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困境和对策分析

2017-06-15 10:40姚琦张玉奇
商情 2017年15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技术创新

姚琦+张玉奇

【摘要】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深深的关系到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战略发展实施,同时也决定了军民融合的范围、广度和深度。本文在梳理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制约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发展的创新关注存在偏差、市场发育不成熟、功能构架不完善、知识流动不顺畅、创新效率不强大等困境,并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四个角度,针对解决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绵阳科技城;技术创新;军民融合

2016年3月,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军队建设的重要位置,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抓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做到以创新驱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因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创新驱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各地纷纷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在创新驱动及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推动下,绵阳市大力扶植了诸多军工科研项目,聚集了大批军工科研单位,丰富了军民融合资源。2015年,绵阳科技城新增军民融合企业超过90家,总数已突破450家,实现销售收入约18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增长率高达18%。但是,随着军民融合不断深入,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出现了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中介机构不健全、创新的政策和规划出现军民分离及缺乏创新技术、资源和专业人才等问题,使得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活力严重不足。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深入分析绵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找出阻碍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发展的深层原因,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全面指导和推动绵阳市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快速发展,对增强绵阳市军事实力和促进绵阳市经济发展,切实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随着2000年之后我国军民融合进入寓军于民、军民一体新阶段,绵阳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机制迎来了新发展机遇。绵阳科技城率先确立了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机制,不仅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也在新一轮机制创新中抢占了先机。

(一)形成了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科技部牵头、18个部门组成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四川省成立了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绵阳市设立了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初步构建起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研究科技城建设重大问题,部省在资金、项目、政策方面给予强力支持,绵阳市具体实施的部省市三级联动推进科技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了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和各园区的职能职责,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协作配合,统筹政产学研资源推进科技城建设,形成了科学高效、统分结合、责权利统一、各方利益共享、富有生机活力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加强科技资金支持,建立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公共服务投融资平台,深化行政体制、科技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科技城军民融合技術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探索出了军民融合发展有效途径

经过反复实践论证,绵阳科技城初步探索出了“军工企业自身转化”、“院所与企业联合转化”和“科研院所自身转化”的军民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种模式。建立了院地、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和国防科研院所军转民激励机制,设立了重点针对军民融合企业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和军转民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专项,设立了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推动国防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促进科技、人才、资金等有机融合,成功培育军民融合型高技术企业100余家,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军民融合步伐明显加快,初步探索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有机衔接的军民融合发展有效途径。

(三)集聚到了大量创新驱动发展要素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手段、军民融合为特色,加速构建科技成果孵化、产学研对接、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和人才支撑等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人才集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联全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先后建成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技术中心100余家,建成各类高校13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8所,聚集了创新创业及专业技术人才55万人,总量增长了3倍,人才密度达到1200人/万人。科技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相继实施973、863等科技计划项目2133项,获得专利授权3244件,取得科研成果2500余项,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近5000项,其中2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部分技术打破国际垄断。

(四)逐步奠定起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着力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门类多样、产品众多、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态势明显。科技城聚集了一大批军转民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产业发展的集中度、效益比、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结构更趋合理。电子信息产业正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新材料、新能源已形成百亿产业集群;军工及民用光电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激光及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成为支撑科技城未来工业发展的新引擎。

二、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困境

绵阳科技城在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战略中,虽然率先确立了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机制、路径、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创新关注存在偏差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过程中,相关技术在军工企业、民用企业或其他组织之间不断展示、转化和传递,需要经过相关组织的认知判断与筛选得以完善与发展,再经过系统的知识整合才能形成具有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而绵阳科技城现有技术创新体系更多关注的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强调创新体系各参与者自身的改革与创新,而非整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整合,使得技术创新的目标不集中,效果不明显。因此,促进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关注点不应放在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上,而是应该关注军民结合系统中所有与创新相关组织的结合能力上。

