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哀江头》温柔敦厚的艺术品格

2017-06-19 16:44徐赞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7年17期
关键词:杨贵妃儒家杜甫

⊙徐赞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试论杜甫《哀江头》温柔敦厚的艺术品格

⊙徐赞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本文从杜甫的《哀江头》入手,探究其与传统诗教观“温柔敦厚”之间的密切关系。诗作的创作背景及其中蕴含的讽谏主旨都体现了温柔敦厚的内涵,同时也体现了杜甫的“忠恕”之心和对唐杨二人的深深同情,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作为一代儒士对温柔敦厚的形象表达。

杜甫 《哀江头》 温柔敦厚

《哀江头》写于杜甫被困长安的第二年,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因安史之乱而民不聊生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悲痛不已的心情。通过对现实的萧瑟荒凉和回忆中的盛世繁华的比较,表现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巨大哀痛。全诗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饱含诗人深沉的爱国激情,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深切同情。从特殊的创作背景,其中蕴含的讽谏主旨,以及诗人作为儒士的“忠恕”之心都可以看到其透露着温柔敦厚的品格。

一、《哀江头》创作背景体现出温柔敦厚的内涵

对“温柔敦厚”这四个字的理解,历来纷繁复杂,但是我们究其根源,最早是出自于汉代的《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唐代孔颖达注释:“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后来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诠释补充,我们可以把“温柔敦厚”理解为在思想内容上的不偏激直露,要委婉有节制、中和雅正;在艺术手段上借用比兴等手段,借景言情,托物言志,用曲折委婉的手法来表达感情,而不是亢厉激烈、剑拔弩张。这点我概括温柔敦厚即是为人温和厚道,为文中和雅致,情感真挚诚恳,语言含蓄委婉。

在这一点上,杜诗是温柔敦厚的典型代表,尤其在安史之乱期间所写之作最为典型。杜甫正好是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首《哀江头》正好写于他四十五岁的时候。杜甫生活在一个儒家氛围浓厚的家庭,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杜家世代为官,他受着良好的传统的儒家教育,儒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温柔敦厚”,这点在杜甫身上得到了完全体现。并且,杜甫还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有着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在他青年时期他就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以见得,杜甫的志向就是像传统儒家提倡的那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稍微再年长一点,他又说:“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不管怎么样,都会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投入到辅佐君王、安定天下的使命中去,想成为辅佐尧舜的稷与契这样的贤臣。所以莫砺锋先生认为杜甫是“儒士”,和“豪士”李白和“居士”苏轼区别开来。李白是豪气冲天,直言不讳;苏轼是性格直爽,乐观旷达。但是这两个人都称不上温柔敦厚。杜甫深切感受着那个安定的唐朝时期所带来的战乱,他气愤、感慨,通过写诗来表达内心感受,但同时他又能做到不偏激直露、委婉有节制、中和雅正,通过比兴等手段,借景言情,托物言志,用曲折委婉的手法来表达感情,讽谏君王,而不是亢奋激烈、剑拔弩张。

二、讽谏意蕴体现出温柔敦厚的特色

《哀江头》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对当时景物的描写,深切抒发了诗人当时内心的感情,借助当时的萧瑟破败景象,表达诗人当时内心的悲痛忧伤。另外诗中多次用典,借用典故婉转地表达内心的思考,表达对国破家亡的哀痛,对后世君主的劝诫,是为讽谏。温柔敦厚要求为人温和厚道,为文中和雅致、情感真挚诚恳、语言含蓄委婉,体现在臣下对君主的劝谏中就是讽谏。通过一系列的典故、事例和生动婉约的语言对君王进行劝导,情感真挚,语言温和,表达委婉,使其勤政爱民,治国有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就是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是对温柔敦厚的诠释。

杜诗的《哀江头》正是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温柔敦厚的特色,具有典型的讽谏意蕴。先是对眼前景色进行描绘,“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在这春天时光,诗人来到这曲江边上,看到这番今非昔比的景象,内心不能平静。昔日曲江边上这么多繁华美丽的宫殿如今都是紧锁着,新抽出的柳叶蒲叶是为谁而绿?江山已经换了主人,路上也没有游客,景色再美也无人欣赏。回忆从前,引出一段繁华热闹的景象,唐明皇和杨贵妃来南苑游玩,珠光宝气映得苑中景物熠熠生辉。再次回到现实,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诗中多次运用历代王朝的兴灭、美人亡国的典故,对统治者进行委婉的劝谏。“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回忆了天子、贵妃在游苑时的景象,“昭阳殿”是汉代宫殿名,汉成帝宠妃赵合德曾在此居住。“同辇随君”说的是汉成帝和班婕妤的事情,汉成帝想邀请班婕妤同乘辇车游玩,班婕妤婉言拒绝说,古时候,站在贤君旁边的都是贤臣,只有末世昏庸帝王,身边都是美女相伴。可是,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却做得正欢。通过两个典故,委婉表达了对唐明皇重女色而轻国政的讽刺,同时是对后代君主的谏言。“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箭)正坠双飞翼”,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女才人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贵妃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但是这么精湛的技艺却不是用来保卫国家、维护天下的太平,仅仅是为了博得贵妃的一笑,可见距离国家衰败也不远了。杜甫通过委婉的表达把杨贵妃和“烽火戏诸侯”的褒姒相提并论,进一步对当朝统治者进行劝谏。

