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三重境界
——《孔子游春》教学谈

2017-06-16 09:03特级教师林春曹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游春泗水言志

◇特级教师 林春曹

细读文本,三重境界
——《孔子游春》教学谈

◇特级教师 林春曹

《孔子游春》通过赏春、论水、言志三幅场景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孔子教育弟子时的循循善诱、善施教化。课文以春天为背景,以流水为话题,以志向为核心,既有画面感,又有哲思性。教学这篇课文,可以循着孔子游春的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三重境界:1.春之境。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这是一幅自然之境。2.水之境。孔子论水,借水喻人,做真君子,这是一幅哲理之境。3.志之境。有福同享,谦虚低调,心怀天下,这是一幅理想之境。

一初读篇:走近孔子,长文读短

1.走近孔子。

①出示孔子画像、简介。

②出示《论语》书影:这就是孔子留给后世的著作,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孔子游春》,就是根据《论语》等书中的有关记述改编而成。

2.学习字词。

①出示新词:飘逸、凿石壁、蹲着、泗水、广袤。

重点指导“凿”字的书写,一边讲解,一边范写:“凿”,上下结构,中间这一横是主笔,横要舒展,托住上面,盖住下面。“凵”里面有两横,这两横要记牢!

②出示成语:桃红柳绿、波澜起伏、意味深长、善施教化、司空见惯、绿草如茵、温文尔雅、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3.长文读短。

①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概括大意:赏春。

②指名朗读第8、9自然段,概括大意:论水。

③指名朗读第12~16自然段,概括大意:言志。

④指名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春天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在泗水河边赏春、论水、言志。

【反思】教学从走近人物开始,引导学生对孔子先有一个初步了解。走近孔子,才能走进文本。课文篇幅较长,采用“长文读短”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关键段落并概括大意,可以事半功倍地聚焦文本核心——赏春、论水、言志,为接下来三重境界的文本细读做好准备。

二春之境:发现特点,仿写练笔

1.过渡引入:让我们跟随孔子的脚步,走进课文第1、2自然段,来欣赏泗水河边的春景图。

2.默读思考:泗水河边的“春”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有关词句。

3.学生交流:阳光普照、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

4.聚焦重点。

①出示句子: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②发现特点:这段文字有什么特别之处?(比喻+拟人+排比+总分)

③变式朗读:这是一首诗,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让我们读好这首诗。(指名读,分组读,男女对读,全班齐读,熟读成诵)

④仿写练笔:大自然里有大地、森林、太阳、轻风,还有什么呢?请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续写下去。

______________是她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是她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是她_____________

【反思】这段“春之境”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并尝试仿写练笔。这样,春之境中如诗如画的文字,就被全方位地激活了,学生不仅诵读在口头,积累在心头,也流淌在笔头。

三水之境:圈画词语,深度感悟

1.过渡引入:大自然如诗如画,而泗水河边的孔子,却凝望着泗水的绿波陷入了沉思。让我们走进课文第8自然段,来静静聆听孔子的“论水”。

2.默读思考:在孔子眼中,“水”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请用曲线画出有关词语。

3.学生交流。

①圈画词语: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②请用圈画出来的这5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

4.引读感悟。

①“水”有什么德行?引读:“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感悟:生命之源。

②“水”有什么情义?引读:“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感悟:柔情似水。

③“水”有什么志向?引读:“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感悟:水滴石穿。

④“水”善施什么教化?引读:“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感悟:荡涤污垢。

5.深度思考:想一想,孔子这段“论水”的话是说给谁听的?有什么特别的用意?

表白自己、教育弟子、启示后人:做水这样的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6.熟读成诵。(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反思】如果说上一部分“春之境”的文字是一幅富有色彩的感性画面,那么这一部分“水之境”的文字则是一场充满逻辑的理性演说。教学这部分文字,首先,要读懂大意;其次,要读懂内涵;再次,要读懂言外之意。这样,水之境中原本逻辑性很强的一段文字,从大意到内涵再到言外之意,读得既入乎其内有滋有味,又出乎其外有条有理。

四志之境:课文古文,比照阅读

1.过渡引入:孔子“论水”,明是说水,实是说人,教导我们要做水这样的真君子!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听听孔子和弟子们的志向——“言志”。

2.圈画批注:用横线画出孔子和弟子们的志向。言为心声,从他们的话语中,你能读出各自的特点来吗?用简练的语言批注在旁边。

3.学生交流。

①子路:“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有福同享”,直率豪爽)

②颜回:“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谦虚低调、温文尔雅)

③孔子:“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心怀天下,关爱他人)

4.比较不同:子路、颜回、孔子三人的“言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人称变化:我和朋友;我自己;所有人、朋友间、子弟们。

胸襟不同:子路、颜回,说的是自己;孔子,说的是天下。

5.比照阅读:出示《论语》中的原句,先阅读,再表达。

①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③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根据课文、古文一一对应的关系,试着把孔子的原话填写出来吗?

④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语言特点:表达简洁,句式工整。

语言积累:朗读体会,熟读成诵。

【反思】采用古今文“比照阅读”的方法,就是要把文本打开,引入源头活水,给学生另一种形式的语言润泽。

五总结篇:回归课题,延伸拓展

1.过渡引入:最后,让我们回到课题《孔子游春》上来——

2.游春目的:读完课文,你知道孔子带着弟子们进行这次“游春”的目的是什么吗?小组讨论。

①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泗水河边就是孔子的课堂。

②孔子借泗水的绿波论水,教育弟子做水这样的君子。

③孔子和弟子们各言其志,互相交流畅谈人生的理想。

(寓教于乐:游春——讲学——育人)

3.孔子特点:读完课文,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4.延伸拓展: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

①课前大家还摘抄了哪些孔子的经典名言呢?

②屏幕出示练习7中的七句名言,熟读成诵。

5.人物小传:请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查阅的资料,为孔子写一则人物小传,人物生平+经典名言,150字左右。

【反思】课尾,延伸拓展练习7中的孔子言论,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最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为孔子写一则人物小传,用150字左右的语言,将课内外所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整合运用。

细读文本,三重境界,春之境中有画面,水之境中有哲理,志之境中有情怀。跟着孔子一起去游春,这样的语文课,也一定是春意盎然的!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游春泗水言志
言志为本
泗水变迁与春秋晚期、战国时期泗水流域内外的大国趋势——兼论泗上十二诸侯之宋、薛、邳的灭亡
泗水流经这片土地
风鸢图诗
印尼·泗水
印尼·泗水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风莺图诗
老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