,不但要考虑其纵向层面与中央、地方等的互动,还要重视维持横向层面和其他治理主体间的协调关系[14]。第三,基于社会及心理规律的社会心理推动机制。主要是从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出发,包括合作社组织中的社员、政府人员、乡村经济能人等,对人的管理,从治理的规章制度视角分析,制度分为内生性制度和外生性制度。对人进行管理的内生性制度主要形成于乡村社会内部人们约定俗称的一些规章,例如经济能人和乡贤的地位[15],外生性制度则是通过法定组织机构运用法律在乡村社会所实行的规则,对合作社治理模式要达到长效管理,就必须对内生性制度和外生性制度做到作用与功能的相互协调。

图3 管理机制各环节影响因素分析图

除此之外,约束机制是对合作社治理模式发挥其管理长效化的另一辅助机制。约束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第一,利益约束。合作社组织作为经济治理主体嵌入乡村治理模式中,对于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能发挥的利益增收功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尽管是以其经济利益手段协助政府组织进行治理,但是对其运行中的利益追求、市场竞争、市场调整、供求关系等行为应有一个职能发挥上的制约。第二,权力约束。这种约束机制主要表现为对各治理主体的权力划分应有明确的界限。当前农村治理中的三大治理主体(村两委、乡贤、合作社理事长)的权力运行和权力资源配置都应该是基于治理制度和不同主体的利益考量之上的。第三,责任约束。对于合作社治理模式中涉及的人员进行权责一致管理,治理过程中形成一个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追究到位来修正解决。第四,社会心理约束。通过各种社会行为对合作社组织中的社员进行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行动力,利用社会舆论等社会价值手段对农民群体进行人性化管理而非制度化管理,增强其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社会价值层面通过约束行为来实现对治理过程中富有主观能动性的治理个体进行长效管理。

(三)组织保障机制-依托机制

合作社治理模式的长效机制离不开组织保障体系的支撑。合作社治理模式的组织保障机制需要不同环节为合作社治理的长效化提供物质及精神保障,即合作社治理模式长效运行的条件、制度、环境因素等各方面。前面分析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分别作为存在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新型治理模式的长效提供理论支撑,保障机制从后勤支撑的角度来为长效治理提供生存的环境,实质上是整合各种资源(组织、技术、制度、人才、资金)为长效机制的运行建立一个保障体系。

第一,组织保障。组织保障以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系统向着同一个目标奋进,在合作社治理模式中法定组织机构及非法定组织机构在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双重要求下,发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来确保长效机制的存在;第二,技术保障。国务院发展纲要提出开放数据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技术变革作为政府治理变革的最深刻动因,政府转型时期的治理变革和大数据智能化政府管理为乡村治理模式长效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互联网+政府”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打造智能服务型政府来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影响因素之一。大数据和互联网通过改变政府体制来对政府的结构、职能等提供技术支撑;第三,制度保障。健全的制度在治理模式中通过科学决策、规范运行、强化监督、严格纠错等措施以规范的制度从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两方面对合作社治理模式提供有力支撑;第四,人才保障。人才往往是衡量地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人才作为关键的智力资源,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体系完善、配套制度等方面建立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以维持其治理的长效;第五,资金保障。资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任何组织或模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经济硬实力加速经济市场化改革并协调其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市场+政府”之间乡村社会治理的步伐。

三、结论与讨论

研究合作社治理这一新型的协同治理模式,对于构建其长效机制的必要性、价值取向、影响机制、保障机制的分析有着重要意义,学者们之前的视角多数集中在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模式、方式、政府职能转变、合作社治理行为等的研究上,对于这种新型治理模式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指导下的长效发展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研究薄弱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我们初步提出了一个合作社长效机制的框架,从其运行、管理及保障三方面来研究证明合作社治理长效的价值。但是,此项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合作社治理模式的长效机制的价值研究,仅仅聚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未考虑其他战略需求;第二,保障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相关领域研究甚少,只能从最基础的层面对其保障机制进行构建,未进行过多研究。事实上,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其理论研究同样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由于对未来治理趋势的预测难免存在误差,可能会导致理论研究的偏颇,但至少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1]张永丽.合作社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08(21):26-30.

[2]贾大猛,张正河.合作社影响下的村庄治理[J].公共管理学报,2006,7(3):86-96.

[3]赵泉民.合作社组织嵌入与乡村社会治理结构转型[J].社会科学,2015(3):59-71.

[4]贾大猛,张正河.农民合作社对村庄治理的研究——基于对吉林梨树县百信农民合作社的实证调查[J].学海,2006(5):28-33.

[5]邵兴全.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一种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的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6]王进,禹潇.新常态下基层政府治理的模式[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4):35-40.

[7]李景鹏.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J].天津社会科学,2014(2):57-62.

[8]林建成,安娜.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下构建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探析[J].理论学刊,2015,3(3):85-92.

[9]王进,禹潇.中间性组织嵌入农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和出路[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5):60-64.

[10]孙中华.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N].农民日报,2014-05-31(003).

[11]王进.中国新型治理体系转型与村社一体化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6(10):82-88.

[12]陈霞,王彩波.有效治理与协同共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J].探索,2015(5):48-54.

[13]邵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参与行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4]李慧凤.制度结构、行为主体与基层政府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4(2):93-99.

[15]王进,赵秋倩.合作社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模式与动力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6(6):63-66.

(编辑:牛晓霞)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s embedded i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Wang Jin, Yu Xiao

(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Yan'anUniversity,Yan'an716000,China)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y is the deepening and exp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Multi-agent coordinated governan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ooperative participating i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o enhanc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capacity, but also an important modes of social governance under the modernization requirements.As an important drive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long-term governance mechanism is of importance. Th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 is a composite structure composed of operation mechanism, maintenance mechanism and safeguard mechanism.These three mechanisms is in a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in which operation mechanism is the dominant in th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maintenance mechanism is the core of long-term effect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is the support of long-term effect.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Coordinated governance; Long-term mechanism

2017-02-22

王进(1977-),男(汉),陕西清涧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共治理方面的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XJC630008);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6R002);陕西省社科联项目(2017Z102)

F306.4;F321.42

A

1671-816X(2017)07-0028-07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长效机制现代化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边疆治理现代化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