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体验与不同恋爱关系状态的相关研究
——以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2017-06-19 17:57徐学王晶晶赵立琼谢红梅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总体幸福感大学生

徐学,王晶晶,赵立琼,谢红梅

(1.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潮州521041;2.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澳门999078;3.解放军第303医院全军心理卫生指导中心,广西南宁530021;4.韩山师范学院门诊部,广东潮州 521041)

大学生幸福体验与不同恋爱关系状态的相关研究
——以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徐学1,王晶晶2,赵立琼3,谢红梅4

(1.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潮州521041;2.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澳门999078;3.解放军第303医院全军心理卫生指导中心,广西南宁530021;4.韩山师范学院门诊部,广东潮州 521041)

为探讨当前大学生幸福体验程度及其与不同恋爱关系状态间的相关,采用大学生总体幸福感量表(GWS)对韩山师范学院27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持平,且在性别、城乡上无显著差异;恋爱关系状态中“很好”、“较好”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且自我报告恋爱关系“很好”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群体,其他大学生群体总体幸福感差异不显著。据此建议:学校教育中应倡导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引导大学生把握自身状态、辅导大学生处理恋爱关系、指导大学生调整恋爱心态,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恋爱现象,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幸福人生。

大学生;恋爱关系状态;总体幸福感

幸福是人类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精神目标。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探寻幸福产生的秘诀,试图打开幸福的黑匣子,以期找到体验更强、更多幸福感的方法与途径。毫无疑问,恋爱是人类追求幸福、获得幸福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1]。不仅如此,恋爱还有利于幸福的保鲜,在一项持续8周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人比未恋爱的人在总体上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2]。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正处于Erikson所描述的心理发展第六阶段[3],恋爱是他们体验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完成所处心理阶段发展任务、获得身心和谐发展与幸福体验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大学生恋爱与幸福感获得关系紧密。

事实上,不少大学生正在期待或已经身体力行,试图通过恋爱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据袁立的一项调查结果,高达81%的大学生有恋爱想法,约有46%的学生正处于恋爱状态中[4]。刘晓明、曾天德通过疏理近年来大学生恋爱观有关研究,也总结出当前大学生恋爱现象普遍化、恋爱动机多样化等特点[5]。面对如此庞大的大学生恋爱群体,我们不禁思考:这些试图通过恋爱获得幸福感的大学生,是否最终如愿以偿,获得高幸福体验呢?如果事与愿违,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帮助他们提升幸福感?文章通过调查研究,试图了解不同恋爱关系状态大学生幸福体验程度,并据此提出教育建议,以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一至四年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12份,剔除掉回答不完整、有规律重复等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76份,有效回收率88.5%。研究对象中男生72人,女生204人,平均年龄23.1岁;192人暂未恋爱,84人正在恋爱,恋爱人数占30.4%。

(二)研究工具

采用段建华的总体幸福感量表自编大学生恋爱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 Schedule,GWS)由“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等6个分量表组成[6],该量表共有33题,Cronbach a系数为0.928。得分越高,表明总体幸福感越强烈。该量表全国常模总体得分73.4,其中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笔者自编大学生恋爱情况问卷包括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生源地以及不同恋爱关系状态(分为关系“很好”、“较好”、“一般”、“暂未恋爱”4个选项)等方面问题。所收集到的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平均总体幸福感74.7,略高于全国常模。其中男生平均总体幸福感得分为69.7,略低于男生全国常模;女生平均总体幸福感得分为74.3,略高于女生全国常模。

(二)不同性别、生源地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差异检验

对不同性别、生源地大学生总体幸福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表2。说明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之间总体幸福感差异不显著,性别、生源地不是影响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差异检验表(M±SD)

表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差异检验表(M±SD)

(三)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不同恋爱关系状态的相关分析及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不同恋爱关系状态进行相关分析及F检验,结果表明:恋爱关系“很好”及“较好”的大学生与总体幸福感相关显著,其他群体与总体幸福感相关不显著(见表3)。从整体上看,处于不同恋爱关系状态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有显著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发现,恋爱关系很好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恋爱关系较好、一般及暂未恋爱的大学生,表明恋爱关系很好的大学生体验更强的幸福感,但其他几种恋爱关系状态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并无差异(见表4)。

表3 不同恋爱关系状态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表4 不同恋爱关系状态下总体幸福感差异检验表(M±SD)

三、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无性别、生源地差异

国内外关于幸福感性别差异的研究较多。尽管有人认为女性比男性体验更多的消极情绪[7],但一般认为两者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8],或者女性更幸福[9]。在本研究中,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持平,女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略高于男大学生,但两者并无显著差异,即大学生幸福与否和性别无关。可能是由于社会文化中多元价值取向的不断渗透,以及社会分工中性别角色的逐步淡化,导致原先与性别自动捆绑、束缚个性自由的成分不断分解,性别差异逐渐淡化,不同性别大学生承担相似的社会角色,因而均能在现代社会享受自由空间,产生大致相同的幸福体验。