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现在的荒凉与过去的繁华进行对比,把杨贵妃当时的风华绝代和最后不知魂归何处的两种境界进行对比,把人间有情和大自然的无情相比较,加强了讽谏的力度,使情感更加强烈,使之更加具有说服力。如今“江头宫殿锁千门”,曾经“苑中景物生颜色”,今非昔比的景象实在令人伤怀。昔日明眸皓齿、笑靥如花的杨贵妃如今已经逝去。只怕马嵬坡下,贵妃的鲜血已被尘土浸染,游魂四处飘荡却不能回归。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可是剑阁峥嵘林深,贵妃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坡,而明皇却是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从此死生异道,彼此消息不灵。“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表达出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人生而有情,面对生死,大多会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可是大自然是没有感情的,不过是花自开谢水自流罢了。用大自然的无情来反衬人的有情,更见感情之深厚。

这是一首讽谏诗,讽谏统治者,劝谏统治者警惕奢靡乱政和女色误国。诗歌多处运用典故以及比兴手法,并没有直接指责君王的奢靡和妃子误国,而是通过委婉曲折的表述来劝诫君王,这是温柔敦厚的体现。

三、“忠恕”之心与温柔敦厚

杜甫出生在一个以儒家为传统思想的家庭里,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在《论语·里仁》中,曾子曾经对孔子的仁道做这样的阐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即是忠诚,真挚诚恳;“恕”即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宽容。表现在本诗中,“忠”就是忠君爱民,“恕”就是对唐杨二人的同情与宽容。

杜甫对儒家思想的遵循已经达到了孔子所说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程度,并且终身以此为信仰。儒家的着眼点是人生与社会,讲求积极入世。在儒家思想成长下的杜甫亦是如此,把辅佐君王使其成为一代贤君视为最重要的任务。杜甫在任何情境之下都对君主抱有一颗忠诚宽容之心,他的理想可以从其作品中看出,三十九岁时,自述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年之后,再一次表达志向,同时强调并不是愚忠:“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等。温柔敦厚除了语言的委婉温和、情感的真挚热烈之外,还包含着悲悯的宽容主义以及对唐杨二人的同情。温柔敦厚讲求的是情感的真挚;万事万物都有感情,儒家的“仁爱”之心和“忠恕”之心也是温柔敦厚的内在意义。

整篇诗歌表达的都是真诚的爱国激情,是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回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还是哀。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再转入叙述贵妃升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哀之极矣。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景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唐玄宗、杨贵妃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痛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表现了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在思想表达上,从儒家的“恕道”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诠释其主旨,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一种“仁爱”精神和一种悲悯的宽容主义。这一点是从儒家的“仁爱”观来解释,当诗人看到昔日繁华安定的国家如今满目疮痍,战乱之中的百姓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内心是愤懑的。杜甫的愤懑是真挚的,这也是其温柔敦厚的又一表现。

除了对君王的忠诚之外,儒家思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恕”。杜甫在《哀江头》中也体现出了推己及人的宽恕情怀,诗人内心深处在渴望国家强盛、人民安泰的同时,也希望君主个人生活祥和如意。虽然唐玄宗沉迷于与杨贵妃的淫乱享乐之中而造成了对朝政的荒殆,杨贵妃被迫在马嵬坡自缢应是罪有应得,但诗人仍然对君主和妃子的这一悲惨结局抱以同情,“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曾经明眸皓齿、风华绝代的贵妃如今已经香消玉殒,不知魂归何处。人间有情,对于曾经美好的事物只是怀有无限的伤感。唐明皇与杨贵妃最后的悲惨结局让人不禁产生同情。这是“恕”在本诗中的表现,也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表现。

儒家关于仁爱礼乐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重伦理、重道德的“道”,构成了古典美学意境之真善美统一的和谐美特征,造就了杜甫的“忠恕”之心和沉郁顿挫的诗风。儒家关于“仁爱”、关于“忠恕”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崇尚以理节情、以情融理的“心”,造就了杜甫温柔敦厚的诗风。全诗深刻地抒发了杜甫内心的愤慨,通过比兴等手法,运用各种典故,来对君主进行劝谏,表达了诗人的“忠恕”之心,同时也无疑表达了诗人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哀江头》是杜甫具有温柔敦厚艺术品格的作品,它的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语言委婉温和之中又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君主的讽谏,也有对百姓的同情;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到它与“忠恕”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二人的情感的深切同情。这表明杜甫既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又有宽厚博大的心胸。《哀江头》温柔敦厚的艺术品格也是诗人人格的写照。

① 莫砺锋:《诗意人生》,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3页。

② 徐志刚译:《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③ 蔡践编:《论语全编》,海潮出版社2016年版,第54页。

④ 梁存发:《论儒家美学与传统艺术精神——兼论杜甫诗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徐志刚译.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莫砺锋.诗意人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蔡践编.论语全编[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6.

[5]李炎.苦音急调 千载魂消——也谈杜甫的《哀江头》[J].松辽学刊,1993(1).

[6]吴兆路.沈德潜“温柔敦厚”说新解[J].文学遗产,1997(4).

[7]白振奎,石晓宁.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散论[J].贵州社会科学,1999(3).

[8]王端.杜甫的百年孤独与千秋盛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9(5).

[9]梁存发.论儒家美学与传统艺术精神——兼论杜甫诗风[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0]焦亚葳,王贵宝.温柔敦厚:“中和”美学观的典型性表述[J].河北学刊,2010(7).

作 者:徐赞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杨贵妃儒家杜甫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登高
杨贵妃死亡之谜
杨贵妃死亡之谜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绝句
茶道
坐在轮椅上的杨贵妃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
杨贵妃出走日本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