(二)市场发育不成熟

绵阳军工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长期处于国家计划和采购模式下进行研发和生产,应对市场和适应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特别是军工生产任务较为饱和时,对市场危机感的敏锐性就更低。加之绵阳区域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按照市场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考评,绵阳市场化水平在全省相对而言已处于落后状况。

(三)功能构架不完善

一是绵阳科技城过分强调了组织制度因素对技术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缺乏对技术因素和组织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没有揭示出创新体系中技术、经济、制度三个关键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在军民融合中技术和组织因素的对应性很差。二是绵阳科技城创新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还没形成,国防科研院所作为军民结合技术转移与产业化的地位不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也未真正确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还不健全。

(四)知识流动不顺畅

技术创新体系目标不在于系统资源的配置形态,而在于知识创造与流动的效率。在知识的大量繁衍与流动中,实现可遇而不可求的创新,才真正符合创新的特征和本质。知识的开发和使用依赖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组织形式、技能和互动。在绵阳科技城技术创新体系中,知识与信息的流动仍然主要由政府主导,呈现单向流动,国防科研院所和在绵各类企业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未真正形成,企业与企业、科研院所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横向联系很少,整个军民结合知识流动不畅,没有形成知识的汇集与组合。

三、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对策建议

由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四大主体利益诉求不同,它们在性质、特点、优势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不同主体关于如何推动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着力点也不同。绵阳市政府可通过推进相关机制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环境。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组成的“产学研”相融合的创新模式能将潜在的创新能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而中介机构则在上述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通过提供知识、技术、经验、资金等为各类主体服务,促进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流。具体而言,各主体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政府层面

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结合当前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建设近几年的实际情况,在组织领导层面上把握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推进机制。主要思路是:把现行绵阳科技城管委会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创新职能抽离出来,将其提升到以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省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充分下放省级部门管理权限,让绵阳科技城管委会简化为专司执行管理的机构。这样有利于发挥省级居中联系、沟通上下、整合资源的优势,集聚全省院校、高层智囊机构的智力,举办高端学术研讨论坛,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纲要,对接陕、渝跨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产业政策,以点带面实现国家赋予科技城创新战略职能的整体突破。同时,要创新现有军民融合组织领导體制,建立健全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省市互动、党政军企协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企业层面

军工企业是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但目前绵阳市大多数军工企业还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比如管理过于行政化等,亟须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规模优势,做好技术、管理融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同科技园区联合打造科技园区联盟。军工企业可通过与科技园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园区共同探索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之路。借助园区的引领、聚集、窗口、福射等作用,通过资源共享、工作交流、互惠合作等方式,达到提升自身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目的。二是提高企业创新活力。绵阳市现有的大型军工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如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员工创新积极性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

(三)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是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主要科研力量,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提供知识供给和人才服务,同时承接部分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研究任务。而建立健全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机制对科研机构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要求从提高创新能力和把握科研方向两方面加快释放科研机构创新潜能。一是把握两用技术的方向。科研机构在进行军民融合新技术研发前,可组织有经验有权威的专家团队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和论证,使两用技术的研发更加符合军队整体的发展战略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二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绵阳市科研机构在进行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以通过发放招聘、网络宣传、员工薪酬激励等方式,吸引各地相关人才来到绵阳科研机构,进行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研究。

(四)中介机构

绵阳市军民融合中介机构可建立与市政府直属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发展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和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投融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及制定军民融合投融资的大政方针、发展战略和规划,并进行战略谋划、科学决策、统筹资源、集中管理。同时,合理配置和统筹应用军民资源,统筹安排和协调解决军民两用项目立项等方面重大问题。做到用国家发展战略指导军队发展目标,用军队发展目标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建设。实现社会资金紧贴绵阳市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平洋.军民融合视角下军用标准化改革与国防工业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5:107-112

[2]胡红安,李洋.我国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因素分析——以西部航空航天制造业集群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8:120-125

[3]吴刚.军民结合产业特质、成长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98-102

[4]严剑峰,包斐.军民融合型国家科技创新系统体系构成与运行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2:89-96

[5]彭春丽,黄朝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产业融合分析——以核能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2:97-101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