在一些跨文化、跨地域的研究中,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生活环境下人们的幸福感差异程度。大部分研究都支持了城市群体幸福感高于农村群体幸福感的结果,并认为经济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在本研究中,城市、农村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大体持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恰恰印证了Veenhoven关于经济对幸福影响受边际递减规律影响的理论[10]。该理论认为,经济对于幸福的影响只有在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才产生效用,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经济对幸福的作用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影响逐渐降低。过去农村地区较城市贫困,导致农村大学生幸福感低于城市大学生,而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乡差异进一步缩小,城市、农村大学生对物质条件的感知已逐渐接近,经济因素对农村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日益变小,从而导致城乡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总体持平。

(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不同恋爱关系状态的关系

恋爱一定幸福吗?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恋爱行为的确能产生亲密温暖感,部分降低孤独感[11],促进其完成发展任务,获得幸福体验[12]。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自我报告恋爱关系“很好”、“较好”的大学生与幸福体验显著正相关,且关系“很好”的大学生幸福感确实显著高于其他人群,说明恋爱能有条件地带来更高的幸福体验,也即和谐的恋爱关系才能增强幸福体验。

然而,对于其他恋爱人群来讲,恋爱带来的幸福体验并未如愿提高。自述恋爱关系“一般”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得分最低(仅为60±20.8),甚至还低于暂未恋爱大学生(73.1±13.5)。这是因为与大学生恋爱相伴随的常常还有恋爱冲突、情感倦怠、恋爱焦虑等负性情绪[13-14],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由恋爱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此外,性行为系统的过度激活对浪漫之爱、关系满意度和稳定性都具有消极作用[15]。由此可见,希望通过恋爱来提升幸福感的大学生可能要更为审慎,如果不能较好地处理恋爱关系,甚至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拉低原有生活满意度。

对于暂未恋爱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虽然不能从恋爱关系中获得幸福感,但从同伴关系中同样也能获得幸福体验。有研究者认为,人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能促使个体自身、行为接受者及旁观者获得幸福感[16],而跨性别的友谊与恋爱关系一样存在“依恋”与“呵护”因素,促使个人避免危险,获得保护与支持[17],进而提高生活满意度,获得幸福感。

四、结论与教育建议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一致,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在性别、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恋爱关系“很好”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群体。基于以上结论,学校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考虑通过开展讲座、开设课程、开展体验式活动等方式,从拓展人际交往、端正恋爱动机、提升应对能力、调整恋爱心态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恋爱事件,理性追求幸福体验。

(一)倡导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发展同伴友谊

幸福能从良好的恋爱关系中获得,同样也能从家庭、同伴、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的支持中获得[18],特别是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帮助个体获取更多的支持、自尊、快乐,以及更高的生活质量、自我评价,从而显著提高幸福感[19]。值得一提的是,友谊式的异性交往也是大学生幸福体验的重要来源。超过八成的学生表示,与异性同伴友谊性质的交往,会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感[20],这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激发力即通常所讲的“异性效应”。在学校教育中,高校除了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活动等倡导大学生敞开心扉、放开胸怀,主动与家人、同伴、老师、社会等进行良性互动,从中获得社会支持与心理能量;同时,还应着重提倡积极、健康的异性交往,以友谊性质的同伴交往促进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进而获得幸福感。

(二)引导大学生把握自身状态,端正恋爱动机

大学生恋爱并不全是因为爱,这一观点已成共识[21]。研究表明,大学生试图通过恋爱来缓解生活、学习的焦虑、压力甚至是排遣孤独、寂寞等较为常见,这种心理被称为代偿心理。恋爱本应该是一件“发乎情、止乎礼”的事情,试图通过恋爱来代偿大学生活的空虚、无聊,又或者是单纯由于性吸引而恋爱等现象,通常不能产生预期的幸福体验,反而可能会由于动机不纯而产生各种恋爱压力,进而产生生活困扰。如尽管恋爱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降低一般孤独感,但也容易让大学生因脱离群体而感到更强烈的社会孤独感[22]。由此可见,大学生由于恋爱动机不纯容易导致代偿失败,非但不能解决原有问题,反而新增多种心理压力,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方式。在学校教育中,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对“什么是恋爱”以及“为了什么恋爱”等话题进行思考,在加强大学生对自身状态、恋爱相关问题把握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调整恋爱动机,以避免其由于代偿失败所导致的负性情绪体验。

(三)辅导大学生处理恋爱关系,应对恋爱困境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恋爱关系是一种初次尝试的新型人际关系,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参照,在遇到关系冲突、恋爱压力甚至面临分手等挫折情境时,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性应对与处理,因而陷入恋爱困境。从本质上来看,恋爱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维护恋爱关系的能力获得既可能来源于自身经验积累,又可以通过培训和练习获得。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是一种更易获得的资源方式。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正式的课程,也可以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生朋辈心理健康队伍等心理学团队招募团体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相关技能的训练,从而达到帮助大学生提升恋爱关系维护能力、恋爱冲突应对能力,走出恋爱困境、享受恋爱带来的幸福体验的目的。

