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下“真”功夫

2017-06-16 09:25魏剑萍
南北桥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

魏剑萍

【摘 要】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学好语文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做起。阅读能力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关系到语感的养成,关系到语言情感及境界的体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下“真”功夫。

【关键词】阅读 文本知识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38

新课标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进一步的加强。作为引导者,教师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反思语文文本知识的形式和内容,不难看出,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知识主要让孩子们懂得自然界的大美之情,人间的大爱之美、社会生活的美好与憧憬,无论那一块知识都源自于生活本身。因此,阅读其实就是读生活本身。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孩子们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三真”。

一、“真”读

小学阶段的阅读素材大多都属于名家经典,对于孩子三观的培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引导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真”读原则。所谓“真”读指的是在选择阅读素材方面要“真”,互联网时代孩子们所能触及到的阅读素材良莠不齐,教师作为引导者在为孩子们筛选阅读素材时,一定要将真善美的文章筛选出来,要拒绝假丑恶。不同学龄段的孩子对文本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教师在引导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兴趣等因素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孩子们展开阅读。小学(1—2)年级的孩子,适合以群学的方式展开阅读,让孩子们通过大声的朗读体会寓言、童话、故事中的情节和主人翁命运的变化,让他们爱上阅读,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引导孩子们关注字、词、句的结构和含义。让孩子们养成从阅读的文本中查找、勾画、描述关键信息的习惯。由于小学(1—2)年级的孩子比较感性,不适合长时间的让孩子们阅读文字性的文本,这样会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倦怠,可以适时的让孩子们观看视频、听音频、看图画等素材,让孩子们较为直观的体会自然界、社会、人生的大美。

“真”读还体现在对阅读素材的理解方面。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有些网站、平台对于国学经典进行毫无道德底线的恶搞,各种假丑恶的社会现象时时污染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作为教师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理性的对国学经典给出符合原著的解释。孩子们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引导孩子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文本知识,而不能断章取义。

二、“真”查

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好动贪玩,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老师给他们布置的阅读作业常常会被忘记。因此在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时一定要做到“真”查。所谓“真”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有耐心,良好的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可靠保障。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随着提高的。对于1—2年级的小学生,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完成阅读作业,通过听、说、读、写、练学习方法,去培养孩子们对于阅读活动本身的理解,让他们逐渐的爱上阅读,爱上语文课。对于3—4年级的小学生则要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去组织孩子们的阅读课。应及时的给孩子们布置阅读,所布置的阅读作业篇幅不能过长,主要以趣味性素材为主。在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孩子们做好读书笔记,将重点的词句摘录出来,并引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诵经典作品。对于5—6年级的小学生的学生则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坚持每天都要给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作业,并采取不同的方式检查。二是要对已学的阅读素材进行及时的梳理和整合。对于孩子们已经学习和掌握的阅读内容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及时的巩固复习。三是要让孩子们懂得阅读的意义。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類活动课,不断丰富活动课的内容。可以以活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将自己阅读的文本知识展示表演出来。提高孩子们演讲、语言表达的能力。四要经常查问、查看孩子们阅读积累本。指导孩子们养成写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要求孩子们对于经典段落和词句要熟练背诵。

三、“真”改

阅读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是事情,需要教师的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看到有些孩子阅读习惯不好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对于阅读越来越没有兴趣,最好对语文课产生了厌学情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的观察和了解孩子们的各种习性。尤其是对于小学1—2年级的学生一定要细心引导。对于孩子们在阅读中所出现的种种不良的习惯和表现要耐心的予以矫正。

刚开始由于孩子们不认识字,对于拼音掌握的也不是很好,需要老师逐字逐句去教,对于孩子们读错的字词句应通过生词本、活动课等方式予以解决。譬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名字叫《小公鸡和小鸭子》,是一篇童话。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先让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然后让孩子们描述公鸡和鸭子各自的长相。教师将鸭子和公鸡的图片打到多媒体上让孩子们认真的辨别长相。结合图片,说说是怎么认出他们的。老师提醒:“他们长得不一样。嘴:小公鸡尖嘴,小鸭子扁嘴。脚:小公鸡脚趾分开,小鸭子脚趾间有蹼相连。”第二步用转转盘的方式让孩子们掌握本节课的生词,这时,有些孩子分不清楚他、它、她三个字,尽管老师认真细致的一一做了讲解,可是有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三个字的区别。需要老师更进一步的进行拓展练习。第三步再阅读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让孩子们带着生字词再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带问题听读课文,不仅可以在整体上感知全文,还能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孩子们的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且不可好高骛远,更不能拔苗助长。对于孩子们在阅读中所犯的错误,所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的加以更正,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用反反复复的练习替代教师的引导。

猜你喜欢
阅读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