(四)指导大学生调整恋爱心态,创造幸福人生

大学生恋爱受挫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人际情感创伤事件,容易导致恋爱双方产生痛苦的情绪体验。尽管有研究认为,分手是个体积极改变关系,促进自我发展的一种行为[23],但对于大部分个体而言,恋爱关系的结束仍然会产生与其情感投入程度相匹配的挫折体验。认知加工理论认为[24],个体对创伤性信息的自动注意偏向是心理创伤得以维持的来源,而情绪ABC理论也提出,认知偏差是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原因[25]。由此可见,处理由于恋爱带来的负性情绪的方法,应集中在如何调整恋爱心态上。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团体活动、个体咨询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指导,多方面、多渠道帮助大学生改变认知、调整情绪,助推大学生实现幸福人生。

总之,大学生恋爱行为和幸福体验是事关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个体性事件,也是一件有关学校管理、家庭和谐、社会进步的社会性事件。高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恋爱现象、恰当处理恋爱关系、积极应对恋爱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

[1]Inge SeiffgeKrenke.Testing theories of romantic develop⁃ment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Evidence of a developmentalsequ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Behav⁃ioralDevelopment,2003,27(6):519-531.

[2]Bao K J.The Course ofWell-Being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Predicting Positive Affect in Dating Participants[J]. Psychology,2012,3(12):1091-1099.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9.

[4]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78-280.

[5]刘晓明,曾天德.大学生恋爱观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15(1):90-93.

[6]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1):56-57.

[7]Haring M J,Stock W A,Okun M A.Research synthesis of gender and social class as correlat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J].Human Relations,1984(37):645-657.

[8]张雯,郑日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61-62.

[10]Veenhoven,Ruut.Is Life Getting Better?How Long and Happily Do People Live in Modern Society?[J].European Psychologist,2005,10(4):330-343.

[11]李雪平.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92-96.

[12]Furman R,Collins K,Swanson J.SocialWork Practice In⁃novations:Helping Clients Understand,Explore,and De⁃velop Their Friendships[J].Advances in SocialWork,2008(2):116-129.

[13]邓林园,许睿,方晓义.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恋爱冲突及其解决的关系:大学生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89-96.

[14]童辉杰,黄成毅.恋爱大学生情感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2):288-291.

[15][美]罗伯特·J·斯腾伯格,凯琳·斯腾伯格.爱情心理学[M].李朝旭,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53.

[16]杨莹,寇彧.亲社会互动中的幸福感:自主性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7):1226-1235.

[17]ShmuelShulman,MiriScharf.AdolescentRomantic Behav⁃iorsand Perceptions:Age-and Gender-Related Differenc⁃ es,and LinksWith Familyand PeerRelationships[J].Jour⁃nalof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0,10(1):99-118.

[18]刘莉,毕晓慧,王美芳.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4):715-717+721.

[19]陈章源,於鹏.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效应[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165-171.

[20]李朝旭,莫雷.对性别助长假设的初步验证:在场观众的性别影响作业效绩吗?[J].心理科学,2004(6):1400-1403.

[21]贾晓明.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6):67-69.

[22]李雪平.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92-96.

[23]Lerner R M,Castellino D R.Contemporary developmen⁃tal theory and adolescence:developmental systems and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2,31(6):122-135.

[24]Brewin CR,Holmes E A.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3,23(3):339-76.

[25]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29.

A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Experienceof Happinessand Their Stateof Love——ACase Analysis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XU Xue1,WANG Jing-jing2,ZHAO Li-qiong3,XIE Hong-mei4
(1.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2.Faculty of Education,City University ofMacau,Macau,999078; 3.MentalHealth Center,No.303Hospital of PLA,Nanning,Guangxi,530021; 4.ClinicofHanshan Normal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To explor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experience of happines,a total of 276 college stu⁃dentswere assessed with generalwell-being scale(GW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compre⁃hensive sense of happiness is the same with the national average,and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urban and ruralareas;There are significant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xperience ofhap⁃pinesswith love relationship of“very good”and“good”,and college studentswho reported love relationship of“very good”have generalwell-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groups.Accordingly,it is suggested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advocate in college students expanding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guide them to grasp their own status,teach them to handle their love relationships,guide them to adjust the attitude of love,help stu⁃dents to view love correctly,and createhappy life throughmany kindsofways.

college students;state of love relationship;generalwell-being

G 444

A

1007-6883(2017)02-0100-05

责任编辑 温优华

2016-11-10

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委员会(粤东地区)教育科研课题(项目编号:韩合【2016】095号)。

徐学(1982-),男,湖南湘阴人,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总体幸福感大学生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大学生之歌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幸福感